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差异非矛盾     
所谓矛盾,就是差异中存在同一,或同一中存在差异,也就是对立同一,或同一对立。其中,一种情况是外在矛盾,另一种情况是内在矛盾。所谓内在矛盾,就是同一中存在差异,或统一中有对立;所谓外在矛盾,也就是差异中存在同一,或对立中有统一。内在矛盾即同一中存在差异性,这是事物永恒发展的原因。在同一中认识差异,在统一中找出对立因素,这是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有助于事物发展。外在矛盾即差异中存在同一性,这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据。在差异中找出同一性,在对立中求得统一,这是认识世界的一个根本方法,有助于人的认识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我国学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中日文化交流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种探讨和研究,就其内容来说,主要包括九个方面:一、总论,即对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综合性研究。大体包括,两千年来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综合研究和某一历史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综合研究两个方面。二、中日科技交流史的研究。这也包括两方面:①关于中日科学交流史的研究;②关于中日生产技术交流史的研究。三、中日文学艺术交流史的研究。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关于中日文学交流史,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史,中日绘画艺术交流史。四、中日语言文字交流史的研究。主要研究问题是:中日语言交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项     
何为中项?以往的表述多指三段论中项和辩证法中的中介范畴。其实,二者都不是真正的中项。因为三段论中项即三段论“中概念”、“媒概念”、“中词”、“中名辞”等,它是指在三段论大小前提中都出现,并起联结作用,而在结论中不出现的概念。如果把中项等同于三段论中项,那么就等于否认了其他推理形式的中项存在。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写道:“在这种归纳式的推理里,中项就是所有个体的完全的列举,甲乙丙丁等。……类推的中项是一个个体,但这个个体却被了解为它的本质的普遍性,它的类或本质的规定性。”(见《小逻辑》第367页)…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拉关系的迅速升温,中拉关系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学术界对中拉关系的研究视角不断丰富,研究程度也不断深化。研究中拉关系,台湾因素是绕不开的,过去60年中,台湾因素始终是中拉关系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对改善两岸关系和未来发展中的中拉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中阿经贸合作由来已久。2010年"中阿经贸合作论坛"的成立为中阿经贸合作提供了平台,目前"一路一带"战略更加突出了中阿经贸合作的重要性。首先分析了中阿之间的经济关联特点,认为石油贸易是中阿之间最重要的合作渠道,旅游等其他领域也存在良好的合作前景。之后,分析了中阿经贸合作之间存在的贸易账户不平衡、贸易结构不合理以及地区冲突对中阿贸易的影响等问题。最后提出通过"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树立长远利益观,解决中阿贸易账户不平衡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推动中阿经贸关系良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数文化,以河图洛书为典型代表。中国易数,有中合双奇、中合双偶、中合奇偶。河图洛书之数,中合奇偶。中合双偶、中合双奇已经失传,目前发现水书有中宫双偶合数图记。易经之数,五十有五,二元十运。九星之数,四十有五,三元九运。水书之数,七十有八,四元十二运。水书数图西北戌位起步,四入中宫,巧妙将盈满的"十"数也隐藏于中宫。水书数图中轴线三宫总数二十八,中宫为双偶的十、四之数合成内静。上九下五,合成外动,两侧对角及平角线对应的合数均为九。实现内外纯阴纯阳理想和谐格局。为此,始信"神秘水书"之说。  相似文献   

7.
中日文中存在着许多字序逆转的现象。要准确的理解和翻译 ,就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掌握其内在规律。中日文中存在的字序逆转现象不是随意产生的 ,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中日文中字序的逆转现象是两国文化长期交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训诂学的真正源头,在中华先民的原初性解释活动,在中华先民的经典解释活动,在中华先民解释活动不断提升的进程之中,在汉初训诂学逐渐形成的进程之中。而从中华先民的原初性解释活动开始,就孕育了诠释学特质的种子;这颗诠释学特质的种子,在中华先民的经典解释活动中萌芽,在中华先民解释活动不断提升的进程中生发,在汉初训诂学逐渐形成的进程中茁壮成长,在后来训诂学的发展历程中开花结果。这就全面地、有力地说明,就其大体而言,中国训诂学确实具有诠释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不仅是伦理本位的,而且是泛审美主义的。在古典时代中国文人的生活中,可以没有佳肴、美服、高宅、官职,但是不能没有艺术。从很早的时候起,他们就懂得了在诗歌中寻找理想,在书法中感受风骨,在绘画中体验生命,在棋盘中忘却凡尘,在琴韵中寻找知音等“古雅”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承栽着不同的文化。在中、英文俗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动物词汇,而且这些词汇在中、英文中有着或相同或不同的联想意义。这里通过对中、英文俗语中动物词汇联想意义的对比分析,明确其异同,以便更好地促进两种文化的跨界交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单一中径和中径的定义出发,采用三针法测量普通螺纹的中径,探讨螺纹单一中径与中径之间的关系,并对三针法测量螺纹中径进行误差分析,找出影响螺纹中径误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试析中日花文化之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两国人民热爱花,欣赏花,对花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赏花踏花,探花咏花,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中日两国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花文化。本文通过对中日花文化以及中国的梅花与日本的樱花的比较,揭示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及国民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自 2 0世纪 70年代初以来 ,在 30多年的“磨合”中 ,中日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 ,商品结构日趋合理 ,中日的产业比较优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中日贸易已从产业间贸易 ,正向产业内贸易的方向发展 ,两者共生共存。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对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 ,继续发挥和扩大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 ,正在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使中日贸易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4.
