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十年来美国对中国史研究的两次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新华 《河北学刊》2004,24(4):144-147
从 2 0世纪 5 0年代至今的五十余年中 ,美国的中国史研究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向 :一是从“西方中心主义”转向了“中国中心观” ;二是从“中国中心观”转向了“时空双向交叉比较史观”。前者以柯文为代表 ,探讨的是中国史研究中以何者为参照系的问题 ;后者以王国斌为代表 ,探讨的是单向度参照系的科学性和如何比较的问题。事实证明 ,2 0世纪 80年代柯文倡导的“中国中心观” ,对于克服五六十年代美国在中国史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弊端具有深远的方法论意义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史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但是 ,“中国中心观”并非一劳永逸 ,在这个意义上 ,王国斌 90年代提出“时空的双向交叉比较史观”,彻底抛弃了中心和边缘的观念 ,“从西看中”与“自中视西”相结合 ,“从今察古”与“由前思后”相并行 ,这样开放的比较史观更具方法论意义 ,必将使美国的中国史研究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中国历史认识论研究的突破与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我国史学理论的研究走上了繁荣发展时期。一方面反省总结过去的得失,主要解决学风和研究方法问题;一方面引进西方的新思潮,拓展我们自己的研究视野和思路,开始建立我们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关于历史哲学,根据西方的划分,可以分为本体论与认识论两大系统(方法论也可纳入认识论系统),80年代集中地探讨了历史认识论问题。历史认识论是本世纪西方历史哲学家所关注的中心课题,思想活跃,成果累累。我们虽然起步甚晚,但是积极追赶,并且吸收、借鉴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深邃的思想,因而前进步伐较快,成绩明显,在重大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方面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突破性成果。当然,由于我们史学界的整体理论水平的限制,由于我们学术思想、研究方法论和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原因,使我们的历史认识论的研究还面临着一些困惑和挑战。本文意在对80年代我国史学界在历史认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和面临的困惑进行初步的理论分析,并提供若干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兴起于美国中国学界的柯文式"中国中心观",近三十多年来学术影响始终不衰.对此种取向在研究实践中的基本理路及其累积起来的认知效果,学界以往基本没有加以系统的检视.实际上,"中国中心观"所达致的实践后果,业已形成三种严重缺陷,即追寻内在连续性的迷途、作茧自缚的地方史路径和反东方学的东方学措辞.由此可知,所谓"范式危机"问题的本质,更多凸显了"中国中心观"式认识误区所造成的思维混乱.  相似文献   

4.
评价论在当代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以人伦价值问题为中心的,中国的传统哲学在研究人伦价值问题时必然涉及到人伦价值的认识论方面。虽然如此,作为一种哲学理论的评价论,却只是在20世纪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才在中国正式兴起。近20年来,由于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经过中国众多学者...  相似文献   

5.
评价的认识论归属及其与认识的统一斯为,夏明林自价值哲学诞生以来,“评价”概念上的争论从未间断,评价在本质上是否具有认识论意义?评价与认识是怎样的关系?80年代以来我国的哲学研究尤其是认识论研究中,也对此进行了广泛的争论。本文就评价的认识论归属及其与认...  相似文献   

