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受聘于西南联大的"教师诗人"冯至创作了《十四行集》,其以对于生存与死亡、孤独与沟通和日常事物的诗性思考,奠定了冯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为中国十四行诗赢得了广泛的声誉.由于冯至留学德国期间,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诗人里尔克创作的感染,在《十四行集》中鲜明地体现了里尔克对冯至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诗学观念、传达方式和创作形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论冯至诗的生命体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至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也是一位高龄的著名诗人。从1923年在《创造季刊》发表诗歌开始,他的创作若断若续地跨越了漫漫时间,迄今已快70个年头了。 鲁迅在一篇重要的论文里,曾经称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可是,鲁迅没有作出任何说明与解释。对于冯至的诗作出过具体而又重要评价的,是李广田和朱自清。李广田称誉冯至四十年代创作的十四行体诗为“沉思的诗”,断言它是诗人生命中慧星的出现与狂风乍起,认为冯至在限制中显出来身手,法则给了他自由;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聚精会神。(《沉思的诗·论冯至的〈十四行集〉》)朱自清称赞冯至在平淡的日常  相似文献   

3.
论冯至的《十四行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四十年代最初的收获。它是诗人在经历了整整十年的诗坛息隐后,从早期忧伤多情的浪漫主义“吹箫人”成为一位深沉淳厚的沉思者的思想结晶与艺术结晶。《十四行集》实现了作者诗与生命的“真淳的觉醒”,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在最寂寞的时期兀然突起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4.
一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期,在西方文学艺术养分和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传统的双重影响下,以戴望舒为代表的新诗现代主义艺术潮流,既迎来了一个丰收的季节,同时也走过了由极盛的颠峰到衰微的历程。但是,三十年代新诗现代主义潮流的衰微,并不等于新诗现代艺术方法的消逝。到了四十年代,曾一度衰微的现代主义诗歌潮流,又由于时代精神与美学追求的逐步和谐统一,终于产生了由个别诗人的探求,发展为群体崛起的景观。这就是从冯至的《十四行集》到“九叶”诗派为代表的新现代主义诗歌的诞生和创造。1947至1948年前后,一批有影响的青年诗人围绕、聚集在上海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杂志周围。这支队伍包括西南联大的学院诗人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以及先后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孤独感、倾诉意识、追问意识这三个现代性表征入手 ,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期被忽视和简单化分析的冯至的早期诗集《昨日之歌》进行一种新的解读 ,并考察了它与冯至与另两个诗集《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具有的内在连通性 ,从而确认了冯至早期诗歌创作中的哲理化倾向和现代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6.
冯至的《十四行集》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均创作于以救亡为主题的动乱年代,但这两个文本的哲理化明显得到了发展,近于启蒙主义的人文特征也非常显著.在此之中,人文性质的两个重要方面——理性与人性,构成了《十四行集》与《审美教育书简》的融通关系,呈现出合目的性的审美诉求,诗与思交互确认.作家的博学多才和忧患意识的心态,保证了作品的终极目标指向人类和谐、解放和自由,这是两者融通的另一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刘纪新 《兰州学刊》2012,(2):120-123
冯至《十四行集》的超越精神是诗人的生命体验与西方理念的融合。里尔克的"领受"、歌德的"蜕变论"、诺瓦里斯的"类比"和"关联"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但是冯至并不是简单地套用西方理论,而是在理论与经验相互融合与冲突的过程中,寻求超越。  相似文献   

8.
<十四行集>作为冯至诗歌的扛鼎之作,体现了其诗歌艺术的精魂,具有多方面的认知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试从冯至对时代功利性的超越、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批判继承、对中西艺术传统的融合创新三个方面探讨<十四行集>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9.
里尔克对冯至诗歌创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里尔克关于以经验代替情感、感应宇宙光色影等新诗论,里尔克关于生存、孤独、死亡等的诗意哲学,里尔克的诗艺,特别是其诗歌的具象美、雕塑美等影响了冯至。正是由于受到上述三方面的影响,加上自己独特的体验、创造,凝结成了冯至《十四行集》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卓异光彩  相似文献   

10.
<十四行集>是冯至诗歌转型的重要标志,蕴含着作者诗歌艺术上的诸多矛盾和困境,体现了写作动机背后的独特思考和诗学主张.通过对<十四行集>诗作的价值重估,可以透视出冯至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矛盾和困境,以及它们对冯至后来诗歌创作的内在制约.<十四行集>既造就了诗人个人诗歌艺术的顶峰,也把诗人逼进一个难以继续有所超越的艺术困境之中,以至于进入一个平白如话的时期,艺术上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11.
在考察冯至的诗歌成就时,人们大多强调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及存在主义哲学对他的深刻影响,实际上,冯至之所以能融汇中西,在传统诗歌的现代转型中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是与他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尤其是佛教禅宗潜移默化的影响分不开的,因而他的最具现代主义色彩的《十四行集》能给人一种既新又旧,既现代又传统的印象。本文尝试从佛教影响这一角度,对这一被人忽视的问题略作探讨,以期将冯至研究引向深入。一、逃禅心理冯至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封建大家族中,从有记忆开始,父亲就在遥远的南方,为了谋生养家而长年奔波在外。母亲带着他们兄…  相似文献   

