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根据笔者的研读,本文论述了赵俪生先生对中国土地制度史研究的主要贡献。并通过对其中国土地制度史研究方法论的评述,说明了赵俪生先生视野之宏阔、眼光之犀利和史识之精到  相似文献   

2.
赵俪生先生以传奇和抗争的人生惊世,更是一位学术通人。他在多个学术领域贡献突出,尤其是对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土地制度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开创和开拓。他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教授,凭着博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启发式的教学、杰出的讲课艺术,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赵俪生与高昭一夫妇,克服时艰,切磋学问,相伴68年,成就了学术界的一对模范夫妻。  相似文献   

3.
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主要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共中央的大力号召与精心指导下,逐渐兴盛于延安地区的一种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思潮。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史学群体的形成、治史机构的设立和扩大,以及历史教育的普及与展开这"三驾马车"之间的积极配合。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共党史、农民问题、民族史和国际问题研究等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学术成就,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在史学理论、史学思想以及治史方法上的鲜明时代特征与学术风格,使之不仅成为整个中国史学得以新陈代谢乃至成功转型的关键一环,更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以后的发展树立了学术典范。  相似文献   

4.
赵俪生先生年轻上大学时便崇信了马列主义,参加过共产党领导下的“12·9”爱国学生运动和抗日游击战争;并是左翼作家联盟的活跃分子。中晚年,先生转入了史学和哲学研究。赵先生还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杰出教师,与某些重科研轻教学的学人不同,他历来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学术生命的一部分,其教学内容、方法、效果和在培养人才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都是辉煌的和有口皆碑的。  相似文献   

5.
张广智教授,1939年生于江苏海门。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同年考取耿淡如先生的研究生,专业方向为西方史学史。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理事等学术职务。张先生长期从事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西方史学史、世界文化史和史学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大学毕业迄今35年,专。o致志,未曾旁顾、曲学阿世。他先后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世界古代史、西方文学史、当代国外史学理论、西方史学名著选读、中外史学评论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先贤李大钊为此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60年代前期是它的奠立时期,至中国新时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的开拓创新,当下必须重新认识它的重要性,即它的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注重史学思想、并重历史观与史学观、关注西方史学史之史、重视中西史学交流史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研究等项,是本文作者近年来思考或正在付诸实践的建设路径。在这行进过程中,当然需要唯物史观的指引,反之唯物史观也应充分汲取西方史学的学术成果以丰富自己,在互动与回应中实现各自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复旦史学集刊》(以下简称《复旦史学》)是由复旦大学历史系创办的史学刊物,2005年创刊。如朱维铮先生在创刊词中所说,《复旦史学》以讲人话,讲真话,讲实话,讲新话,讲短话为办刊之宗旨。目前已出版三辑,为《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史与诗:世界诸文明的历史书写》和《江南与中外交流》。常设栏目有专题讨论、研究论文、书评、学术动态、学人专访和学术演讲等。《复旦史学》始终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社会史论战为主要学术背景,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通过对中国古代史和传统史学的研究,不仅巩固和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给予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而且在史学理论方面有重大突破,逐步构筑起一个新的史学研究体系,初步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础。同时,它还开创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一个新学科的先例,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整个学术界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积累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重建的讨论是史学界的一次重要学术争鸣。这场讨论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背景下,史学界为厘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资源和实践上的得失、确立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史学发展的指导进行的努力,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史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站在今天的角度反思,这场学术争鸣在当时有其不可或缺的创获,譬如历史发展动力和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挑战了阶级斗争史观的唯一性,史学的社会功能和学术价值得到更全面理性的认识等。但讨论对唯物史观所做的正本清源工作不够彻底,意识形态因素与思想解放程度对史学方法探讨有所制约等时代局限,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重建工作尚未完成。从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历程来看,8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反思、打击了极端意识形态化,推动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获新生、恢复学术活力,其历史价值不容抹杀,但对此前唯物史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遗产未能较好吸收。未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的确立,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基于中国本土经验的历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顾炎武与复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顾炎武(1613—1682)是明清之际著名的爱国学者,他早年曾参加过复社。历史上有关记录复社姓氏的书,都著录了他的名字;有关于他的年谱、诗谱、传记等,也大多提到了这件事。但这里并非没有问题存在。照传统说法,顾炎武是十四岁入复社的。其说自清人王峻撰《顾亭林先生传》(无传本)首次提出,并继而为张穆《顾亭林先生年谱》所采纳,一直流播至今。近年来,虽有个别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如赵俪生先生新著《顾亭林与王山史)(齐鲁书社1986年版)一书,即称亭林于十七岁参加复社;后来,赵先生又在《顾炎武——经世济用的史学理论和社会实  相似文献   

