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李梦阳传》:“(梦阳)弘治六年举陕西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按,此误。李梦阳是弘治五年举人,弘治六年进士,其中进士年份明载于《明进士题名碑录·弘治六年癸丑科》。《空同集》(万历三十年邓云霄、潘之恒刻本)卷四十五《封宜人亡妻左氏墓志铭》:“逾年壬子(即弘治五年——引者),李子举陕西乡试第一,癸丑登进士第”,明言是弘治六年进士。又,《明史·选举二》:“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戍、丑、未年会试”,无特殊原因,皆照此办理。李梦阳即使未中弘治六年癸丑科,弘治七年(甲寅)无会试,故亦不可能在弘治七年中进士。《辞源》、  相似文献   

2.
方苞(1668-1749),字灵皋,号望溪,清安徽桐城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散文大家,为“桐城派”的开山祖师。关于方苞的科名出身,清代的有关文献多谓其为康熙年间“进士”。如清·钱仪吉《碑传集》卷二五雷《方望溪先生苞行状》云;己卯(康熙三十八年)举乡试第一,丙戌(康熙四十五年)成进士,榜未发,闻太夫人病疾,遽驰归。清苏停元《方苞年谱》(《方苞集》附)云:(康熙)四十五年,先生年三十九岁。……应礼部试,成进士第四名。……届殿试,朝论翁然,推为第一人,而先生闻母疾,进归。李文贞公(光地)驰便留之不得。…  相似文献   

3.
雷渊评传     
<正> 雷渊,字希颜,一字季默,应州浑源(今山西省浑源县)人。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卒于金哀宗正大八年(1184——1231年)。他的父亲雷思,以进士任同知北京路转运使事,有《易解》一书行世。雷渊三岁丧父,七岁被兄收养;但因他是庶出,诸兄都看不起他。十五岁时,雷渊以胄子的身份进入太学读书。  相似文献   

4.
漫议唐伯虎     
唐伯虎在今日一般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完全被歪曲了的形象.他变成舞台或银幕上的奶油小生.焉不知,历史上的唐伯虎,远不是如此这般样子.唐寅,明朝苏州人,字伯虎,一字子畏,生于成化六年(1470年),死于嘉靖二年(1523年),活了五十三岁.他早擅文名,有才子之誉;得中乡试第一名,人称唐解元.但他家境贫寒,更由于后来科场磋跌,没有做官,靠鬻卖书画过日子,一生坎坷落拓,郁郁不  相似文献   

5.
明《洪武十八年榜进士题名碑》被毁,致该榜进士名录成为明代89榜进士中唯一残缺不全的一榜.而今人常用之《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收录该榜进士422名,尚缺50名.问题还不止此,更严重的是,所收422名进士名录中,存在严重错误,致以讹传讹,亟须订正.俞宪的《皇明进士登科考》保存了《洪武十八年会试录》,共收进士472名,与该榜殿试所取472名进士正好吻合,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可靠的登科名录.以《皇明进士登科考》为依据,有助于完成洪武十八年榜472名进士的发覆.  相似文献   

6.
《答问》和《补正》分别是《书目答问》和《书目答问补正》二书的简称。《答问》的编者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是清末颇有影响的一位目录学家。年少时聪颖好学,十六岁获乡试第一,27岁(同治二年)登进士,曾授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官至军机大臣兼管学部。他从自己多年治学和工作经历中看出当时科举有种种弊端,发现不少诸生不会读书。最使他不满意的是许多从事举业的人“帖括之外,无所知”。他认为,这些人已被“恶滥时文,夺其本力”。为此,他极力主张诸生多读经史、考据、古文词章和一切可以用以经世之书。为实现这一主  相似文献   

7.
依据记时更为准确的《明实录》和当事人文集等相关文献,可以确证建文二年、天顺元年、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登科录》所载个别读卷官籍地、勋号、散阶之误;把殿试结束后新晋之勋号、散阶载为读卷时就已拥有,当是主要致误之由。依据《会试录》及时人所载当事人的墓志铭,可以确证《进士登科录》所载个别进士的中式年龄之误。其中正统时期1处,景泰时期2处,成化时期3处。进士瞒报中式年龄,当是致误之由。其他方面也存在疏讹,刊刻疏忽和进士误报上三代直系亲属履历当是主要致误之由。  相似文献   

