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在日本近代化的过程中,吸取西方文化,借鉴和学习欧关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技术、科学文化以及政治、法律、军事等制  相似文献   

2.
赵晓靓 《日本研究》2013,(2):124-128
夏目漱石不仅是日本近代著名文学家,其关于明治近代化的批判也在日本思想史竖起了一座丰碑。留学英国期间,他通过对英国社会及文明的内在观察,树立了“自我本位”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并据此对明治国家的近代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进而揭示出非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日本教习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日益迫切地向日本寻求近代化经验思潮中出现的历史现象,也是对明治维新后日本人为学习西方而聘任西方国家教师经验的直接借鉴。尽管在当时日本政府甚或某些教习个人的指导思想上不无问题,但总的说来,日本教习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过程中起过积极作用,在近代中日文化交  相似文献   

4.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当时,向西方学习,引进和消化西方近代文化已成燃眉之急,因而,作为学习西方的一条重要途径——向西方各国派遣留学生大受重视,很多有志青年被选送国外深造。 然而,“我们如果把注意力仅仅局限于明治时期,那就不可能理解明治时期日本近代化的秘密。……明治时期日本的发展只有立足于过去日本的遗产之上才有可能”。实际上,在幕末时期就已随处可见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萌芽,向西方学习已成为幕末志士的共同要求,到外国去  相似文献   

5.
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一方面注意坚持自身民族文化,一方面又努力促成外来文化与原有文化的融和,这是日本文化的一个传统,也是不断促进日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历史上的大化改新如此,明治维新亦是如此。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日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了激烈冲撞,也发生了变异,但是它的一些主要特征不但延续和继承下来,而且在实现经济高速度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日本的传统与现代化》’一文中曾强调,日本现代化的历程表明,日本在坚持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文化成果,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逐步实现传统自身的完善,建立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冲突·井存融合”的模式,以推进现代化。本文则试图从文化模式的抉择,来探讨“日本的传统与现代化”这个总课题。  相似文献   

7.
自明治维新以来的对外开放政策,使日本这个华夏文明边缘上的东方古国已经相当西方化了。例如在东京,除了皇宫和几处神社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外,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纵横交错的高架公路,几乎使你分辩不出与西方的现代都市有什么区别。而且,“西化”已经渗透到日本人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在政治上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在经济上废除家族财阀而实行股份公司制;如此等等。也许正是由于“全盘西化”,才使得“国际化”的目标成为普通日本人的生活观念。然而,“全盘西化”外衣下的日本人又特别崇尚传统文化。有一位美国人曾说:“日本缺少文化传统而又崇尚传统文化”。这句话的前半句似乎有些偏颇,而后半句确  相似文献   

8.
《社会》1986,(5)
曹前在《学术月刊》1986年第4期《文化心理传统与社会发展》一文中,对近代中、日学习西方文化作了比较研究。文章说,中,日两国地理相近,人种相同,文化相似,接触近代西方文化也几乎同时。但是,日本较好地完成了社会近代化的进程,而且一跃跻身于近代世界资本主义强国  相似文献   

9.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文化——包括其中的道德规范、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溶入了不少西方文化的成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日本文化摄取西方文化要素,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代日本文化,并成为促成日本近代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近代日本文化经历了一个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而且目前这一过程仍在不断深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近代以来,日本成  相似文献   

10.
近代日本历史展开的过程极为独特。当西方列强东至,迫使东方诸国纷纷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时候,日本却成功地摆脱了这种危机,走上了“欧化”道路,成为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能不说日本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它使日本民族不是被动地去接受西方文明的冲击,而是主动地吸收并从属西方文明。因此,探讨日本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对欧美文明的认同和选择的文化深层原因,不仅能够揭示异质文明间冲突和融合的文化现象,而且对认识日本历史的特殊性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引言日本近代化(或称现代化)问题,不仅在日本史上,就是在世界史上也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因为整个东方国家到了近代,绝大多数已失去在古代那样光辉地位,相继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唯独日本一国绕过暗礁,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一跃而实现了近代化,进入了世界强国之列,在东方一直保持工业强国的地位。为什么同样的国际环境,甚至更差的岛国自然条件,却能保持国家的独立;相反那些强大的文明古国(中国、印度等),却成了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对这个“谜”,近百年来人们就在探讨,期望找出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  相似文献   

