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静 《中文信息》2013,(6):123-12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是一门心理学理论,它还对哲学、文艺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意识理论、泛性欲理论和梦的理论,是弗洛伊德整个精神分析学体系的三大支柱。无意识不仅是生命的源泉和动力,而且还主导我们的精神活动,因此,了解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对于探讨、阐述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讨论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问题,首先应从精神分析学派开始。因为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基石。今天流行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技术,绝大多数“受到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或者从中吸取营养,或者受到它的推动。但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一种“本我”理论,强调的是潜意识的功能。弗洛伊德死后,精神分析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重视自我的作用,认为自我可以对潜意识过程包括对那些被压抑的信念施加某种控制,甚至改变潜意识的某些内容。事实上,后来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基本上是围绕着自我能量而展开的。20世纪40年代,罗杰斯创立…  相似文献   

3.
卢毅 《社会科学》2022,(10):39-46
无意识学说可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石,对它的态度与诠释构成了不同思想立场的判断基准。从《存在与虚无》到《弗洛伊德剧本》及之后,倡导“存在精神分析”的萨特对弗洛伊德的整体批判尽管有所缓和,但其对无意识概念的拒斥不仅贯彻始终,而且一直在寻找合适的理论来替代它。此外,尽管拉康对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的结构主义构想曾得到萨特的赞赏,但两人对无意识问题的诠释与阐发仍存在重要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了精神分析的思想深度与发展前景,具有值得发掘的理论意蕴。  相似文献   

4.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科学价值管晓刚19世纪末至20世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从一种探讨精神病病因和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演变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又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它“使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产生了彻底变革”①。“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  相似文献   

5.
有三种主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弗洛姆人本主义:一是现代工业社会和现代人的处境,二是弗洛姆独特的个人经历,三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三者共同形成了弗洛姆人本主义的思想根基与理论风格,弗洛姆人本主义由此构成人本主义发展链条中颇具特色的一环。它以综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有关人的学说为基本模式,批判性地揭示了现代人的处境,力图重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新的和谐。本文试图解读弗洛姆人本主义的理论意义,揭示其理论局限,对其理论得失做出评价。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对弗洛姆入本主义的形成和…  相似文献   

6.
崔诚亮 《阴山学刊》2012,(2):111-113
荣格集体无意识概念的提出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但是,集体无意识学说又不同于无意识理论,它是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主义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过程,出现了两次“弗洛伊德热”。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在部分学术界知识分子中传播流行。从1949早起至1978年,由于“左”的思潮影响,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转入沉寂阶段。第二次传播热潮发生在80年代中期以后,这次热潮波及广大青年学生并深入到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中,因此,其影响较之第一次更加广泛深远。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传播中所出现的曲折反复,是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密切相关的。弗洛伊德主义包含某些合理因素,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其理论缺陷又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我们对它要深入研究,发挥其积极作用,清除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依据弗洛伊德对文学、艺术的相关论述,分析他对作品中细节的认识,对艺术家、观众与作品关系的新阐释以及拓展关学视野的独特见解,指出其理论对文艺理论的重要启示,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在哈罗德·布鲁姆的误读理论中是一位重要的"前驱",布鲁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借鉴了很多主体心理层面的观点,如焦虑、防御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他的误读理论体系.随着布鲁姆理论的成熟和独立,他开始将弗洛伊德及其理论作为研究对象来阐释其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并运用误读理论将其作为个案分析弗洛伊德与莎士比亚的误读关系.对布鲁姆误读理论中这些弗洛伊德元素的分析可以对他们之间的误读关系作出一个梳理和理论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被西方认为分一名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其精神分析的学说开创了无意识心理过程研究的领域,影响到人类学和哲学,因此,他成为非理性主义思潮中一名很有影响的人物。 自由的问题是弗洛伊德主义研究中的一个重点。近几年在我国思想文化界中,对这一理论持肯定态度的,或持否定态度的,多把它看作是一种性自由理论。我们认为,弗  相似文献   

