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住的房子是80年前一个富裕的西班牙人所建。我是这里唯一的老外,但很快就跟中国邻居们打成一片。这里的中国家庭,无论是楼上楼下,还是左邻右舍,都过着一种跟我全然不同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欧阳娜 《社区》2005,(18):38-38
我刚刚移民来美国的时候,对我所居住的社区非常满意,因为它与耶鲁大学融为一体,环境宁静优雅,我不知道邻居们是否有钱,但是他们至少是白领,体面的邻居和整齐的住宅,使我认为我至少住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里。但时间长了,我对我的邻居们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就是我的美国“本土”邻居们的手头之紧,往往超出中国人,要看花钱的做派,似乎美国人比中国人还穷得多。我们的一位邻居朋友,父亲是一个顶尖名校的校长,年薪达50多万美元。她们姐妹二人,都受过名校的教育。自己还拿到博士学位。姐姐的夫君是一位著名物理学  相似文献   

3.
陆蓉 《社区》2009,(28):59-59
我住在比利时鲁汶市一片新开发的住宅区,周围老社区里住的大多是老人,新盖的房子搬进来的又都是孩子幼小的家庭。像我们这样双职工的家庭,哪有什么时间去跟邻居搞好关系?也就是在花园里忙碌园艺的时候才能看见邻居,隔着栅栏招招手就完事。  相似文献   

4.
江岸 《社区》2003,(13)
我来北京生活的时间不长。房子是租的,每天工作都很忙,单位离家又较远,所以总是早出晚归,跟邻居也很陌生。一天早上我看时间有点来不及了,就背上包趿拉着鞋噼里啪啦地下楼了。当我下到2楼时一位邻居大姐拿着钥匙正准备开门,见我下来用惊诧的目光盯着我并生气地高声说:“你下楼能不能慢点,声音小点。”我赶忙满脸堆笑:“哎呦,真对不起,我太着急了,下次一定注意。”说完这话,我还向大姐伸手示意了一下,表示歉意。这时大姐露出笑容并温和地说:“我刚才真是被你吓着了,连门都没敢开,你小心点,鞋扣好了,那么高的鞋跟摔了就麻烦了。”嘿!这位大姐…  相似文献   

5.
好邻居     
北野 《社区》2008,(13):58-58
搬家了,我最想念的是我在银枫家园居住时的邻居们。高阿姨家就在我家旁边,是离我家最近的邻居,高阿姨是那种传统的省吃俭用的女人。搬家时,我把过期的报纸、杂志都给了她。我心想,扔了不如让高阿姨拿去卖废品,还能换几个钱。高阿姨也很高兴地收下了。  相似文献   

6.
《社区》2006,(15)
“我们搬到这个小区已经两年了,平时工作太忙,没时间和邻居相识、交谈,我曾因为邻居间不熟悉,遭遇过很尴尬的事。”小张说。去年冬季的一天,小张的妻子上街买东西去了,小张在家打扫完屋内卫生,出门倒垃圾,没想到风把门“锁”上了,他又没带钥匙,屋里的煤气灶上还饶着水。无奈之下,小张就到附近施工工地借来工具,想把门撬开。小张撬了半个小时,对门出来一位老大爷问:“你是哪儿的?干什么呢?”小张解释说,自己就住这儿,出去倒垃圾,没带钥匙,风把门撞上了。而对门大爷却表示怀疑:“我怎么没见过你?”说着就要去叫小区保安。小张正拉住大爷想解释的时候,妻子回来了,并用钥韪打开了门,但是大爷还是半信半疑。虽然被当了一回贼,可小张还是很高兴,因为这件事使小张和对门大爷熟悉起来了,没事还常串串门。“邻居大爷是个很负责的人,有这样的邻居是好事,只怪我当初不和邻居们接触,认识的机会也少。”小张说。  相似文献   

7.
人情味     
隔壁空了很久的房子终于装修了,我也终于见到了邻居:高挑的个儿,举手投足之间一副很文化的样子。他未婚妻每天都来看装修的进度,我心肠热,看不得人家有困难,需要什么了,凡是家里有的,我都会满足人家。时间不长,相互熟悉了。有时,我泡一壶茶,约男女主人过来,彼此神侃一番,毕竟远亲不如近邻,  相似文献   

8.
蒋英姿 《社区》2012,(9):50-50
过年时,妹妹买了一套新沙发,把旧的那一套送给了我。如何把这套沙发从妹妹家搬到自己家里来,我伤透了脑筋,因为实在不想请楼下的搬运工。还在装修房子的时候,六楼的邻居就提醒过我,一定要小心防范楼下那些搬运工,一个个蛮不讲理,跟土匪一样,哪怕你只有几样东西,自己完全可以搞定,  相似文献   

9.
蒋英姿 《社区》2012,(6):50
过年时,妹妹买了一套新沙发,把旧的那一套送给了我。如何把这套沙发从妹妹家搬到自己家里来,我伤透了脑筋,因为实在不想请楼下的搬运工。还在装修房子的时候,六楼的邻居就提醒过我,一定要小心防范楼下那些搬运工,一个个蛮不讲理,跟土匪一样,哪怕你只有几样东西,自己完全可以搞定,  相似文献   

