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潘盼 《船山学刊》2008,(1):149-152
向本贵小说语言的最大特色是用词的乡土味,即善于使用作家生活地区的方言土语——沅陵话来创作小说,来表现农村生活、塑造农民形象,并有意识地在小说中用本地的地名、物名、人物称谓语等来表现当地农村生活,再现当地农村风俗人情。方言土语对人物形象塑造确实起着很大的作用,也体现了作品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2.
文学艺术一般都是以“人”为中心来反映生活的,一切艺术样式的中心任务都是塑造人物形象,喜剧文艺也不例外。 塑造喜剧形象,可以运用讽刺、滑稽、机智、怪诞等手法,也可以运用幽默的手法。  相似文献   

3.
《大学春秋》有上、下两册,共四十四万三千多字,由康式昭(北京市委)、奎曾(内蒙文化局)二同志合写.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反映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党对青年学生培养教育的长篇小说.但,前半部刚在《收获》上发表后,“十年浩劫”就开始了,全文未能发表完毕,即被按“大毒草”批判.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在相隔二十多年后的一九八○年,才算最后定了稿.虽然这部书遭受了坎坷的命运,但由于它成功地塑造了将近三十个人物形象,特别是塑造了性格迥异的大学生群像,通过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种种矛盾的披露,真实地反映了解放初期青年大学生的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他们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文学作品ASadStory进行了分析。在讨论该小说的表层结构时首先对名词、代词的语义场进行划分。通过找出反复出现的具有相同所指意义的词语 ,抓住故事情节的主线。然后讨论了小说文本的外形对表层结构含义的影响 ,指出语言结构中种种异常在帮助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们总想回避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但总存在着其与政治相关密切的可靠佐证,鸟瞰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艺术家们用音乐塑造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有力地鞭挞了社会生活的阴暗面,用艺术的形式,体现着匡正扶危、惩恶扬善的社会功用,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着一次次对人类灵魂的荡涤.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在古典小说还是在现代小说里,也无论是在中国叙事传统还是在西方叙事传统中,我们都可以找到通过书写一个特定空间来塑造某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文本.可以说,对空间与人物性格关系的洞悉与否,是衡量一个作家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标志之一.基于这种认识,在传统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之外,叙事作品塑造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又一种方法--空间表征法可望给叙事学的人物研究开辟一条新路.空间表征法既可以出色地表征"扁平人物",也可以很好地表征"圆形人物";而通过书写"空间中的空间",空间表征法不仅可以出色地表征一个群体的"共性"或"集体性格",而且可以很好地表征单个人物的"个性"或"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塑造了许多成功的人物形象。本文拟从艺术构思、情节提炼和描写手段诸方面,对鲁迅小说刻划人物性格的成就和特点,略作探讨。一艺术构思,是人物性格在作家头脑中形成、深化的一个关键性的思维阶段。因此,研究作者的艺术构思,对于正确把握和深刻分析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点,至关重要。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归结起来,无非是那么几条。然而,体现这些规律的实际生活面貌,却是千姿万态的。文学创作的光荣任务,就是塑造个性鲜明的  相似文献   

8.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其杰出的讽刺艺术,为我们展示了形形色色的儒林人物形象.同时,在"科举功名"的边缘,又塑造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由此展示了清代科举制度下,那些无缘跻身功名富贵的清代女性真实而普通的生活,揭示了科举功名对她们所同样具有的伤害与影响.这些女性形象的出现,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有了很大的开拓与发展,并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 人物形象塑造问题,是戏剧创作的中心问题。四年来,我们的戏剧创作最突出的成就和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塑造了一系列各种各样、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塑造了众多的富有时代光彩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给我国戏剧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异彩。这些人物形象无论是从多样性上,还是从真实性和典型性上;无论是从反映生活的广度上,还是从艺术的创新上,在我国当代甚至现代的戏剧史上,都有新的突破,表现了新时期我国戏剧文学发展的水平。认真研究这一时期戏剧文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成功与不足,特别是着重探讨一下如何塑造众多的个性鲜明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这对于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戏剧创作的质量,我认为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家柳青坚持用典型理论来塑造人物形象,而作为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领军人物,陈忠实在遵循典型理论的前提下注重吸收和运用文化心理结构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人物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剖析,塑造出了生活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人物形象,从而实现了对柳青典型理论和创作的升华、超越及其对现实主义的发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11.
晚明“山人”与晚明士风——以陈眉公为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山人”与传统“山人”已有了本质区别,其“山人习气”在晚明就颇受物议,故此明末清初的大多数文人都不愿直称负有清望的陈眉公为“山人”,但陈眉公的“山人”身份却是毋庸讳言的。不仅如此,他事实上还是晚明“山人”中的领袖人物,是晚明“山人”“竞述”的对象。但陈眉公毕竟又与普通“山人”有诸多不同之处:陈眉公的生活方式虽然亦游亦隐,但以“隐”为主,其“游”也非主动出游;陈眉公主动捐弃诸生而为“山人”,与一般诸生被迫放弃举业而成为“山人”略有不同;陈眉公的安贫乐道的处世态度、淡薄名利的价值观在晚明“山人”中也是颇有独特性的。作为个体的陈眉公与作为群体的晚明“山人”同而不同,“不同”是陈眉公在晚明享高名的根由,而“同”则使他在清乾隆朝以后备遭恶谥。  相似文献   