12.
赵德宇 《日本学刊》2001,(5):95-107
史学界在对日本近代化的研究中 ,对诸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做了大量的考察 ,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然而 ,有关自 16世纪中叶开始传入日本的西方科学对日本近代化所产生的影响 ,却鲜有论及。笔者以为 ,在亚洲日本率先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固然有诸多历史原因 ,但明治维新之前 30 0年间西方科学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本文将对西方科学初传日本的“南蛮科学”阶段做一考察 ,谬误之处 ,敬请斥正。一   15 43年 ,一艘载有葡萄牙人的帆船因遭暴风雨袭击 ,漂流到日本南端的种子岛 1 ,揭开了日…  相似文献   

13.
思想文化是社会存在的产物,但它对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在时代交替和社会发展节奏加快的时候,就更为明显。因此,自觉地改造不适应社会进步的传统文化,和建立先进的文化结构,就显得极为重要。从日本传统文化结构向现代文化结构转变的过程中,我们或许能获得一些启迪。 (一)日本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渊源从宏观上讲,日本现代文化结构是部分传统文化因素同西方传入文化的有机融合的产物,因此,它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起点必然是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对待文化传统及西方文化,即在和洋文化融合中,如何坚持日本文化的主体,这是研究包括文化现代化在内的日本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索东西方文化对立激化的国际环境下,日本文化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发扬其创造的主体,肯定日本的自我,并发挥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日本近现代史中传统与现代化的四重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近现代史中传统与现代化的四重关系乔清举把“传统”和“现代化”还原到历史过程就会发现,所谓“传统”,是近代以前的历史过程;而所谓现代化,其实是近代化,二者在英文里本来是一个词(modernization)。“传统”与“现代化”在西欧和东方有不同的关...  相似文献   

16.
当研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把它作为一种类型与其他文化相比较时,一般是找出贯穿于该文化全部发展过程中,以及文化各领域的“一贯”特点,并找出与其他文化的共同点,特别是指出与其他文化的相异点。譬如,当探讨日本文化的特点时,有的学者指出,日本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特点在于它具有群体特征。有的学者把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比较时,  相似文献   

17.
王晓德 《日本学刊》2007,23(3):105-117
从20世纪20年代起,在美国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日本社会出现了“美国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二战之后更为显而易见。美国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在日本向现代消费社会转变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给日本传统文化的延存与发展带来严重的考验。具有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传统的日本,并没有被“美国化”,相反在保留本国文化传统的同时,从美国大众文化传播中吸取了很多有利于本国发展的成分或观念以及形成现代消费社会的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18.
语言接触的实质是文化接触。异文化接触产生的文化借贷会产生词汇的借贷。作为日本在和西方的文化接触过程中文化输出的成果,英语中的日源外来语反映了日本文化输入西方的特点:自然障碍和人为障碍导致文化接触不足;加之文化势位低导致日本文化输出不够;若干中国传统文化被以日本文化的形式传入西方。日本文化输出的经验与不足对当前大力推进文化输出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东亚近代化历程中的杰出人物”中日共同研讨会述评贾蕙萱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与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经过半年多精心筹备,于1995年12月4日至7日,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东亚近代化历程中的杰出人物”中日共同研讨会。与以往研讨东亚近代化问题多从传统文化、政...  相似文献   

20.
《学问》2015,(5)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将"雄飞海外"的野心迅速付诸实施,围绕朝鲜半岛而展开的中日厮杀,不仅改变了东亚传统的政治格局,而且使日本在东西文化交互中找到了新的契机——创造出一种具有日本内涵的且优于西方文化的东方新文化,引领东亚世界来对抗西方文化,内藤湖南将之视为是"日本的天职"。从文化的视角而言,它反应了崛起中的日本"文化扩张"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