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学远非当今社会的显学,它的短板是无法直接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这种冷清进而影响到了大学招生。君不见,每年被大张旗鼓报道的各类高考状元们一跃龙门即直奔各热门学科而去,历史系则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当然,冷清只是相对的,人们对谈古论今的热情似乎从来没有熄灭,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关键在于如何读以及读怎样的史的问题。当前,戏说历史尤其时髦,各种辫子戏、皇帝戏似“忽如一夜春风来”,盛开在各家的电视银屏上,泛滥在公共图书馆的报纸书籍上,成为了大众茶余饭后的娱乐话题,也是好一派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2.
读了蔡德贵教授所著《季羡林传》,我不仅感动,而且沉入了无尽的深思和遐想。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正如作者所说:“对于任何人来说,季羡林总是读不完的。读不完的季羡林,会给人以很多。”“读不完”正是此书魅力所在。传记有各种写法。作...  相似文献   

3.
翟德耀同志研究茅盾的论文集《走近茅盾》 ,最近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翟德耀同志从 30年前踏进大学校门便游进了书海 ,逐渐与学术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任凭风云怎样变幻 ,不管角色如何移位 ,总是坚定不移地守住内心的“学术情结” ,忧在学术 ,乐在学术 ,至今痴心不改。虽然他不是专职从事教学和研究 ,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报编辑工作上 ,但几十年来却始终没有松懈对学术的苦心追询 ,没有消解学术探讨的激情。从他的工作与科研实践可以看出 ,他较好地处理了三种关系 :一是既当好学报编辑又搞好学术研究。这两者看似矛盾 ,解决不好就会顾…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领域中,民主主义思想的研究显得特别薄弱,1900~1980年的《八十年来史学书目》未见这样的一本专著,其故值得深思。上海社会科学院熊月之同志近著《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填补了这方面的许多空白。 把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作为课题来研究是一棘手之事。其所以棘手,除了众所周知的现实政治因素以外,还在于它必须解决:研究些什么?怎样研究?搜集些什么资料?怎样形成  相似文献   

5.
时尚是时代的标签。在民国和新中国这两个不同的历史时代,中国的流行时尚分别深深地打上了不同的时代标签。所谓“时尚”,就是一定时期内的社会风气。有尝试者为先,众人趋之若鹜,形成一定的规模,继而成为一时大家共同的审美情趣、模仿对象,这便成为时尚了。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的文化巨匠黄宗羲的第一个诗文选校注本《黄宗羲诗文选》终于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郑重推出。在学术著作出版艰难的情况下,这部书能够出版,是值得庆祝的。 关于黄宗羲的崇高历史地位,我国著名的文化史专家蔡尚思教授在给《黄宗羲文选》的“题辞”中,以“六个第一”作了概括:“黄宗羲在政治思想上,独敢公开反对中国古来的君主专制制度;他“首先反对传统的“工商皆末”而提出工商“皆本”;“他最先编著中国学术思想史”;“他是明清史学界浙东学派的祖师”;“他编了最大的一部《明文海》”;“他最博学,最多读书,实在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之上,而为古来儒林所未有。”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初,山东泰安马庄的一些乡村读书人,接受美国神召会五旬节主义的宗教经验,组织农民建立了一个兼有农场、教会、工厂、医疗所和学校功能的基督徒社团,尝试了一种所有成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基本取消私有财产,生老病死由团体负责的新型大家庭生活。这个团体的正式名称就是“耶稣家庭”(以下简作“家庭”),规模最大时仅“老家”就达五百余人,还曾在全国各地建立了百余个规模不等的“小家”(以下讨论均为“老家”)。这一信徒团体的创始人和长期精神领袖名为敬奠瀛,出身于马庄的破落之家,然仍能到学校读书,其间也从当地名儒…  相似文献   

8.
<四川通史>,历时4年,重修面世,此乃四川史坛之盛事! <四川通史>说的是历史.历史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述兴衰之替、明治理之道的学问."历史的发展像自然的发展一样,有它自己的内在规律".历史是由已经过去的众多人、物、事及活动构成的,纵横交错,纷繁复杂.史学家们把历史上看似分散的、孤立的人、物、事联系起来,揭示其相互间的内在逻辑;在阐述"如何而来"的基础上,标示出"现在何处"的时空坐标,进而作出"向何处去"的方向演进和理想求索.  相似文献   

9.
历史与权力--《规训与惩罚》讲述的三个故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新 《东岳论丛》2004,25(5):44-49
《规训与惩罚》是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在这一著作中 ,福柯以监狱的诞生为表现对象 ,有效地呈现了其思想的结构特征以及他在学术实践上的追求。《规训与惩罚》所进行的历史表现蕴涵了多层含义 ,监狱诞生的过程事实上也是福柯所描述的现代性展开的过程 ,对规训与惩罚之间关系的描述同时也包含了对现代性的批判与抑制 ,这是福柯研究的旨趣所在。此外 ,当福柯将《规训与惩罚》作为谱系学方法的一次实践时 ,其即开启了历史学的新篇章 ,向人们呈现了一幅后现代历史学的精彩画面  相似文献   