12.
冯至是一个一生都不断寻求精神上自我超越的诗人。其20世纪20年代创作集中的主题都是在表达作家的精神失落,这种失落感不单单来自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层面的体认,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凭借他天生的敏锐感触到了中国社会进入现代性进程之后,现代文明恣意横生,传统文化痛遭失根所导致的整个民族的精神故乡的失却。而冯至第二个创作高峰即40年代的创作则深刻表达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文明重建的深刻思考与探索,诗人在中西文化的精华中找到一种和谐与价值认同,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完美地表达出来。寻求民族精神的故乡,这就是冯至一生致力不懈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们越是往前走/我们便有更多的/不得不割舍的道路。——冯至《十四行集》在《伍子胥》后记中,冯至这样说:“我们常常看见有人拾起一个有分量的东西,一)石片或是一个球,无所谓地向远方一抛,那东西从抛出到落下,在空中便画出一个美丽的弧。这弧形一瞬间就不见了,但是在这中间却有无数的刹那,每一刹那都有停留,每一刹那都有陨落:古人在‘镞矢之疾’‘.飞鸟之影’的上边似乎早已看的出这停留与陨落所结成的连锁。若是用这个弧表示一个有弹性的人生,一件完美事物的开端与结束,确是一个很恰当的图象。因为一段美的生活,不管为了爱或是为了恨,不管…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上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新诗同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和西方诗歌传统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它不是由一个伟大的诗人开创的,而是由一个不是诗人的人———胡适开创的。胡适不是一个诗人,但却成了一个诗人;冰心是一个诗人,但却没有成为一个诗人;郭沫若是一个诗人,但却是一个短命的诗人。文章以对诗,对新诗语言、情感的独特感悟和理解,回顾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历史,论述了胡适、冰心、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冯至、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臧克家、艾青、穆旦、郑敏以及《七月》、《希望》、《九叶集》等诗人和诗派,提出了新颖而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下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新诗同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和西方诗歌传统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它不是由一个伟大的诗人开创的,而是由一个不是诗人的人———胡适开创的。胡适不是一个诗人,但却成了一个诗人;冰心是一个诗人,但却没有成为一个诗人;郭沫若是一个诗人,但却是一个短命的诗人。……文章以对诗,对新诗语言、情感的独特理解,回顾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历史,论述了胡适、冰心、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冯至、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臧克家、艾青、穆旦、郑敏以及《七月》《希望》、《九叶集》等诗人和诗派,提出了新颖而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严峻的现实以及诗歌自身发展的原因促成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进一步成熟和深化。诗人们自觉反思象征主义诗歌的情绪感伤性和逃避现实人生的趋向,把视线投向更为注重经验和现实人生的后期象征主义及英美现代主义诗潮。从而完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思潮从象征主义诗风到英美现代主义诗学的重要转向。这之中,卞之琳与冯至两位诗人,以他们出色的开风气之先的创作,率先架起了一座通向英美现代主义的桥梁。之后,围绕《诗创造》、《中国新诗》而集结的被称为“中国新诗”派诗人的创作实践,更为集中地体现这一现代主义诗潮之“转向”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话语的输入给中国现代诗学带来了思维的结构性嬗变。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以一种较为自觉的方式,逐渐转向了对于诗的知性的现代性的追求。具体而言,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知性思维的建构与完善,又主要是以三种理论阐释流向之合力共同促成的。即:经验的传达说,抽象的思考说和张力的综合说。  相似文献   

18.
黄庭坚外甥徐俯约于元祐六年在南昌与当地诗人结社唱和,后人称为豫章诗社.大观年间,诗社吸引了一批游宦江西的诗人参与其中,成为当时最为活跃的诗社.诗社探讨句法,倡导学习六朝诗歌的流丽,注重物象写实.比起标举理趣的元祐诗风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对南宋诗歌创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诗社的参与者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与此有密切关系,《宗派图》中所列绝大多数诗人分别属于当时的豫章诗社、临川诗社和庐山诗社,而这些诗人与豫章诗社诗人多有往来,可以说,豫章诗社对江西诗派的提出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独创性的诗人之一。人们对其诗歌创作的认识 ,也有一个不断理解和接受的过程。新时期之前的冯至诗歌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一、1 92 3— 1 949年 ,是冯至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的时期 ;二、1 949— 1 982年 ,是冯至诗歌研究的低落期和停滞期。冯至诗歌研究焕发新的生机 ,只有等到新时期以后了  相似文献   

20.
冯至现代主义诗学带有里尔克式的智性特色,并与基督教神学及从中发育而来的存在主义相关联。他认为三个欧洲"畸人"即存在主义者基尔克郭尔、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带来了真正的启蒙思想。冯至认为:基尔克郭尔主张不幸、忧郁、绝不与卑污妥协的正直操守是写作的根基;作家要从感性阶段出发,达到伦理乃至宗教的阶段,才是"受苦受难真实地本着基督的精神生活"。尼采之于中国社会和文学的意义,则在于通过他所研究和揭露的嫉恨人格和心理,彻底打破那种"窒息遏杀特出之士"的平均一切的环境;而且尼采追求真正未来主义的东西,对民主和社会主义也感兴趣,其超人哲学是为了现代人的真正觉醒、获得真理,而现代艺术的本质在于实现这一目标。真正的现代主义者不是弱者而应是生活和精神的强者。而陀氏通过对人性中善与恶的辩证书写,提出了通过上帝达到自我启蒙的问题。正是在对这些西方存在主义理论家的理解和解释中,冯至创建了自己的现代主义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