10.
正关于房子,我跟大多数人概念不一样。我从小住在清华校园里,家是那种二层的小楼,外表看起来很普通,面积也不是特大,但是特别安静。这地儿都没动过,也没装修之说,从我生下来就是这样红色的,很老很旧。但我在那儿真觉得挺好。有一个家,不仅仅是睡觉的地方,我自己也不知道这房  相似文献   

11.
神秘网友     
何礼仁 《山西老年》2014,(11):27-27
和我家相处一直很好的老邻居搬走了。新来的邻居好蛮横,因为门口一袋垃圾是谁扔的问题,新搬来的对门媳妇小梅和我吵得一塌糊涂,把我气得够呛。最后,吵架升级,我跟她打了起来,她抓破了我的脸.我也打了她一耳光从那以后,我们谁也不理谁,虽说抬头不见低头见,我脸一扭便从她眼前走过,就是不理她。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租房     
何佳 《社区》2002,(24):64-64
到了加州,我没有一个朋友,只能靠当地报纸上和学校信息栏上的广告打电话找房子,没想到第二天就如愿以偿地找到了一间。房东十分热情地到我寄宿的同学家中接我去看房子,并介绍他家离学校如何近、如何安全。虽然房子条件简陋,但我还是很庆幸找到了一个热情的房东,马上决定入住。以后的日子也算太平,房东偶尔还开车捎上我去买东西,我也以朋友的态度对待房东一家。3个月后,房东突然告诉我,我的厨房不可以用了。因为邻居报警,这所房子有两间厨房,有关部门要来检查(依美国法律,一套房子只可有一间厨房)。我决定退租。房东似乎并未为难我,只是要求…  相似文献   

13.
隔壁李老头到在外地的女儿那儿养老去了,临走,他把房子租给了顾叔,于是我和顾叔成了邻居。 顾叔年过花甲,人清瘦却精神,手脚干净利落。刚搬来那两天,里里外外爬上爬下,打扫卫生,收拾房子。之后,他来到我家串门。聊叙间知道,他原是一国营理发店的一个手艺很不错的理发师,前几年退了休,老伴也早已去世。退休时,儿子和媳妇为他租了间门店,想让他“发挥余热”补贴他们,他不干。儿子和媳妇又想让他在家好好侍弄孙子,提提菜篮子,他也不干。他不声不响跑到这条僻静的小巷租房独住。为此,儿子和媳妇跟他闹翻了。  相似文献   

14.
《人生与伴侣》2010,(11):6-6
陈红和陈凯歌每每出现于人前都是一副恩爱有加的样子,但是他们的邻居却爆料这两口子经常大吵大闹,日子过得并不如意。陈凯歌大导演也经常动武,某邻居还爆料有一次听见了扇耳光的声音。陈红挨了打,当然也不会就这样算了,于是两人互相动武,大哭大闹是常有之事,邻居们经常在大半夜听到陈红的鬼哭狼嚎。  相似文献   

15.
子言 《社区》2009,(12):1-1
一个人从大城市搬到乡间,他买的房子恰好就在一个信奉简朴生活的社区中。搬到新家那天,他的一位邻居帮他卸东西,他的家电太多了,电视、冰箱、洗衣机、洗碗机、空调、按摩器……搬完之后,邻居对城里人说:“如果有哪样东西出故障了,只管跟我说,我会过来的。”  相似文献   

16.
孟谦 《社区》2012,(9):1
居民马女士最近遇上了麻烦事。她的儿子准备明年结婚,因此她和老公打算将旧宅加盖一层,弄成三层楼房。然而房子加盖工程才开始动工,便遭到邻居的反对,说这是违章建筑,要求立即停止盖房。马女士不服,"凭什么我在自家房子上动动土也变成违章建筑了?"两家争执起来,一起来到社区要求评理。  相似文献   

17.
夏菲 《社区》2012,(5):36
刚到社区工作时,居委会给我们这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租了房子,但是没过多久,因房屋拆迁,我们不得不搬进小区内的一个宿舍楼里居住。宿舍楼是一栋旧办公楼,虽然每人一间房,但卫生间在房间外面,进出很不方便。刚搬进宿舍楼,对一切都很陌生,不认识院子里的居民,除了我们这几个年轻人,基本上不跟别人讲话。有天晚上,我吃完饭后,走到小区院子门口,  相似文献   

18.
徐进 《社区》2009,(17)
江苏省连云港市浦东街道位于老城区,很多居民在此居住了几十年,邻居之间的感情甚至超过了亲情。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社区不少老住宅陆续被拆迁,有很深感情的老邻居们也各奔东西,但是这份邻里情他们忘不了,于是  相似文献   

19.
我的红毛衣     
《阅读与作文》2011,(3):10-11
孔威先生是我的邻居。他已经很老了,总是拄着个拐杖。尽管他的孩子希望他能跟他们住在一起,但他还是坚持一个人呆在那间又旧又小的屋子里。  相似文献   

20.
春节谢邻宴     
王大庆 《社区》2011,(9):59-59
春节前夕,戴老夫妇又风尘仆仆地从上海回来探亲了, 楼道里的邻居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友一样上前亲切寒暄,问寒问暖。不一会儿,小刘、小杨和老吕等几个邻居跑来找我,说要在春节期间宴请戴老夫妇。小刘说,邻居们都有这个意思,想让你这个楼组长出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