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任玉玲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3):93-96
张承志的宗教精神在他的各个阶段的小说中表现出由朦胧到最终的皈依宗教,这与他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四年的内蒙古的插队生活、大学毕业的考察生活以及对历史学、宗教史的潜心研究,逐步地在小说中表现了他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2.
马玮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4)
地域化倾向使张承志的作品带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乌珠穆沁草原的原始、阳刚、纯真;天山腹地的英雄探险精神和宗教意味;回民的黄土高原穷人宗教的极端血性,都表明个体生命的强大力量远远胜于自己的对立物或自然,生命的本质在征服过程的煎熬、磨炼、牺牲中会变得更加绚丽和壮美 相似文献
3.
宋坚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2,(2):63-65
张承志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诗性素质,其作品通体贯注激扬高亢的生命旋律和生命激情,表现了人类追求精神家园的执着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孜孜以求,同时又对病态悲观的生命形态进行积极的反拨,与此同时,张承志大胆地将诗歌的象征意蕴和浪漫激情融入到小说的描写之中,从而创造了一种新体,诗体小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生命意识和诗性素质,使张承志的小说充满了奇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谢卓婷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3):81-83,87
张承志是一个以信仰为文的作家 ,信仰作为一种特殊而抽象的精神取向和价值提升 ,已成为贯穿作家为文为人始终的诗意积淀。本文以张承志的小说为切入点 ,试从“意义求取”、“时间哲学”、“沉醉体验”等三个维度对张承志的宗教人格做出宗教诗学的内部深层透视 相似文献
5.
马玮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0(1):67-70
张承志的可贵与高人之处就是把美术界的色彩理论成功地运用到他的文学创作中,使处于奴仆而听任画家使唤的色彩,从狭窄不自由的圈子里走出来,纳入抽象的语言符号系统中,成为他表现“时代、国家、民族、宗教、教育”等重大命题的有力途径,使“色彩语言”的概念跨出固有的范围,与语言完成了另一层次上的组合 相似文献
6.
柏钰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21(1):28-31
艾青诗中的宗教意识是贯穿诗人诗歌创作的一条内在线索 ,并成为我们观照其创作脉络的显著特征之一。在其诗歌里频繁出现的宗教题材 ,包括词汇与典故 ,更构成了一个为民族解放而蒙受苦难、自我牺牲的富有悲悯情怀的圣者形象。艾青诗中的自我抒情形象与民族战争的时代英雄形象既有重合又有分离 相似文献
7.
刘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2):108-111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的产物,原始宗教意识给象征思维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同时,象征思维更加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人们最初的宗教思想。原始宗教意识促进象征思维的发展与原始宗教意识象征思维表现方式两个方面,凸现了原始宗教意识与象征思维二者的密切联系,进而为我们展现了人类早期奇妙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9.
吕楠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3):129-130
张承志的创作历程在回族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步人文坛就以反映兄弟民族的生活而著称,之后又将目光投向自己的母族,写出了一批深刻而又反响巨大的回族题材小说。本文重点分析张承志创作后期的回族小说,主要将《心灵史》与《清史稿》进行对比,思考其中反映出的民族宗教情感、苦难中对于信仰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冯宗仁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9(2):46-48
张承志的文学创作是在伊斯兰文化的历史氛围和精神资源中成型并得以发展,与之相形的是张承志的创作深深烙上了宗教色彩的印记。“硬汉子”形象的塑造和对伊斯兰神秘主义的演绎即为这种印记的体现。从深层次考察,张承志对宗教的虔诚源自他对人生信念的执着与坚守,这对当下媚俗社会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张抗抗作品主体意识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艳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4):107-111
张抗抗的文学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纪初。在这三个阶段,体现在作品中的主体意识也有所不同。本文按照三个阶段,结合该时期的作品,对主要文学形象进行详细解读,对张抗抗作品主体意识的流变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胡艺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2):18-21
张承志的散文集《绿风土》、《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本真地展现了他极为独特的心路历程.对于草原的动情的回忆与描写,巳渐渐不能满足张承志全部的精神追求,于是,他踏上了自己的"荒芜英雄路",去寻求"清洁的精神"以拯救生存.缘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他最终走向了他的信仰之地--折合忍耶,接近了他所谓的精神的极限和艺术的极限. 相似文献
13.
蒋业华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6):77-79
张承志的<黑骏马>是一棵文坛上的常青树,其恒久的艺术生命力在于该小说的民俗底色.小说民俗生活的成功描写,具体表现在:(一)有形物质民俗生活相;(二)无形心意民俗生活相.以上二者不仅为作品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而且形象别具一格地揭示出社会生活本质的某些方面,成为人们认识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4.
欧阳可惺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5):155-159
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学及批评中的宗教意识的不同层次分析,认为目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中宗教意识的价值定位及阐释应注意宗教意识下的民族现代化、文化认同及超越等问题.文学批评中的宗教意识研究必须要同现代性的社会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过于强调少数民族文学中宗教意识的原始性和神圣价值是对当下少数民族文化及精神生活的简单化认同. 相似文献
15.
苦难的超越和灵魂的救赎——新时期文学中宗教文学思潮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孝献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3):72-76
新时期宗教文学从宗教的精神拯救性质出发,试图为人们出示一个神性的意义世界。以北村、张承志、史铁生为代表,分析了宗教文学现象和它的超越、救赎的特点以及神性维度和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心灵史》是一部描述伊斯兰哲合忍耶教派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小说,它的穷人宗教性质,使其从根本上强化了《古兰经》所阐释的伊斯兰文明的“生存意识”。这种“生存意识”在《心灵史》中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追随导师,崇拜拱北;二是为主抗争,血祭乐园;三是苦行拜功,勇担前定。无论是哪种表现,作者都试图在以崇高的精神信仰来对抗现实生存的物质欲望,进而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寻找纯洁神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论张爱玲的家园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秀梅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103-105
家园意识是张爱玲创作心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是她创作的原动力。这种意识的形成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对古老家园的痛苦记忆以及对理想家园的探寻是这种意识的具体表现。家园寻求意识伴随张爱玲创作的始终以至她的一生,成就了她极高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8.
苏光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2)
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八十一梦》是一部具有严肃文学作品内涵的通俗文学作品。批判意识与自省意识便是其清醒现实主义精神与通俗性的文化向度的集中体现。作品不仅对战时陪都重庆社会弊害予以批判与自省,同时对生活其间的重庆人的“劣根性”予以批判与自省。这种双重批判与自省,回应了当时文学对于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学传统回归的呼唤,充分显示出这部作品具有的文学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承志小说宗教情结的文学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芳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54-57
张承志的宗教情感来自于民族血脉和对伊斯兰坚忍不屈的感动。由于是在汉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作家,他的初期创作受不同宗教思想的影响,经历了文化追寻后,找到了精神故乡皈依了伊斯兰。文学和宗教有许多共同之处,《心灵史》实现了文学和宗教的联姻。新时期的文学宗教热,表现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20.
汤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6):34-38
通过分析张承志的小说作品,我们可以提炼出六大元素,即理想主义、生命崇拜、牺牲精神、孤独的旅途、苦难意识和神秘的象征隐喻,这六大元素与“追寻”母题神话所包含精神内涵相契合,这种契合的内在原因在于:一.神话精神贯穿了一个民族的人文历史,张承志试图通过挖掘民族潜意识去追寻民族文化之根。二.张承志的小说创作试图用神话形态去沟通历史。三.神话的象征隐喻功能符合张承志小说创作中表达宏大而又迷离模糊的历史命题深刻含义的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