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上海正一道士的入门教育为例,讨论仪式音乐何以能成为许多宗教对初入门者进行宗教传习的主要手段。首先呈现上海正一道士教育传统给仪式音乐学习赋予的角色,然后说明并批判包括道士自身在内的观察者通常为这种教育传统给出的"经济理性解释",接着分析、批判了近年来稍见流行的"宗教身份标识说",即以"仪式音乐为道士身份的标识"来解释这一教育传统的做法,最后,援用认知人类学的视角和概念来分析上海正一道教的《进表科仪》,据以论证仪式音乐之所以会被采择为此一教育传统的入门课程,终极原因在于仪式音乐在辅助记忆和激发、训练想象力这两方面的卓越功效。  相似文献   

2.
道教与基督教都含有一定的环境思想,认为人与万物都有相同的本原,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自然。道教倡导寡欲和无为,重视生态平衡。基督教认为人与自然的存在价值相等,人类应该为上帝管理好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道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道教与基督教都含有一定的环境思想,认为人与万物都有相同的本原,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自然。道教倡导寡欲和无为,重视生态平衡。基督教认为人与自然的存在价值相等,人类应该为上帝管理好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道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道教作为中华大地土生土长的宗教,深深的植根于传统中华文化之中,对于古代中国文明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道教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作用,与其深厚的的民族特色是密不可分的,并且通过道教独特的科仪作为媒介对广大教徒以及信教群众产生深刻的影响。斋醮作为道教科仪的主体与核心,以其独特的方式与宗教形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宗教需求、增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还在强化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人生境界、深化社会等级观念、宣扬长生不老的宗教信念等方面,对人们的思想教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生命的探索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道教对"长生久视"的努力,基督教对"永生"的追求,既是人类对生命永恒的无限向往,也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道教是世界上少有的重视人的现实生命的宗教,道教对生命价值的神圣化,虽表现为神学的描述,但重视生命,特别是现实生命的价值,无疑是符合现代人理想的.道教基本的人生价值观是"重人贵生"、"我命在我";基督教基本的人生价值观是"荣神益人".  相似文献   

6.
安史之乱以后,宫廷的音乐机构、乐工以及乐章都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统治者对音乐的态度较之初盛唐也发生很大变化,其中很多政策都限制了音乐的发展。于是以宫廷为中心的音乐活动从中唐开始逐渐转向民间,并对以乐府诗为代表的音乐文学产生影响,如游戏功能的加强、联章形式的大量运用以及民歌的兴起等,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乐府诗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道教 ,还是基督教 ,都认为人和万物有共同的本原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于是形成一种朴素的生态整体意识、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其原因在于人为 ;追求“合一”的和谐境界是道教与基督教的理想目标 ;道教重视生态平衡 ,基督教也认为 ,在上帝创造的世界里 ,所有生命物种都是“各从其类”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运用经济学分析宗教转型问题成为学界热点,学者们亦积极探索宗教市场论的中国化道路。中国素有礼莫重于丧一说,丧葬仪式展现了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的微妙联系,该文重点考察民国至今福建省仙游县鲤城镇的民间丧葬文化,通过口述访谈、田野调查和文献解读,展现代表外来宗教的基督教与代表本土宗教的三一教间的竞争与合作,简述不同信仰导致的仪式与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关于宗教的"出世"与"入世"问题是研究各种宗教不可回避的问题.从宗教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言,其实各种宗教往往兼具"出世"与"入世"的特征.只不过道教更着眼于现世,而强调"出世"与"入世"的统一;基督教则更着眼于来世,而强调"出世"与"入世"的关联.宗教的终极关切只有与现实关切结合起来,才可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新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文学语言由文言变成了白话,为了建设白话文学,大量民间口头语进入新文学。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虽然老舍、张天翼都主张新的文学语言要向民间口语学习,但是在文学语言民间化的过程中他们的选择和得到的结果却不尽相同,从规范与突破规范、雅致和俗白、单一和多样等三个方面比较了他们在文学语言上的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11.
宗教在人类生活中有着科学与物质财富所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宗教的道德功能,便是其中之一.以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和在中国拥有信教群众最多的外来宗教--基督教为例,论述挖掘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资源同时也吸收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资源对于我国现阶段道德体系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全真音乐主要是施之于修持,其法有唱诵与吟诵等;另一种是施之于庆祝、祈祷等法事的,以声乐演唱为主。全真道士在传教过程中,既与士大夫唱和赠答;亦面向大众布道而强化词的音乐性,其方式是或继承能歌的词调,或将词调进行改造,或自创词牌,使渐趋雅化乃至僵化的词变得鲜活、俚俗,使词体更容易向曲体发生转换,成为词曲之间流变的中介和津梁。这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白玉蟾对南宋道教科仪的创新--兼论南宗教团的雷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玉蟾是南宋著名道士,被尊为金丹派南宗五祖.白玉蟾的南宗教团倡行内丹道,并将内丹修炼与斋醮仪式相结合.白玉蟾在斋醮科仪申融入雷法的仪格,以增强斋醮济世度人的法力,这既是宋代雷法盛行的时代背景所决定,也是白玉蟾对道教斋醮科仪格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在生命伦理观上,儒家与道家虽存在歧义但其精神实质相同。对于人类生命的地位及其价值,虽然儒家认为人贵于物,道家主张天人并生,但它们都有着贵生精神。对于不同生命之间的地位,虽然儒家仅主张德性平等,道家认为物无贵贱,但它们都具备平等精神。对于生命所持情感,虽然儒家主张兼爱万物,道家主张泛爱万众,但它们都充满仁爱精神。对于生命的存在状态,虽然儒家侧重于人际和谐,道家侧重于天人和谐,但它们都彰显了和谐精神。对于生命的终结问题,虽然儒家主张通过建功立业来超越死亡,道家主张通过与"道"合一来超越死亡,但它们都表现出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15.
清代王权极度膨胀,成为道教衰落的根本性因素之一。雍正视道教的神仙说为虚幻,仅利用道教的“教化”、“治病”等功能,将道教工具化,从而决定了道教衰落的命运。在平息佛道之争的过程中。雍正将道教归入佛教。最后,道教被排挤出“大传统”,遭到“小传统”中众多民间宗教的分解和吸收。  相似文献   

16.
明代道教世俗化是道教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宗教转型,其成因一方面源自于道教自身发展的逻辑,这可以归结为神仙信仰的动摇、内丹术的通俗化以及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吸收三个方面;另一方面源自于道教特别是正一道,因其"益人伦,厚风俗"的社会政治功效而受到明代统治者的推崇,继而渗透于世俗的道德伦理生活中。与此同时,正一道自身作出的变革,特别是天师张宇初对道教规范和思想两方面的建设与提升,实际上使道教更好地适应了世俗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音乐艺术创新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文化,是在经历了几个世纪城市文化繁荣的基础上而不断积累、发展起来的。音乐艺术在发展、结合、改革、创新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世俗音乐的自然和谐、宗教音乐的弃旧图新以及音乐内容、表现形式和音乐理论在欧洲各国的发展提高,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音乐的二度创作是赋予音乐作品以生命的创造行为,是实现音乐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音乐二度创作的成功是以特殊的音乐素质为基础;以完美而高超的表演技巧为条件;以深刻的思想、丰富的人生体验、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为保证。  相似文献   

19.
哈尼族节日与梯田稻作礼仪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哈尼族节日与梯田稻作礼仪之间的渊源关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