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跨文化交际是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本文通过对跨文化交际实际内容的理论分析,指出跨文化交际折射语言教学中诸多非语言(extralinguistic)情形,对这些语言之外的内容的研究将在英语教学中,特别是高年级英语教学中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应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知识能使学习者将语言知识成为帮助他们交流的工具,真正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交际理论是属于传播(交际)研究中的重要分支。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交流时的一种情景。英语教学的背后其实质就是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交流的过程。这种交流的关键因素就是需要理解文化上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因此要从本质上提高英语教学效果,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理念就应该成为其教学中的主导性的教学观念。  相似文献   

3.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每个词汇在不同语言中都有各自的文化涵义。即使是同一种动物,由于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同种动物的文化内涵可能相近,也可能大相径庭。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学习者而言,了解不同的文化是很有必要的。而动物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所以我们应该给予相当的重视,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更好的促进跨文化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非语言能力。它最早于19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而现在已经有很多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语用学家何自然认为“使用语言不能只讲究遣词造句的正误,更重要的是语言使用是否合适、得体。这正是语用学的一个具体研  相似文献   

5.
时间是一种语言。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时间语言。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时间观,但是这些时间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全球化和世界局势的变化而变化的。了解这些差异和变化能帮助我们减少跨文化交际的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汉语和德语在表达方式和修辞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来自各自文化圈的人在交际时,会出现一些源于各自社会化过程的差异,这些差异更是因为对于语言中的词汇和语言之外的意义的理解不同而显现。因此,分析汉语和德语中的词汇及其引申义,是实现中德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一步。本文以分析德语中的词汇为中心,揭示某些德语词汇引发理解障碍的根源,分析中德跨文化交际中的词汇陷阱。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学习是为了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然而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言语使用规则也因文化及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往往对双方使用语言时所必须服从的言语使用规则的差异认识不足,因而双方会理所当然地以本国语用规则作为交流原则,并以此理解对方的言语行为。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因此人们很有必要学习他们先进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本文希望在文化的视角下通过研究和学习中西双方的称谓语差异来实现更好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经济一体化""地球村"等设想也逐步实现。未来我们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如何培养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使更多语言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对于我们的英语教育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能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法,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习了这门外语就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  相似文献   

10.
米京晶 《职业》2012,(18):156-158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语言不能局限于语音、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应该立足于了解所学语言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导入文化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日本文化对日语的深远影响,了解中日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避免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导致的语言交际障碍,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1.
熊媛 《职业》2008,(27)
通讯技术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蝴的时空观念,使得人们在短时间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时代的特征.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各类人才的英语知识与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申办奥运会成功后,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语言,在开放、发展的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随着浙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2.
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那么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和发展与外语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外语教学专家区分交际中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并认为,操本族语的人在与外族人的接触中,比较能容忍他们的语音错误和语法错误,而对于违反说话规则则被看作是不够礼貌的。  相似文献   

13.
陈玉华 《职业时空》2008,4(10):115-115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语用失误一词源于J.Thomas(1983)的文章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她认为语用失误是由于没能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而引起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已成为语用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定义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说话者或受话者由于缺乏在不同情景下对产生言语或非言语行为进行有效得体的表达或解释,或者对说话者或受话者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特点的理解失位而产生的交际失误。”  相似文献   

14.
汉语国际教学教授的不仅是语言,其目的在于使汉语学习者借助语言这一工具突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了解和推进中国文化的传播。鉴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文化背景对语义的理解影响巨大,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历史地理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思维方式差异以及风俗文化等的差异造成了一定的交际冲突,因此,在南美洲的汉语国际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提高文化教学效力,推动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张白杨 《职业时空》2012,(1):145-146,149
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要使他们了解两种语言间的差异以及常见的表现形式,并采取一定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中西不同文化间的交往与合作非常普遍,正如关世杰在《跨文化交流学》中所讲的:"密切的跨文化交流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及语言的差异,产生了交流障碍,造成人们之间交流困难。因此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特别是社交礼仪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差异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分析影响中西礼仪的因素,了解中西礼仪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际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随处可见,国与国之间的商务活动和信息交换日益增加.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各自的语言和信仰,当他们试图工作或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文化冲突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商人参与跨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国际商务中,跨文化交流技巧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试图通过讨论文化、跨文化交流、国际商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说明文化在国际商务中的重要性,并提供解决国际商务中文化冲突的一些办法.  相似文献   

18.
在跨文化交际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主体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在双方的碰撞、交流、和相互适应之后,异质文化由分歧走向融合。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学角度对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进行解读,对影片中不同人物形象进行剖析,展现中美异质文化对话中的冲突和融入。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交际需要交际双方不仅具有语言能力,还有具有文化能力。社会语用失误不是语言能力的欠缺,而是社会文化能力的欠缺所致,交际双方没有完成交际场所要求的言外行为所致。跨文化交际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交际双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观念、和语言意向等的不同,交际一方对另一方的文化状况不了解导致在交际时把本国特有的文化意识形态强加给另一方,造成交际误解,就会产生社会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际经济发展与合作日趋紧密,国内各高校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出国交流、出国留学、培训的师生人数增多,外籍教师人数逐年增长。高校行政、教学等各层次对外合作在不断深化。高校外事工作是学校对外交往的窗口,合作的桥梁,国际交流的枢纽,也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培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性是高校外事工作的最显著特征,文化背景以及意识形态、交际与行为规范和非语言文化因素影响着外事工作人员的跨文化交际。为提高高校外事工作人员交际能力,笔者从打好语言功底、增强跨文化意识、加强沟通尊重他人、坚持学习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