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英国诗人雪莱和中国诗人徐志摩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用自己短暂的一生热烈追求爱、美与自由。二人又有不同之处:雪莱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的关心上,所以,有人说雪莱首先是一位预言家,然后才是一位诗人;而徐志摩对爱、美与自由的追求则主要体现在其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对人生的思索和在情感世界中的挣扎。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之于两位诗人如炼狱一样涤荡了他们的生命,并铸造了他们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读了孙席珍先生的《鲁迅诗歌杂谈》(见本刊一九七八年第二期)中关于《我的失恋》的新解,使人大喜过望。照孙先生所说的这首拟古的新打油诗的内容和内幕,过去确是闻所未闻。孙先生说:鲁迅写这首诗是讽刺“诗哲”徐志摩的,徐当时正在追求某女士而闹失恋。孙先生还很具体地指出:诗中“回她什么”的四件东西,也都是指徐志摩的诗文,  相似文献   

3.
许霆 《江苏社会科学》2006,11(1):159-164
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第一个新格律诗派,同为新月诗派的闻一多和徐志摩却有着不同的诗律论。闻一多追求的是音尺连续排列形式,其新格律诗可称为韵律的诗;徐志摩追求的是意顿对应排列形式,其新格律诗可称为旋律的诗。两种诗律形式各有优势,体现的是新诗的两种节奏体系,可以平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人的悲凄心歌──论徐志摩诗歌的“夸父精神”吕文君关于徐志摩的诗,研究者甚众。可惜的是,人们在说徐志摩是大诗人、徐志摩的诗是好诗时,除了褒扬其诗歌技巧的完美无缺外,其他的却很少提及。似乎徐志摩写诗只会玩弄技巧,俨然是一个十足的形式主义或唯美主义者...  相似文献   

5.
公正的“诗魂”与“诗评”的公正──徐志摩其人其诗新辩张文荣徐志摩这样一位复杂而特殊的诗人,在中国现代文学短暂而又纷繁的历史瞬间,能以其诗的处力留下不可后灭的展痕,不能不说是个难解之谜。长期以来,我们对徐志康的考察和研究,囿于“徐志摩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代...  相似文献   

6.
徐志摩与中国诗歌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摩与中国诗歌传统李成希谈到徐志摩的诗歌,人们一开始就认定它是在西方尤其是英美浪漫派诗人影响之下创作而成的。与徐志摩同时代的人常把他比作雪莱;卞之琳说徐志摩没有超过19世纪浪漫派的一步①;梁实秋也曾说过,徐志摩的诗“在艺术上大半是模仿近代英国诗,有...  相似文献   

7.
记得有位学者是说过,只有不完满的人才是健全的人,只有创建中的人生才是响亮的人生,只有探索着的艺术才是壮阔的艺术.读了赵遐秋先生的《徐志摩传》后,觉得这句话仿佛就是说给徐志摩的.近年来阅读了几种版本的徐志摩的传忆,其叙述、表现的角度虽各有不同,但觉得唯有这本《徐志摩传》更见特色.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表现了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徐志摩和作为一个浪漫诗人的徐志摩.传记作者从文学史的角度叙述了这位作家对文学发展的贡献,从他作为一个浪漫诗人一生的生命流程进行真实的刻画,为我们重新认识徐志摩,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一种独特的认识线索.徐志摩生前身后,都曾引起过无数的纷争.他追求过、探索过,有建树,充满了创造的激情,当然,也有失误.可就在他行进的中途,不幸,一切都突然中止了.正如作者在本书《序》中所言,“建树还远未到头,一挥手,他就乘风飞去了.而且,他在探索中或许还有偏差,他的建树也许并不卓著.”这也许就构成了诗人徐志摩并不完满的人生.但是,我们觉得,这却是一个真实的人生,健全的人生.徐志摩自己在写作《罗曼罗兰》时也曾说过:“一个伟大的作者如罗曼罗兰或托尔斯泰,正是一条大河,它那波澜,它那曲折,它那气象,随处不同,我们不能划了它的一弯一角为代表它那全流.”作者正是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8.
为纪念诗人徐志摩诞辰一百零五周年及逝世七十周年,由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和海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纪念诗人徐志摩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1月在徐志摩的家乡浙江省海宁市隆重举行。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邓心强 《船山学刊》2012,(4):176-180
近年来随着地域文化的勃兴,“苏轼在徐州”研究日趋受到重视。近三十年来主要集中研究其在徐政治功绩、文化遗迹、诗文创作与交友唱和四个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存在着如下问题:挖掘其政治、经济、人道思想不够;书、画创作论析较少;其在徐诗、词、文梳理范围还需扩大;研究方式和视野亦有待改善等。  相似文献   