8.
戴叔伦"中进士第",唐人诸书均不载,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始肇其端。蒋寅先生提出戴叔伦"中进士第"的主要依据是"晁氏藏有戴叔伦全部著作"和衢本《郡斋读书志》所提及的"集有马总叙"。兼以《文苑英华》中收戴叔伦《晓闻长乐钟声》一诗作为其进士及第的旁证。而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考察可以发现,前两者均无法成为戴叔伦"中进士第"的有力证据;《晓闻长乐钟声》是否为"省试"题目也大可怀疑。在此基础上,结合戴叔伦同时人梁肃、权德舆及五代人王定保的记载,能够得出其并非进士出身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皇帝与状元     
亲杨廷和,成化十四年进士,先于其父一届,时年十九岁。杨慎是杨家人仕的第三代,正德六年二十四岁时参加会试,殿试第一成为本科状元。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三十岁那年,写了一篇《自序》,介绍自己的读书经过,他说:十六岁见友人读《汉书》而悦之,乃以幼时储蓄之岁朝钱万、购前四史于杭州,是为平生读书之始。时方治举子业,又以其间学骈文、散文,用力不专,略能形似而已。由此可见,他在少年时期便开始练习写作骈文。一九一二年,旅居日本京都的王国维,行年三十又六,撰写了《宋元戏曲史》。在《宋元戏曲史·序》中写道:  相似文献   

11.
郑樵,字渔仲,别号溪西遗民,福建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生于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享年五十九岁.曾深居夹漈山读书讲学三十年,故当时人又称他为夹漈先生,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自幼读书很用功,很早就对《六经》、诸子等书发生了兴趣.在他十六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从此便谢绝人事,不应科举,与堂兄郑厚到夹漈山造草屋三间,专心读书.当时他抱负  相似文献   

12.
明代大体以嘉靖朝为断限,之前进士的姓名多用二字,至成化年间达到了顶峰,之后渐趋于三字。嘉靖以前进士姓名不仅多用二字,且尤喜带“王”旁的字入名,以取其吉祥富贵之义。《进士登科录》上所载姓名,个别进士也可能日后复姓易名。明代进士有两个以上母亲的占总数的20%-30%,而进士本人娶两个以上妻子的占总数的百分之十几至二十几。其中,进士的若干个母亲或妻子同姓氏者占有一定数量,说明当时还存在着同姓或同族的若干个女子嫁给同一个男人的现象。而母亲与妻子同姓氏者所占比例稍大一点,说明这种近亲联姻在当时还是较为常见的。此外,《进士登科录》上所载进士的婚娶情况,统计的很可能仅是正妻,没有包括侧室。  相似文献   

13.
谈回族作家丁澎的拟作及收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澎(1622—1683至1691年间),字飞涛,号药园,回族,明末清初仁和(今杭州)人。生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二十一岁参加乡试,中举人。二十三岁,清兵入关,明亡。他青年时期,在家乡致力于诗文写作,打下了基础。直到三十四岁,应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科会试,才中了进士。在北京任中央高级部员,先官刑部主事,后任  相似文献   

14.
岳麓书院山长丁善庆,字伊辅,号养斋,湖南清泉(今衡阳县)人。生于1789年,卒于1869年,他一生经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曾任岳麓书院山长二十二年。丁善庆由顺天府学生中道光壬午科(1822年)举人,次年癸未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其历阶,为国子监司业,詹事府右中允、左中允、右庶子、翰林院侍读学士。其任职,为国史馆总纂,庶常馆提调、文渊阁校理,奏办院事。其使事,为戊子科(1828年)贵州乡试正考官,辛卯科(1831年)广东乡试正考官,乙未科(1835年)会试同考官,其秋顺天乡试同考官,广西学政,咸丰二年(1852年)加三品卿衔(参见曾国藩撰:《翰林院侍读学士丁君墓志铭》)。  相似文献   