中动句式是英语中的一种常见句型。主要表现为动词使用主动语态,外论元不出现,动词后必须有副词修饰。关于中动句的生成过程,主要有两派意见,即移位法和词汇法。前者认为中动句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名词短语的移位;后者则认为中动句在词汇中形成。本文坚持移位解释法,但认为利用最简方案来解释英汉语中动句的成因比管约论框架下的分析更经济合理;并且还可以解释中动句中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一是解释中动句中副词存在的必要性;其次则是解释中动句表层主语为(non_argment)非论元时的情形。  相似文献   

15.
论"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的思想在中国历史渊源流长,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国哲学的精髓。《周易》倡导“中和”精神,儒家践行中庸之道,佛家崇尚以中观法,道家提倡守中致道,都从不同角度深刻地阐发了“中”的思想。万物皆有中,中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属性,“中律”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中和是创新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古代中日文化交往的重要时期 ,在频繁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中 ,中日使臣、僧侣、文人在广泛的结交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 ,他们相互赠诗唱和 ,由此产生出体现唐代中日友好交往的诗篇。这些诗篇热情赞美了中国的兴盛强大和中日友好的情谊 ,赞扬了中日使者、僧人远离故土 ,飘洋过海 ,不畏艰险 ,不辞辛劳 ,挚着求法和传播文化的坚韧精神 ,也抒发了中日使臣、僧人身居异国他乡对自己的国土故乡的眷念之情。唐代中日往来诗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录 ,也是中日人民友谊的一曲颂歌 ,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唐代的中日文化交往以及中日使臣、僧侣和文人知识分子的友谊、生活和精神世界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志愿服务发展模式的不同可以归结为许多因素,而中西方志愿服务传统的差异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中西方志愿服务传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两个方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从不同的志愿服务传统中形成了不同的志愿服务思想和志愿服务行为,在传统志愿服务主体、志愿服务模式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大的差异,并对当代中西方志愿服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在当代志愿服务发展中,应注意借鉴中西方志愿服务传统中有利于志愿服务发展的因素,推动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不论在历史、文化,还是在政治、宗教信仰等方面均存在显著不同,由此造就了汉语和日语中色彩词的涵义及其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同样存在极大的差异。经由对中日语言中色彩词的比较研究,剖析该部分语言中凸显的文化差异,可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日两国有别的文化本质,减少相互理解上可能产生的偏差。文章通过分析汉语和日语中色彩词的比较,对色彩词与中日民族性格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提高对汉语和日语中色彩词的有效认识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学生在班级建设中的发展通过学生的学习而实现。班级建设中的学生学习是综合生成式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在全程中学习,在融通中学习,在自主中学习。上述学习类型与特征要求实现班级建设中学习资源的系统策划,加强班级建设中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促进班主任工作方式转型与专业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性、基础性工作。新时代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乡土社会失序与文化失调、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视不够、队伍建设不足、体制机制不畅等突出问题。推进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在狠抓基层党建中激发干部热情,在村规民约制定中凝聚共识认同,在村庄发展建设中构建群众愿景,在文明评比表彰中强化群众激励,在执行公正奖惩中树立规矩意识,在化解矛盾冲突中实现移风易俗,在文明志愿活动中充实群众生活,在因地制宜推广中延展基层创造,在明确主体责任中打造协同体系。在实际政策制定和推广中强化精神文明工作队伍,夯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打造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并推广诸如红白理事会等行之有效的基本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