6.
张一雄 《江苏社会科学》2023,(2):157-165+243
“中国式现代化”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全篇的中心命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切实推进必然包含法治现代化,在法治现代化中,行政法治的现代化不可或缺。以法哲学为基础的整体系统观的引入,为法治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方法论。中国行政法治现代化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牢固的实践根基、高远的价值取向。基于整体系统观的方法论视角,为推进中国行政法治现代化建设,在宏观层面上需从“理念引领—顶层设计—模式塑造”三个维度升级行政法治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打造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模式;在微观层面上需加快构建完备的行政法律规范体系,持续健全高效的行政法治实施体系,逐步加强严密的行政法治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组笔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理论成就进行了探讨。李根蟠认为,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陈其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关于民族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为:关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对中国史范围的处理和历史上民族统一的不同阶段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念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张越认为,在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探讨过程中,唯物史观所起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王志刚认为,“五四”时期形成的唯物史观传播热潮具有三个显著的时代特点:即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介绍和全面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创建工作。张利认为,范文澜在历史评价问题方面贡献良多,主要体现在:以历史主义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从加强各民族团结友好的高度评价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一种中国史与世界史联系的眼光对历史演进的一些重要问题加以评析,揭示其本质。张剑平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许殿才从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如何运用与发展唯物史观以及史学与现实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行了阐述。邹兆辰则认为,在中国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善于分析与借鉴,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从本体论看,“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但从认识论看,“中国模式”尚在建构之中.“实例的总和”表明我们只是认可而非认识了“中国模式”.学界应对“中国模式”多作形而上的探究,藉以实现由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必须对“中国模式”作思维着的考察,才能获得关于“中国模式”的确切的知.认识论意义上的“中国模式”虽说不是普世的,但也不是一个孤本,至少可以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西方传统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判别廖小平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流是道德认识论,而西方传统哲学认识论的典型形式是自然认识论。它们之所以存在着这种区别,其主要根据在于它们各自有不同的认识对象、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判别。一认识对...  相似文献   

10.
陈其泰 《河北学刊》2007,27(1):101-103
本组笔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理论成就进行了探讨。李根蟠认为,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陈其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关于民族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为:关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对中国史范围的处理和历史上民族统一的不同阶段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念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张越认为,在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探讨过程中,唯物史观所起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王志刚认为,“五四”时期形成的唯物史观传播热潮具有三个显著的时代特点:即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介绍和全面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创建工作。张利认为,范文澜在历史评价问题方面贡献良多,主要体现在:以历史主义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从加强各民族团结友好的高度评价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一种中国史与世界史联系的眼光对历史演进的一些重要问题加以评析,揭示其本质。张剑平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许殿才从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如何运用与发展唯物史观以及史学与现实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行了阐述。邹兆辰则认为,在中国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善于分析与借鉴,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张越 《河北学刊》2007,27(1):103-105
本组笔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理论成就进行了探讨。李根蟠认为,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陈其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关于民族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为:关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对中国史范围的处理和历史上民族统一的不同阶段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念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张越认为,在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探讨过程中,唯物史观所起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王志刚认为,“五四”时期形成的唯物史观传播热潮具有三个显著的时代特点:即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介绍和全面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创建工作。张利认为,范文澜在历史评价问题方面贡献良多,主要体现在:以历史主义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从加强各民族团结友好的高度评价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一种中国史与世界史联系的眼光对历史演进的一些重要问题加以评析,揭示其本质。张剑平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许殿才从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如何运用与发展唯物史观以及史学与现实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行了阐述。邹兆辰则认为,在中国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善于分析与借鉴,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性别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男女在形体、心理方面的特点和差异,早已得到人们的公认,但男女双方在语言上的特点和差异,却被研究得很少。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特别是社会语言学的诞生,人们对性别语言的研究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社会语言学的出现,以1964年美国召开的第一次社会语言学大会为标志。社会语言学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考察语言,社会语言学为性别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一国外的性别语言研究1665年,Robnefort所著《HistoireNaturelleetMoraledesIlesAntillet》一书,可算是“性别语言”的最早文献了。该书记载了欧洲人初到…  相似文献   

