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平民史诗》的作者纳吉布·马哈福兹是埃及当代的优秀作家之一。他以多产和高超的艺术蜚声阿拉伯世界。他的作品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继承发扬了埃及古代文学和阿拉伯文学的优秀传统,吸收借鉴了西方现代文学的某些艺术手法,在半个世纪的创作实践中,经过不懈的探索与追求,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个性,並开拓了埃及文学的表现领域,为埃及小说的民族化做出了贡献,在世界文坛上亦享有一定声誉。  相似文献   

2.
迈哈穆德·台木尔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埃及现代作家,阿拉伯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重要奠基人。由于他对埃及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曾多次获得国家文学奖,以及艺术和科学勋章;担任过埃及艺术协会和作家协会主席等重要职务。  相似文献   

3.
马哈福兹的创作意识梦禾纳吉布·马哈福兹,1911年生于开罗一公务员家庭,开罗大学哲学系毕业。六十余年来他创作了近50部作品,曾获阿拉伯语科学院奖、埃及国家文学表彰奖等,1988年终于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他是第一位获此项大奖的阿拉伯语作家。当有人...  相似文献   

4.
阿多尼斯是当代世界著名的阿拉伯诗人,他的诗歌融合了现代与传统的因素,体裁丰富多变,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阿多尼斯的诗歌创作受到阿拉伯古典诗歌、苏非神秘主义思想及欧洲现代文学的影响,他对诗学的一些创新见解,为当代阿拉伯新诗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古丁是东北沦陷时期有其特色的文论家。他的文学创造理论,强调以传承民族诗魂为前提,倡言在广博、新异的基础上,打造深刻的警省人生的文学。他认为文学创造是一具有规律性的过程,它须经过幼稚、模仿与沉潜的阶段而达到成功的彼岸。古丁是用创造学理论解读文学创作过程、研讨文学欣赏活动的较早的现代文学批评家,他的文学创造理论对于揭示东北现代文学创作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富仁的学术研究涉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文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和文学、新国学以及语文教育学等领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无疑是其学术研究的重点,具有多维度的学术建构。但以往学界往往多聚焦和称赞他的鲁迅研究和新国学研究。其实,他的现代文学研究之路绝不拘泥于鲁迅这一单一对象,也不拘泥于具体和微观,而是呈现出视域的宏阔性、思维的开放性、眼光的全局性等个性特征。他的现代文学学术思想和见解是建立在他丰富的人生体验、生命体验和独立的文学感觉、感受基础之上的,从而建构起有思想的学术和有个性的话语,这是他对现代文学研究的贡献所在、价值所在,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治学提供了路径、方式和方法上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五年一月十五日,薛绥之老师因心脏病猝发,不幸逝世。我们长时期和他在一起工作,对于他的突然离世感到极大的悲痛和惋惜。薛老师是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研究界的知名学者。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献身于中国新文学研究事业的精神,他在这一领域所作的突出贡献,为许多研究者所熟知、所称道、所敬佩。  相似文献   

8.
尊严,民族尊严,“是埃及和阿拉伯民族主义的首要原则;”是已故埃及总统纳赛尔的精神遗产——纳赛尔主义的重要构成之一。在纳赛尔的一生中,恢复民族尊严,唤发民族意识,实际上构成了他毕生的使命。早在1935年,作为一个17岁的青年,纳赛尔已敏锐地意识到民族尊严对民族解放的重  相似文献   

9.
从老舍创作看中国现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与现代文学相同的现代化追求和现代性特征。满族作家老舍的创作因对国民精神与民族命运的自由解放的关注与追求 ,而呈现出与中国现代文学一致的现代性特征 ,但老舍的旗人身份又使他的创作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心理归属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八午十月十三日,瑞典科学院宣布当年诺贝尔文学奖金授予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消息传出后,埃及举国欢腾,整个阿拉伯世界也都兴高采烈,为阿拉伯文学的重振雄风而豪情满怀。人们常说,由于诺贝尔文学奖金评选委员会中没有亚洲人,所以亚非作家难以入选。依我看,正由于这个原因,对于当选的亚非作家,全亚非地区的人们都应引为自豪。纳  相似文献   

