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侯忠义先生从崇祯本《金瓶梅》“评语”的角度论述潘金莲形象,提出“潘金莲对西门庆是有情的”这一观点.然而,我们考察分析崇祯本《金瓶梅》评语对潘金莲形象的点评,却看不出潘金莲有所谓“情”.相反,崇祯本评语中的潘金莲实是一个极其无情的恶人.淫乱、妒忌、狠毒,是她罪恶性格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宋惠莲与西门庆偷情是《金瓶梅词话》的重要内容,他们之间的故事引发了很多矛盾冲突,结果是宋惠莲的丈夫来旺被陷害,宋惠莲羞愤自杀。其自杀的主要原因,一是她的个性使然,二是西门庆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导致宋惠莲自杀的元凶是西门庆,潘金莲则是最大的帮凶。  相似文献   

3.
种合 《百姓生活》2010,(10):60-60
据媒体报道,近来山东两县正在争夺“西门庆故里”,其实人们对历史上是否真有西门庆此人还存在争议,不过在《水浒传》和《金瓶梅》中与西门庆密切相关的两个人——武大郎、潘金莲,在历史上却是确有其人。  相似文献   

4.
在(金瓶梅)人物画廊中,李瓶儿无疑是塑造的最成功者之一。然而,不少评论者却对其微词颇多,认为她“水性杨花”,“比潘金莲有过之无不及,也是一个淫妇”。更多的人则认为,“这是一个性格前后矛盾的人物:在嫁给西门庆以前,她是一个淫荡无耻、凶悍狠毒的泼妇,可是到了西门庆家里以后,却突然之间变成一个善良懦弱、逆来顺受的女人了。书中对于这种性格突变没有写出它的发展轨迹和提供内在根据,因而是不可信的。”初读(金瓶梅),李瓶儿的形象确会给人以前后矛盾,甚至给人以“性格前后判若两人”的感党。我们认为,其形象之所以使…  相似文献   

5.
新论陈经济——《金瓶梅》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经济是《金瓶梅》中惟一的一个具有一定程度民主性的人物形象。他比西门庆还要复杂、曲折、丰满、新奇。陈经济与潘金莲等女性之交情、交性 ,迥别于西门庆 ,前者清美 ,后者浊丑 ;前者平等 ,后者仗势 ;前者心心相印 ,后者以金钱或小恩小惠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金瓶梅》人物形象体系的主要特征及其意义。《金瓶梅》人物结构模式打破了以往小说单线连环的单元平面式结构,代之以纵横交织的立体网络状结构。小说以西门庆的生平活动为经,以西门庆家庭的兴衰沉浮为纬,营构情节,安排人物。形成了一个以西门庆为核心的立体交叉而又自成体系的多重人物形象系列,主要包括家庭系列,官场系列和市井系列。文章通过对这三大形象系列及其相互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深入分析,揭示了《金瓶梅》在形象结构上的独特艺术成就以及作品所反映的那个社会的系统结构和系统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7.
论吴月娘     
《金瓶梅》中的吴月娘这一形象是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人们对她的看法可谓褒贬不一。本文从具体的作品内容出发 ,分析了吴月娘在西门庆家中的处境 ,阐明了她外柔内刚的性格成因及其牢固的封建传统观念 ,并展示了她生活环境的变化与性格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最后 ,作者又对这一人物的塑造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作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明代史实与《金瓶梅》作比较,认为西门庆人物的塑造是对明武宗朱厚照的影射。文章以荒唐、荒淫、好乐、喜商、崇佛以及太监得势、贿赂盛行,对比西门庆与明武宗的相似之处。通过考证、比较研究,认为《金瓶梅》写出了亡国之鉴,以西门家庭的没落,武宗王朝的衰亡,表现出世纪末最荒唐的一个堕落的社会景象。  相似文献   

9.
一般人读到金瓶梅这部书的很少,要求对全书故事和主要人物作一简单评介,但这很难写,幸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有一段故事梗概,郑振铎先生《谈金瓶梅词话》中对金瓶梅主角西门庆也写过一段简介,很好。但鲁迅先生所写用文言文,须改写。郑振铎先生写的也须略加修改。我再补写潘金莲和应伯爵,以及吴月娘、李瓶儿、春梅、陈经济等共七人。  相似文献   

10.
分歧的由来 怎样概括《金瓶梅》的主题思想和美学价值,主要取决于对西门庆形象的认识和评价。 在《金瓶梅》研究界长期盛行的“暴露封建黑暗”说,其支柱便是认为西门庆是“官僚、恶霸,富商三位一体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或曰“他是当时地主、商人、官僚(兼豪绅)三者合为一体的家伙。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中坚人物,同时也是封建社会的基层柱石。”  相似文献   

11.
在《金瓶梅》中,应伯爵是帮闲中的翘楚。他深刻掌握了西门庆的性格心理,懂得西门庆需要什么,他和西门庆相处有着丰富的经验。他善于满足西门庆的虚荣心理,善于充实和调节西门庆空虚的生活。为了在西门庆身上获得利益,他能不顾尊严,自轻自贱。在帮嫖贴食方面,手段高超,技术纯熟。他也能帮助西门庆指明方向,拓展前途,解决实际问题,不止善于溜须拍马而已。他不是一个狠毒的角色,但却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  相似文献   