13.
“空间转向”对现代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和西方都有其理论话语.西方的认识论哲学和现代性进程很大程度上遮蔽了空间本体的话语言说;而中国古典美学是空间性美学,在传统文论、文学、哲学中对“空间”的体察和钟情俯拾皆是.整个古典美学从文艺活动到艺术思维,从诗性话语到思想传统,都体现出浓厚的空间特质,主要表现为“散点流观的审美表征”、“境由心生的主体空间”和“诗性同情的空间思维”.古典空间美学的精神实质和方法论价值在现代美学建构中继续发挥作用,经由“体验”为核心的美学方法论到“同情”的普遍性原则,再以“反思”的形式进行检验,形成了“体验——同情——反思”的方法论模式.而这一方法论有效弥补了现代美学哲学方法论与科学方法论的弊端与悖论,最终通达美学本体特质的审美至境与古典梦回.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内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内债发行,影响财政、金融乃至社会经济关系至深。史学界自80年代以来,对中国近代内债史的研究发展迅速,探讨范围有所拓宽和深化;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各个时期的内债政策、内债作用进行了重新评价。但同时也存在空白点多、有时无视客观事实、研究方法单一等若干不足。对史学界关于内债史研究的成果、特征及意义作一概观性考察和评估,能够加深和丰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学发展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战后美国对中国近世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美国的中国近世史研究领域吸引了最有天分、训练最好的史学工作者 ,但他们不论是对思想史的研究 ,还是对社会、经济、政治史的研究 ,都深深地陷于源自西方的“现代化叙事”中。他们依据西方式“现代化”的进度对中国的过去作了“正面”或“负面”的解读。六七十年代后 ,随着世界性殖民体系的解体 ,美国的中国史学界对这种研究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批判 ,并产生了各种新的历史叙事形式。考察和总结美国在中国史研究领域这一学术发展历程 ,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美国的中国史研究状况 ,而且对我们进一步开展中国近世史的研究 ,也具有…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中国史学新思维略论--后现代思潮与中国"新"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界变化日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愈来愈趋向多元化.其中,西方后现代思潮,对中国史学界的冲击与渗透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后现代思潮皴染下的当下中国史学研究特点主要在三个方面即本体论、认知框架与研究对象与重点上,表征出了与前迥异的面相.  相似文献   

17.
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列宁的认识论与现时代”的最终研究成果,由新疆大学政治系教授蔡灿津负责完成。1989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研究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认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一部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著作,它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论思想的进一步系统化的总结和发挥,列宁的认识论思想,是以哲学基本问题为主导线索,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Z认识的本质是反映,反映的基础是实践,反映的特点是具有能动性。该书主要内容在《…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史学的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晴佳 《东岳论丛》2004,25(1):10-19
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现代主义是现代工业发展、现代社会成熟的理论成果;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或曰信息社会发展形成的思想结晶。在史学研究领域,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史学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历史研究兴趣的转移。现代主义历史研究以揭示历史演变的大趋势为目的,即历史一线发展进步论;以中心、精英为主要研究对象,即西方社会中心论,西方精英史学,西方民族国家史学等。后现代主义历史研究则以打破历史一线进化、注重非中心、非精英和非理性的活动为主要特点(法国历史思想家福科等为代表人物),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界社会史研究的兴起是其最为显著的标志。第二是对现代主义历史认识论的根本颠覆。现代主义的史学认识论以实证主义观念为基础,即在主、客严格区分的前提下倡导"科学史学"、"客观史学"等。后现代主义则通过"话语的转折","语言学的转折"等理论对现代主义史学的"科学性"、"客观性"加以否定,重新界定了历史研究的性质和意义,重新区分了历史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影响十分重大,争议也十分激烈。对中国史学来说,20世纪是中国史学界全盘接受西方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并取得巨大成就的世纪。进入21世纪,我们如何总结开发2000年来和20世纪中国史学的遗产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界的理论研究活跃,形成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对唯物史观内涵和外延的新阐发,历史理论的探讨深化了对中国历史特点的认识,以历史认识论研究为重点构建史学理论体系,史学方法的更新和多样使历史研究更具魅力,对历史学功能的新探索,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世界哲学舞台发生了所谓“人类学转折”:哲学家们的研究重点,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转向了主体即人的问题。在这种情势下,和人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异化观,也成了人们普遍重视和酷爱讨论的课题,形成了世界范围的所谓“异化热”。在国内,学术界对“异化”问题的研究几起几落。早在六十年代,就曾掀起二次讨论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