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竞技体育行业的特殊性,运动员很小就人队训练,有的甚至七、八岁就开始训练,然而,竞技体育是常青树,到了一定的年龄,运动员就要退役,去从事别的工作.运动员在服役期间,担负着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国为省争光的艰巨任务,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是从事严格紧张的训练,文化教育和其他知识、能力的培养却比较差.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抓住育人这个根本,在培养人、提高人,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上下功夫,见成效.当前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2.
秦海霞 《理论界》2006,(6):96-97
辽宁具有雄厚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备,但是近些年来,体育人才的大量流失给辽宁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带来了重创,以至于在十运会上兵败南京城。本文的主旨就在于探讨竞技体育人才大量流失的原因、运动员流动的意识和渠道以及体育人才外流给运动员本人、流入地、流出地等造成的影响及后果。  相似文献   

3.
竞技体育暴力行为的刑法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竞技体育的暴力性和体育暴力两者截然不同:暴力性是竞技体育的固有属性,体育暴力则是竞技体育的异化.竞技体育暴力行为是指在正当的对抗性体育比赛中,参赛的一方运动员以比赛为目的,故意犯规超过必要限度,故意造成另一方参赛运动员重伤或者死亡的攻击性行为.针对目前竞技体育领域以行规代替刑罚而又收效甚微的现状,刑法应当对竞技体育暴力行为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4.
于晓光  马兴亚 《理论界》2013,(3):189-191
我国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保障问题。在"体教结合"的实践探索中,高等体育院校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高等体育院校能够培养出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赛等世界大赛上摘金夺银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是体育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高等体育院校依托自身的优势,"体教结合"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奥运夺金、为国争光,创新性地探索了一个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体育事业科学发展和建设体育强国作出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李锡云  杨潇  黄平 《学术探索》2013,(11):130-133
高等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是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又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等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在运动员文化教育中的效能未充分发挥。体育高职院校应明确办学定位和突出办学特性;增加文化教育经费投入,改善教学硬件设施;优化专业设置,顺应市场需求;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创新文化教育方式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构建多元化目标评价机制,建立适合运动员特点的目标评价体系来提升在运动员文化教育中的效能发挥。  相似文献   

6.
一个国家体育运动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这个国家体育运动的普及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一支高素质的优秀运动员队伍.这支优秀运动员队伍的素质建设,除了体育素质等诸方面的技能训练之外,还必须特别注意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它对于优秀运动员的健康成长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9,(12):233-239
体育强国是新时期我国体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与任务,要力争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构建中国体育发展战略是中国走体育强国道路的必要举措。近年来,西方学者广泛关注中国体育的发展,并从多角度进行了评述,特别是从竞技体育发展、体育文化国际交流、体育发展体制、体育赛事中的问题、运动员选材退役等方面进行了新的论述。中国应借鉴其中有价值的观点与建议,为我国新时代"体育强国"之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竞技体育通过大众媒介全方位的视像表达,充分地展示了运动员不畏艰难、勇于拼搏、超越自我和相互协作的崇高精神,但大众媒介体育传播中竞技体育视像的大量表达又导致体育传播中竞技化失范现象的出现.体育传播日益局限于一个狭隘的竞技体育信息空间,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仅仅关注竞赛的结果而忽略与竞技体育相关的人文精神的传播,对受众形成正确的体育认知产生了严重的误导,也阻碍了现代体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赵军  高岩 《山东社会科学》2013,(Z1):299-300
通过对我国现有的运动员培养体系现状的分析和对"教体结合"精神的理解,根据管理协同论理论为基础,提出构建在"教体结合"下,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管理协同体系研究。  相似文献   

10.
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决定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多年来,辽宁竞技体育一直在全国保持着领先的优势.但是随着经济发达省份的迅速崛起,辽宁竞技体育的优势地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竞争.如何实现辽宁竞技体育的重新振兴和再创辉煌,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着重就辽宁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从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等角度提出实现辽宁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1.
运动员薪酬制定与管理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琦 《理论界》2008,(2):49-51,242
本文以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论为分析工具,讨论了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与宏观制度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特别是缺乏与之相适应的薪酬制定管理体制,而带来的运动员人力资本专用性降低、机会主义行为上升、运动员夺冠前后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对等、个人效用与集体利益缺乏协调统一等制度障碍。论证了运动员薪酬的合理制定与管理是影响运动员绩效的决定因素之一。探讨了运动员薪酬制定的合理区间及实施帕累托改进的可能性。提出了建立运动员与体育管理机构(如国家体育总局、运动队)之间的激励相容治理结构,特别是薪酬激励约束机制,不但是激发运动员提高训练热情、保持良好竞技状态,实现个体与国家社会利益最大限度协调统一的有效手段,也是进行奥运冠军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据与前提。  相似文献   

12.
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有不少国家和各地相关的政策规定,但仍然有相当人数的退役运动员生活陷入困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体校期间不够重视文化课学习,二是训练不够科学,对身体造成伤害,三是国家缺少对运动员统一的安置政策。针对这些弊病,可以借鉴国外体育保险的经验,也可以设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最根本的就是要改变我国运动员的培养体制。  相似文献   

13.
"举国体制"作为一项重要的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对中国当代的体育事业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后奥运时代,"举国体制"也暴露出各种问题,如过于重视竞技成绩,形成"金牌至上"的态度;体制的不完善造成运动员培养的体教脱离;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失衡;逐渐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缺乏切实的"举国"支持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调整"举国体制",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计划,转变政府角色,以完善这一体制。  相似文献   

14.
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与管理的观察和实践研究认为 :要不断提高普通高校运动竞技水平 ,必须尽快建立建全我国高校业余训练理论体系 ;教练员要专业化 ,管理要科学化 ,研究要前沿化。在实际工作中 ,要坚持多种渠道选拔和培养高水平运动员  相似文献   

15.
对后奥运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属于政府管理型,曾经为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与提高作出过重大贡献。但它又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暴露出许多弊端,必须改革。改革思路:一是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应该渐进式改革;二是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应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应加重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青山 《理论界》2010,(1):216-216
<正>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市场化取向的经济转轨与产业振兴的历史进程,在经济位次不断后移,政府财政性投入相对不足的条件下,辽宁竞技体育却保持着长盛不衰的状态,辽宁籍运动员在奥运会、全运  相似文献   

17.
此夕金 《学术探索》2014,(5):106-109
业余体育运动训练与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体育运动训练网络体系中的基础层,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实施高校体育工作目的和任务的重要途径,又是我国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全面发展有体育特长的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院系业余体育运动队①建设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力求为农业院校业余运动队招生、训练、管理、引入市场运作等方面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车志宏 《阴山学刊》2007,21(2):91-94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形式,对包头市城市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课业负担较重,课外体育活动存在挤占现象,且课外活动时间、次数不能保证。校内体育竞赛单调,考虑到学习的原因,多数家长不支持学生参加课余运动训练,小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滞后。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少,体育设施缺乏,间接影响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  相似文献   

19.
针对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以“竞技技术为中心”的现象,我院公共体育部认真贯彻“以学生为本,谈化竞技,注重健身”的指导思想,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结果显示: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体育达标合格率和坚持课外锻炼的自觉性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0.
社会伦理正当性应该是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基础,职业行为的合理性构建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的正当性基础。案例中竞技体育运动员在训练及比赛中,使用各种增强技术来放大自己体能,虚假提升体育技艺,由此引发对社会伦理的正当性基础思考,进而反思现代职业行为的合理性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