12.
作为义理之学的朱子学,陈淳对朱子学的重要概念范畴的理解和疏释,以及其理论思维体系的诠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陈淳不仅详尽地记录了他与朱熹答问、其他学友与朱熹答问等600余条,忠实呈现了朱熹的思想,而且在探索、研究朱熹哲学理论思维体系中,撰写了《北溪字义》,为人们理解朱熹哲学理论思维起到教科书的作用,也为传播朱子学提供了易简的、入门的著作。  相似文献   

13.
朱平珍 《云梦学刊》2004,25(6):67-70
人生与文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完善人、塑造人,陈昌本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注重其各自的独立性又将其组成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在人生的舞台上,他塑造好自己一生中不同的人生角色;在文学创作中,他创造出有着自己独特体验的艺术形象。陈昌本的创作与人生形成了和谐之乐。  相似文献   

14.
陈嘉庚具有明辨是非的精神,他认为正确的是非观无论是对个人发展还是对国家建设都相当重要。其是非观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实事求是是其评判是非的前提;公正无私是其评判是非的原则;爱国爱乡是其评判是非的标准;嫉恶从善是其是非观的表现。陈嘉庚明辨是非的是非观造就了其崇高的人生境界,如今他的这种是非观对当代大学生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作用。它启示着大学生在大数据时代,判断是非要以事实为依据,树立有依可循的是非观;要警记与学习陈嘉庚大公无私的是非评判原则,建立不偏不倚的是非观;要学习陈嘉庚树立以爱国为标准的是非观,理性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要学习陈嘉庚树立不为外界干扰所动摇,知行合一的是非观。  相似文献   

15.
陈诚的家世生平 ,一直存在一些隐匿不清之处。本文据新发现的陈诚文集、家谱资料 ,考述了陈诚的一生 ,对陈诚的祖籍、家世、生卒、登科、仕宦、交游、谪戍北户良乡、与修《永乐大典》、一使安南、五使西域、家居赋闲、晚年起用等生平活动业绩作了系统梳理 ,并附以《陈诚年表》。  相似文献   

16.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中期,黄药眠冲破了前苏联文论的教条化倾向,提出了"生活实践"论的文艺观.他认为美的对象是"从人类生活实践中的立场去显现出来的".每个人的生活实践不同,对统一各个对象的美的判断也就不同.黄药眠在谈到自然美的时候,并不承认有单纯的自然美,认为文学描写自然形象的时候,常常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现的是人的境界,人的感觉和理想.民族传统也是客观存在,是美与艺术的第二根源,是使美成为美的深层原因.在注重文艺的客观性同时,他强调"作家个人的具体感受"、作家的"主观世界"、作家的"创作心理",认为时代的和阶级的东西是不能直接宣讲出来的,必须通过作家个人的全部的经验和体验以及全部的智慧才能进行创造.他意识到单一的认识论,即"存在-意识"的二项关系式,不能解决全部文学问题,而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论和价值论对于文学艺术问题更具有阐释力,这是很了不起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海德格尔终其一生致力于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从时间、真理、虚无、语言四个角度对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进行阐释,以便更深刻地领悟这位哲学大师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科学主义思潮兴起,道教日渐式微。为了争取道教的存在空间,陈撄宁以其慧眼卓识,高瞻远瞩地为道教的前途另辟一条径路——提倡“仙学”独立。陈撄宁率先提出“仙学”,但他提倡的仙学不同于古代的神仙学,而是一种贯通三元丹法的丹道学,其重点是内丹养生学。陈撄宁的仙学区别于古代的神仙学,又区别于儒、释、道三家,其根本在于仙学讲“长生”,讲“我命在我不在天”,仙学是可以改造人生命存在状态的养生学,可以补救人生的缺憾。仙学不是宗教信仰,而是性命双修的内丹养生学。  相似文献   

19.
1935年8月1日,以王明为首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布了<八一宣言>,倡议国内各党各派捐弃前嫌、一致抗日,呼吁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举赢得了各界人士的热烈拥护,引发了全国性的救亡热潮.中共理论家陈伯达等人借此发动了"新启蒙运动"."新启蒙运动"以抗日救国为其表、以传播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里.陈伯达们适时地借助救亡大潮,掀起"左翼"思潮,而"左翼"思潮又与救亡大潮融为一体.大量的青年知识者怀着救亡图存的目的选择了共产党,这对于左翼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新中国的最终建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井盐文化是以井盐为载体,以井盐的生产、贩卖、使用为中心形成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形态。川籍作家陈铨出生于上世纪初一个"因盐城邑"的古老县城富顺,富顺在一千多年的井盐生产中积淀下的井盐文化早已深入人们生活、心理、认知等方面。井盐文化中的重教化使陈铨成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大学教授,同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铨又以自己的故乡富顺为地域背景,创作了《天问》和《彷徨中的冷静》两部乡土小说,并在其中展现了浓厚的井盐文化,如环境、题材、主题表达的"盐味"。为学术界在探讨地域文化对作家作品的深远影响方面提供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