12.
我们肯定了《金瓶梅》,却忽略了西门庆。《金瓶梅》成功塑造的人物不仅是众位女子和各种帮闲人物,还有小说中最主要的男性主人公——西门庆。西门庆虽然外在行为横行霸道,但内心却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男人,在与女性的交往中,时时流露脉脉真情。在肉欲的沉沦中他期待真诚的感情,更看重情感并非钱财。他把妻妾们作为家里的一份子,履行自己作为丈夫的职责——给予她们情感的温暖、性的满足以及财物的支持。西门庆血肉丰满的男性形象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可以相媲美。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是历代禁毁小说,所以在“四大奇书”中,这部小说的研究是最不充分的。在人物研究方面,视线多集中在以西门庆为圆心的几个主要人物身上,本文从小人物秋菊对塑造主要人物所起的作用和秋菊在全文结构上的意义两方面,探讨了秋菊在《金瓶梅》中的作用。在世情小说双峰——《金瓶梅)和《红楼梦》中,秋菊和傻大姐其实是小说家匠心独运的人物。这一类带有痴傻性质的人物在“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类型表”中值得添上一笔。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词话》的言说方式多种多样,"一事多说"即其中的一种。这主要体现在李瓶儿要嫁西门庆和李瓶儿招赘蒋竹山这两件事的言说上。前者经过十四次言说,后者经过四次言说。两件事情的多次言说在李瓶儿、西门庆、潘金莲、吴月娘、叙述者、玳安、冯妈妈之间反复进行。李瓶儿和西门庆及其众妻妾的关系、西门庆和李瓶儿及其众妻妾的关系、西门府众妻妾的关系、人物感情、西门府的稳定与风雨,都在和李瓶儿相关的两个事件的多种言说中得到呈现和揭示。小说关于李瓶儿两个事件的"一事多说"意在表明李瓶儿的重要性。这种看似琐碎平淡的笔法实际上蕴藏着形式创造的千钧之力,小说言说的历史高度也因此得到确立。  相似文献   

15.
一、明人所提供的基本命题 《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所发表的拙作《论西门庆的原型》分析了西门庆的原型是胡宗宪,虽尚未涉及徐渭,却为徐渭作《金瓶梅》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在成书过程中,将《水浒传》中的许多文字抄改入书。对此,学术界作了多方考证,已为人所共知。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对《金瓶梅》的成书而言,这种现象到底说明什么问题?本文拟选取,《金瓶梅》抄改《水浒传》的十多段文字,来加以具体分析。一、《金瓶梅》第二回写潘金莲的外貌文字,抄自《水浒传》第四十四回:黑鬒鬒鬓儿,细湾湾眉儿,光溜溜眼儿,香喷喷口儿,直隆隆鼻儿,红乳乳腮儿,粉莹莹脸儿,轻袅袅身儿,玉纤纤手儿,一捻捻腰儿,软脓脓肚儿,窍尖尖脚儿,花簇簇鞋儿,肉奶奶胸儿,白生生腿儿。……在《水浒传》中,这是一段写石秀所见的潘巧云的外貌描写,《金瓶悔》抄来稍加改动,成了从西门庆眼中所见的潘金莲的外貌特征描写。其文如次: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性格分析和社会分析两个方面阐述了潘金莲悲剧的实质及意义。潘金莲的人生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剧的阴云,她与人通奸、谋杀亲夫,全在于想要争取生活的幸福;她嫁给西门庆之后,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淫、刁、妒,也主要是社会使然。  相似文献   

18.
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看历史荒诞剧《潘金莲》(下简称《潘》剧),发现人类为走向进步文明,留下多么复杂而深刻的脚印。《潘》剧集古今中外潘金莲式的人物于一台,所以它是荒诞的;《潘》剧不是为了翻案,更不是戏谑斗乐,她旨在打开人们的睿智,启迪人们进行深深地思考。《潘》剧所塑造的一系列妇女形象,告诉人们,“在这里,婚姻并不是以‘感情’为基础,而是以方便和需要为基础。”①清河县的大户和西门庆需要潘金莲,是为了寻欢作乐,满足他们的淫心肉欲;武大需要潘金莲,是为了繁衍子息,为武门传宗接代。安娜·哈列尼娜对亚历克塞·亚历山特罗维奇仅是一种方便和需要,这和《挣不断的红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移植《水浒传》里集中写武松的那一段故事,然后把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敷衍铺张开来。但是,由于该书不再是以武松为主角,也无意表现其英雄本色,所以,在情节安排上,大量压缩、删减原书中武松的英雄事迹,有意淡化他在读者心目中的高大光辉形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就有了看似细微实为重大的改变,即明显地对武松加以"矮化"。  相似文献   

20.
床在《金瓶梅》中不仅是实用具,而且具有象征意义。床笫之间的缠绵,折射出了明代中叶时期的民风民俗,反映了明中叶时期纵情放达的社会风尚,而床笫之间的温存又是西门庆施展计谋、获得财富的一个渠道,床上的情色则是其醉生梦死、行贿纳贿、卖官鬻爵的手段。僭越床具,则是以西门庆为代表的新型商人向社会等级制度发起的挑战。看似简单、干净的床具,在《金瓶梅》中显得不简单、不干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