15.
章学诚档案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祖籍会稽(今绍兴)人,生于乾隆三年(1738年),卒于嘉庆六年(1801年).其祖父章如田璋“望于乡党,尤嗜史学”父章镳,乾隆七年进士,先后主讲天门、应城等书院.章学诚自幼有志于史学,自以为:“丈夫生不为史臣,亦当从名公巨卿执笔充书记,而因得论列当世,以文章见用于时,如纂修志乘,亦其中之一事也”.他一生没有固定职业,先学文于朱筠,后事梁国治,又事华沅,终生为人幕僚.四十一岁时即乾隆四十二年成进士,又“自以迂疏,不敢入仕”.乾隆五十二年清庭吏部授其知县,时年五十岁,他又怕荒废史业而未就职.章学诚为史志之业,耗尽毕生精力,但生活穷困不堪,颠倒狼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三十年来,苦饥谋食,辄籍笔墨为生,往往为人撰述状志谱牒,辄叹寒女代人作嫁衣裳.而自身不获一试时服”.困顿动荡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他崇尚史志事业的信心,虽“江湖疲于奔走”,却“能撰著于车尘马足之间”.他二十七岁时就随父参修《天门县志》.此后,陆续主修或参修的志书有《和州志》、《永清县志》、《大名县志》、《毫州志》、《麻城县志》、《石首县志》、《常德县志》、《荆州府志》、《广济县志》和《湖北通志》,并著有《方志辨体》、《方志立三书议》、《修志十议》、《记与戴东原论修志》、《州县请立志科议  相似文献   

16.
龚自珍的《上镇守吐鲁番领队大臣宝公书》原未署年月。该信的受信人宝兴,即觉罗宝兴,字见山(一作献山),满洲镶黄旗人,嘉庆十年进士,自翰林院编修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卒谥“文庄”。龚自珍与他相识,是在嘉庆十五年(庚午年)。这一年的秋天,龚自珍参加顺天乡试,考中副榜贡生,而宝兴就是龚自珍的房师。因为有这层关系,所以龚自珍在  相似文献   

17.
明代各直、省乡试共应产生解元1 278人,大致占明代举人总数的1.25%。解元考中进士者602名,占确知解元总数的50%,高出明代举人考中进士平均比率26%;各直、省解元中进士率以浙江和南直为最高,达70%以上,而广西仅为21.8%。各直、省解元和解元进士空间分布的广泛程度与其科举的发达程度呈正比;南、北直隶俱有外省人考中解元和解元进士者,北直分别占其解元和解元进士总数的41%和36.2%。明代解元考中进士的平均官年为32.24岁,比一般进士的平均官年小0.53岁;而其实际平均中式年龄则应为33.9岁,对改善明代官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活力状况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贤     
<正> 李贤(1408—1466),字原德,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人,父李升.祖父李威曾任云南省江川县丞.李贤学业精粹.乡试中举,名列第一(俗称解元).33岁时又考中进士,其考卷传出,争相传诵,大有京城纸贵之势.内阁大臣杨士奇非常赞赏他的文章,很想见识他.但李贤为避授官分配的嫌疑,拒不拜谒.初授吏部验封主事,历任兵部、户部、吏部侍郎,深受子谦信任.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他以吏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值文渊阁,参与政事,徐有贞罢相后,他继任内阁首辅.明代,内阁大臣多为南方人,河南人官至首辅者,唯有李贤和高拱两人.  相似文献   

19.
正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一干大师名家撰写了许多佳联名句,留下段段逸闻趣事,更彰显了大师的功力。梁启超就是这样。童年时,梁启超就聪明过人。他5岁开始读《四书》《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称为"神童"。1889年,梁启超参加广东乡试,一试中举,在录取的108名举人中名列第8,这年他17岁。随后,梁启超两  相似文献   

20.
鹿善继评传     
鹿善继是明末重要政治家,思想家之一。他字伯顺,号乾岳,定兴县江村人。生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5年),卒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鹿善继是万历癸丑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宝尚寺卿、太常寺少卿等官职,崇祯三年弃官还乡,从事著述。他的刊行于世的著作主要有《认真草》、《四书说约》等。崇祯九年,清人南侵,兵至定兴,鹿善继毅然辞家入城,与县民共图守御。兵围六日,城破,鹿善继被执,不屈而死。鹿善继的一生可分为三个时期。41岁以前,读书求仕;41岁至56岁,为官从政;56岁至61岁,退隐著述。下面分期对鹿氏的事迹和思想作扼要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