10.
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整理有关个人在反右派运动中经历的人生实录<沉船>,在90年代中期又编了有关个人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历的<人生败笔·一个灭顶者的挣扎实录>,都是为了拒绝遗忘,抢救记忆,给那一段不堪回首又必须审视的岁月留下一些细节、脚注,也是在场者的证词.  相似文献   

11.
贺波彬 《云梦学刊》2011,32(3):159-160
中国左翼文学是一个言说不尽的话题,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文坛内外广泛而持久的关注,在不同的时代研究者以不同的话语方式进行评说,但毫无疑问,左翼文学总是和意识形态关系密切、和政治文化纠结在一起,因此在较长的时间之内,  相似文献   

12.
《后汉书·光武帝纪》 :“十七年……冬十月辛巳 ,废皇后郭氏为中山太后 ,……进右翊公辅为中山王 ,食常山郡。其余九国公 ,皆即旧封进爵为王。”余按 :光武帝十一子 ,除皇太子强、右翊公辅和临淮公衡外 ,尚有八国公 ,此云“九”者当误。本纪云 :“十七年……六月癸巳 ,临淮公衡薨。”《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临淮怀公衡 ,建武十五年立 ,未及进爵为王而薨 ,无子 ,国除。”可见“进爵为王”时 ,除右翊公外仅有八国公耳《后汉书》及注校勘拾遗(一)@曹金华  相似文献   

13.
《琼州学院学报》2017,(6):122-128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社会没有如预想的那样进入一个和平安定的时期,规模空前的国共内战很快爆发了。中国的留学事业也如同时局一样历经波折起伏,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一特殊时期,关于中国留学生的选拔和派遣,安置与任用,资助与救济这几个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留学教育的基本情况,这不仅与广大留学生的命运息息相关,而且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为窦宗仪先生《李鸿章年(日)谱》在国内再版的序言。李鸿章作为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很长时间内,为慈禧所宠信,独当清朝内政外交之要冲。李氏所办政务,有许多是同外国人直接打交道。因此,外国人对李鸿章的活动的记载,对于了解李鸿章一生的功过是非,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选择该书作者搜集的外国档案、外国人日记、报告以及在华的《字林西报》记者所记载的李鸿章史料为中心,探讨了李氏一生的重大事件:戈登与李鸿章苏州杀降、处理金玉均严重失策、签订《中俄密约》的主要责任不能归于李鸿章,以及李鸿章在甲午、戊戌、庚子的表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查帐工作从何着手?在一大堆帐簿和凭证面前,怎样抓住要害,破门而入,收事半功倍之效,王文彬、黄履申等四同志合著的《商业审计学》一书,给您指点了门路,已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6.
王兴亚同志写的《李白成经济政策研究》一书,前不久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对李白成农民军的经济政策及其在历史上的价值,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是一部值得研读的学术专著。 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是一只拥有百万众的农民队伍。这支起义军虽屡战受挫,从不气馁,足迹所及,至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东等省市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甘肃、宁夏、青海、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苏和辽宁部分地区。在占领地区开展了对封建官绅的尖锐斗争,并且最终推翻了朱明王朝。李自成农民军开展的斗争,是我国封建社会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革命战争。  相似文献   

17.
媒体是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塑造国家软实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美国媒体精于此道,在国际传播中占据优势地位.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但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仍然较弱.要向世界讲述真实的、全面的、具有吸引力的中国故事,中国媒体应理性借鉴美国媒体的经验,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把握国际传播态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 “艺术是什么?”的追问所导致的似是而非的尴尬境遇,在现代哲学的语境中被认为是语言方式的错误。当我们回溯历史时,会为多层次、多途径的人类艺术活动而迷醉;当我们面对现实时,又会为各种各样扑面而来、千奇百怪的艺术现象而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艺术的本体问题变得扑朔迷离,甚至对艺术具备的共性特征的概括也变得越发困难。在学术研究中,不明智地固守艺术已有的神圣疆界显然会遭遇到来自当代艺术现象的猛烈冲击和挑战,而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终其一生的文字,构成了一部独特的精神史;一个学者真诚努力一生的文学创作和学术思考,对人人相关的文学和特定的学术事业都是不可轻忽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20.
见(建)卓于微返(反)本开新———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评析刘怀玉(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郑州450002)1988年,张一兵将那篇题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永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吗?》一文发表在《天府新论》上。三年后,一篇题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