10.
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论徐志摩与中国传统诗歌文化李怡中国现代新诗批评的权威人士朱自清曾认为:“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①,但是,对于这位“首推”的诗人,我们却一度争议不休,莫衷一是,特别是,在徐志摩那似乎是驳杂的“思想库”中,究竟什么样的追...  相似文献   

11.
徐志摩的小说别具特色,它是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是爱、美与自由的心灵抒写,是现实与梦境的迭加。在意象选取上因了满腹诗绪和诗化语言而充满诗情画意,意象化追求是其重要成分,其意象如镜子、季节、花、窗口等不仅富有浓厚的女性色彩,也更符合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情感发展,表现出徐氏小说在意境与梦境变幻中形而上的追求之美。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诗歌建筑美的概念,始自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三美理论”的提出.而对于徐志摩的诗歌,人们多以其韵律的轻盈、意象的新颖以及艺术风格的飘逸等论之,对于其形体的灵动和意蕴的丰富之结合,却研究不足.本文将弥补这种缺乏,从诗歌建筑美的先觉、章法体式的灵活、建筑美作为“立体的绘画”和“凝固的音乐”以及内容与格式、精神与形体的和谐统一这四个方面予以分析.从而确立作为天才的诗人与学者的徐志摩,其诗歌在文学史甚至美学史上的独特贡献和地位.  相似文献   

13.
论诗人徐志摩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个世纪前,茅盾在《徐志摩论》一文中,就曾经指出:“志摩是中国文坛上杰出的代表,志摩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并驾齐驱的。”不幸的是,这颗早陨的诗坛巨星,在当代大多数人的记忆中,要么是个陌生人,要么是个资产阶级反动文人。可喜的是,近十年来,国内出版了《徐志摩诗集》、《徐志摩年谱》、《徐志摩选集》和《徐志摩全集》,诗人的作品产生了不少批评者意想不到的持续反响,真正的艺术在历史长河严峻的冲刷后,顺利地通过了过滤良莠的神圣闸门。从1932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是“五四”以来在评价上分歧最大的作家之一。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由于种种复杂的政治历史原因,对徐志摩毁多于誉。近几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思想指导下,研究者力图恢复徐志摩的本来面目,但又出现了另一种偏向,一部分研究他思想和诗歌的论文  相似文献   

15.
戴玉 《南方论刊》2006,(12):92-93
徐志摩是以诗而著称的,但是他的散文同样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康桥现象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本文是由此作为一个切入点对徐志摩的散文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6.
人生与艺术的中西文化取向──朱自清、徐志摩散文比较奚学瑶,黄艾榕本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便是中西文化的冲撞与交融。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继东汉佛教文化东传以来的一次更重要更全面的文化变革。文化观念的变革,对古老中国的伦理规范、艺术表现等方面带来了崭新的...  相似文献   

17.
朱熹是孔子之后集理学大成的思想家,也是继孔子编辑六经之后出现于南宋的又一儒学编辑家,一生编辑、刊刻、传播了大量儒家经典。其编辑的儒家经典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深远。作为编辑家,朱熹将“止于至善”的编辑审美追求贯穿于其编辑活动的全过程,追求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统一。“明道”是其选题内容美所要达到的目的,“至善”是其内容编校美追求的目标,同时在书籍形式上追求版面编排的和谐美、字体写刻的神韵美、插图形象的直观美、封面设计的雅致美。朱熹通过编辑儒家经典以书传道,最终完美地建构起集大成的理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论真理的效率内容杨树桢实践对认识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不仅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归宿和检验标准这些方面,而且更主要地体现在认识内部包含着价值和效率的实践性因素。因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研究的、表征人类认识运动最终的追求目标和最高认识成果...  相似文献   

19.
徐志摩是我国二十年代诗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诗人,文学史家对他评价历来不一,毁誉参半。其实他是一个思想敏锐而又才华横溢的诗人,正如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指出的那样:“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①徐志摩是一位具有多种才能的作家,但是,他首先是作为一位诗人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他一生发表了二百八十首诗歌,他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花雨时斯。它是指1921年至1922年间,这时他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他曾指出:“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致奥格顿英文书信的发现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涛 《齐鲁学刊》2006,36(3):116-121
徐志摩1921-1924年间给剑桥学者奥格顿的六封英文书信最近被笔者在加拿大麦马士德大学奥格顿档案中发现。这些书信透露了徐志摩与剑桥著名语言学学者、基础英语运动创始人奥格顿交往的许多重要细节,其中有:徐志摩曾向中国学界介绍奥格顿和理查兹的最新语言学研究成果;奥格顿和罗素曾邀请梁启超和胡适为“心理学、哲学与科学方法国际文库”丛书撰写介绍中国思想的著作,后来将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英译本收入此丛书出版;徐志摩通过奥格顿为松坡图书馆选购英文书籍等。书信还流露了徐志摩在遭遇丧亲与失恋的双重打击下的苦闷情绪。这些信息对于徐志摩在剑桥时期的生活、感情研究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