11.
孙文良教授     
孙文良教授,1933年生,祖籍辽宁省辽阳县(今属灯塔县)。五十年代初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历史系。1956年又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受教于白寿彝先生等名师。三十多年来,他一直辛勤地耕耘在史学园地的沃土良田上。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和撰述因被赋予了与传统史学迥然不同的学术意义和现实关怀而成为近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史研究不仅是中国通史撰述中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体现史家所持撰史观念的基本坐标.多种中国民族专史的撰述出版以及研究论文的不断发表,使民族史研究很快成为了近代史学中的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也反映了民族史研究因现实关怀而获得了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民族史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史研究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赵俪生先生自20岁从清华大学投笔从戎,跃入抗战洪流后,一生遣际坎坷,经历"反右"、"文革"等劫难,而仍能在学术上作出巨大贡献,是因为赵先生在学术上有过人的毅力,思想上有坚定的信念,在生活中有飞扬的激情.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赵先生是一个遭遇坎坷时能坚持抗争的人,从不向命运低头、不向权力投降.  相似文献   

14.
范文澜先生既是马克思主义史家,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学家,他在延安时期通过《中国通史简编》所形成的史学理论不仅指导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还在实践上回答了马克思主义者应如何进行经学史研究,即要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斗争是经学发展的动力、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坚持辩证思维方法等。这些史学理论指导经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对我们今天实现经学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翦伯赞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抗日战争期间,他在重庆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史学活动,在鼓舞人民抗日信心,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等方面都发挥了历史学的经世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注重现实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特点。他的史论史著,成为抗战时期爱国主义史学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6.
掇微漫笔     
一、《七十六年史学书目》有遗漏失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所编(1900—1975七十六年史学书目》是一本极为有用的工具书。它分门别类把史学论著、历史研究法、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物质文化史、综合参考等书目著录于上篇,而于下篇著录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农民战争史、民族史、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学术思想史、文化史、艺术史、教育史、图书馆史、文学史、语言文字史、科学技术史、地方史和历史地理、中外关系史、华侨史、史学史和史料学等书目、相当完备。而且每一门中又分类,类下又分目。如经济史分中国经济史和世界  相似文献   

17.
延安时期张闻天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史,其编著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采用阶级分析法、历史主义分析法和历史比较法来阐述革命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一书充分发挥了史学的致用功能,参与建构了中国现代革命史研究的学术体系,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王雅轩教授     
王雅轩教授,一九三五年七月生,吉林省榆树县人,一九五九年于辽宁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辽宁大学历史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辽宁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沈阳市历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农民战争史学会理事等职。王教授童年时代曾于私塾攻读“四书、五经”,青年时代于大学攻读史学,一九五九年始于大学任教。自大学时代以来,多年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献、中国古代语言文字以及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教学方面,先后主讲过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古代汉语、中国史料学、校勘学与训诂学概论等课。在科研方面,主编有《古代汉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与历史理论研究的新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历史理论领域的贡献,主要反映在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研究相结合阐述了人们所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社会形态理论、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以及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等问题的讨论,历来为史学界所重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关于历史理论的观点和著作已经成为宝贵的史学遗产,对于阐发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评价20世纪中国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近20年来,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受到重视,出版了相当多的论文和专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相信在新的世纪,还会产生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毋庸讳言,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现在提出来,与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