11.
论中东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现代化视野研究中东民族主义 ,主要是凯末尔主义和纳赛尔主义。作者认为 :“六大主义”组成的凯末尔主义 ,是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理论 ,在它的指导下土耳其政治现代化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纳赛尔主义由埃及民族主义、阿拉伯民族主义和阿拉伯社会主义组成 ,其核心是民族主义。它是 1971年之前的埃及政治生活的指导原则 ,对埃及政治现代化的影响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断代与分期应当根据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主要体现于文学叙事结构的发展变化.本文认为,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在叙事结构上的断裂是20世纪初的1903-1905年,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在叙事结构上的断裂是1985年,据此提出中国现代文学始于1903-1905年,中国当代文学始于1985年.中国古典文学具有前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具有现代性,中国当代文学具有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茅盾不仅在文学翻译方面成就卓著,而且在开拓现代文学翻译批评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独特的地位不容忽视。其一,茅盾促进了传统文学翻译批评向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转化,是我国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开拓者;其二,他借鉴丹纳的批评理论,提出了其特有的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14.
施蛰存先生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外国文学的翻译是他文学活动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从他的翻译活动出发,试着来分析他的翻译体现了哪些翻译理念,并通过介绍他对外国文学的译介来探寻他的翻译活动对中国现代文学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近二十年内,纳赛尔给埃及人、阿拉伯人和世界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纳赛尔是一个反殖民主义者,他把他的影响扩大到第三世界新近获得独立的一些国家。有人赞扬他,说他是一位民族主义的解放者,但也有人指责他,说他是个战争贩子。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精神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是具有现代性的中国文学 ,是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然而 ,在仔细阅读现代文学中有关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时 ,我们很难找到具有独立人格和健全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也很难感受到作家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热烈欢呼和现代理性精神烛照下的乐观与自信。相反 ,作品一再表现出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工业文明压抑下人性裂变的创痛感 ,甚至是某种程度上对工业文明的惶惑和排拒。基于此 ,对中国现代文学性质的基本判断应该是 :中国文学虽然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但现代性尚未完全到来 ,现代文学只是中国文学现代化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实现文学的现代性任重而道远。现代性问题是现代文学研究界需要认真思索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起点的“甲午论”,把现代文学的起点从“五四”向前推移了近30年。其立论的根据是1887年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二》定稿、1890年陈季同在法国发表法文中篇小说《黄衫客传奇》和1892年韩邦庆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在《申报》附刊《海上奇书》连载。然而现代文学的诞生,从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实现,必然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出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思想特征的标志性事件或作品,能够代表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并随之出现新的文学局面,开辟出新的文学时期。“甲午论”提供的证据,只能说是一种量变的现象,是在旧文学体系中出现的个别新因素,显然尚未达到质变。“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科学”和“民主”,主张“人的文学”,实现了思想、文化从旧到新的质变,才是现代文学的起点,鲁迅的《狂人日记》才是现代文学开端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1927年9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茅盾首先是以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文学理论家与文艺批评家的身份出现在“五四”新文坛上的。他一登上文坛,便与文学期刊发生密切联系,并直接主编过文学期刊。编辑文学期刊是他早期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事文学期刊活动的拓荒者之一,为我国现代文学期刊。、发展和繁荣作出过重要贡献。期刊活动的开始1916年,ZI岁的沈雁冰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他早期的期刊活动…  相似文献   

19.
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受结构主义整体性思想影响深刻。普实克也是把中国现代文学置于中国文学古今历史演变的整体性框架中来观照的,由此发现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深刻关联。普实克认为,文学革命即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爆发并实现的,而是在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孕育并发展的,是中国文学自身传统发展演变的结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精神的承续,这种连续性的精神即中国文人文学的抒情传统。五四文学革命后,中国现代文学表现出鲜明的主观主义与个人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即是中国文人文学抒情传统的体现。普实克的论述既不同于胡适单纯从语言角度论述中国文学的连续性,也不同于周作人模糊古今文学的差异,还不同于钱理群、陈平原先生在世界文学整体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考察,对中国大陆乃至海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深刻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阿拉伯地区,广泛流行着一种叫做“阿拉伯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潮。这种思潮是叙利亚人阿弗拉克和比塔尔在1944年提出来的。现在有七个阿拉伯国家宣称把这种“阿拉伯社会主义”作为国家的奋斗目标,它们是:叙利亚、伊拉克、埃及、苏丹、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由于这些国家情况不一,它们的“阿拉伯社会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