11.
<正> 潜意识(the Subconsciou nsess)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和基石,虽然早在十七世纪哲学家、神学家们就开始了对它的研究和探索,但精神分析学说的潜意识理论则创始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从个体出发,并基于生物个体的机制,提出了这一理论,因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也可以称作个体潜意识,该理论对以后的精神分析学说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技术,它最初是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产生的,通过逐渐地发展壮大,成为当前西方心理学三大门派之中的第二大势力。这种精神分析法开辟了无意识研究的新领域,无论是在新的心理学学科领域,还是在社会风潮和社会思想的产生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自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诞生,文学就成为了既是精神分析的文本分析对象,又成为了文学中的应用工具,创作者可以利用精神分析法,从而进行对人性以及人的精神本质的深度探索。本文将通过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理论应用的分析,详细阐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在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批评方面的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3.
无意识教育来自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与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根本对立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压抑在意识底层的无意识所决定的。弗洛伊德用无意识去贬低意识和理性的作用,从而彻底否定了人的自主性。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根基在于人有选择自由这一自主性。承认人的自主性,就必须把无意识理论与无意识教育从教育中清除出去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中,文学风格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源远流长,丰富精微,且自成体系,与西方风格学相比,颇具理论个性。可以说,中国文学风格学还是一座尚待深入挖掘的宝山。本文试图对其形成过程作些考察并由此讨论其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5.
哲学社会心理学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社会心理学引论王家忠在西方,弗洛伊德通过对无意识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影响深远的精神分析理论,但其学说有着严重的局限。弗洛姆对社会无意识加以研究,并企图调和弗洛伊德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然而他的思想不仅带有严重的弗洛伊德主义色彩,而且对马克思主义也做了...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主义与道德心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精神分析是关于心理冲突的理论,而任何心理冲突在弗洛伊德主义中归根到底是人性的道德冲突,都起源于道德作为高级人性对无意识本能作为低级人性的压抑。人性的道德冲突揭示了弗洛伊德主义的复杂思想渊源。从"本能心理学"看,弗洛伊德主义是快乐主义和目的论的,从"道德心理学"看,它又是斯多葛主义和义务论的。本能与道德是弗洛伊德主义的两根支柱,在两者之间的张力上建立了从心理分析到历史哲学的整个理论大厦,抽掉任何一个支柱,弗洛伊德主义都将崩溃。  相似文献   

17.
在皮亚杰和弗洛伊德那里,心理认识的发生有些近似于笛卡尔坐标系下的几何图线。如果把心理认识的发生发展比作坐标系里一条向右上方伸延的曲线,那么它可以分解为两个方向作用的结果。从横向看,它是人的生命体与外部世界不断作用而建构的过程;从纵向看,它是人的生命体不断成熟或者主体的格局不断发展的过程。反过来也可以说,一个既定的心理认识,一方面可以追溯于横向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则可以纵向地追溯于人的生命体本身的某种根源形式。对于这种根源形式,皮亚杰和弗洛伊德把目光都投向本能。本能是皮亚杰与弗洛伊德共同的选择,因…  相似文献   

18.
徐海波 《学术界》2003,(6):172-176
弗洛伊德的“文化”具有相同于“意识形态”的功能 ,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弗洛伊德对文化的研究能为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 ,补充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9.
姚本先在《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1期撰文指出,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和基石,它虽然不是弗洛伊德的发明,但他是第一个认真探讨并以此确定精神分析学说体系的人,也因之成为该学说的真正创始人。弗洛伊德从个体出发,基于生物个体机制,提出了个体潜意识。荣格针对弗洛伊德过于强调潜意识生理与本能冲动的局限,在此基础上提出集体潜意识,这是对精神分析学说的卓越贡献。荣格的理论是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的过渡。在潜意识基础上作出更大发展与贡献的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弗罗姆,他在荣格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社会潜意识,从而…  相似文献   

20.
俄狄甫斯情结与古典精神分析诸理论关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狄甫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理论中最能彰显其古典精神分析气质的概念,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了儿童的恋母情结,并以古希腊神话人物的命运为暗喻冠以俄狄甫斯情结之名。俄狄甫斯情结与古典精神分析领域的核心理论——性欲论、本能论、人格论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儿童心理性欲发展必然性的产物,它的顺利解决将影响个体的性别认同及其对未来性对象的选择,因而对于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