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主要表现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等问题的回答上。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德里达着重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德里达主要强调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助于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于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后马克思主义是继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出现的新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后马克思主义渊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但主张超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一些共同点,存在一定的连续性。但是,后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后现代理论的基础上,有着解构马克思主义的趋向,从而比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加远离传统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运用的重大问题。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存在支离破碎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片面简单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割裂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体系、制造经典作家的思想对立等现象。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本质,破解误读马克思主义的种种现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发展史上的卓越代表。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给出了很好的回答,从而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生命力。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内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观集中表现在他对马克思主义观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上,他对马克思主义下了明确的定义,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及其意义,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特征,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的的历史命运。在对“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上,他强调,科学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具体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观既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德里达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表现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上。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其产生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德里达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客观条件是: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苏联东欧剧变,马克思主义发展遭遇重大挫折;资本主义世界千疮百孔,马克思主义批判武器并不失效。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主观条件是:成长环境坎坷,认同马克思主义;研读经典著作,走进马克思主义;师从阿尔都塞,结缘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机马克思主义从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一是断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已经过时;二是指责马克思不加批判地接受了欧洲现代主义的错误假设;三是宣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机械论世界观。另一方面,有机马克思主义又乔装假扮马克思主义,这是通过有机马克思主义者对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来实现的:首先,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重塑”;其次,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再次,有机马克思主义是过程思想或过程哲学的一种形式。有机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明确否定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乔装假扮马克思主义,其目的是谋求用假扮的马克思主义替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者寄希望于在中国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地实现用有机马克思主义替代马克思主义,但他们的愿望是注定会落空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两个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二者统一于一个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高层次、宽范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标的实现条件。我们必须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探讨中,我认为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探讨应当成为一个重要方面。新马克思主义的含义“新马克思主义”这个词是由西方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的。他们把他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称之为“新马克思主义”,而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典的马克思主义”。不论我们对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如何评价,它提出马克思主义应随时代新的要求而变化,建立“新马克思主义”,这仍是正确的,不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做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盲目追随者,但我们应当把新马克思主义的探讨作为一个课题提出来,通过自己的独立研究(包含对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建设一种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又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具有新的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本质特征: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过程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主要特征;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将马克思主义的品质概括为"与时俱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伟大旗帜,实际上坚持的还是马克思主义。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殷切希望,其途径只有一条,即实行"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它不仅是我国和平统一台湾的惟一途径,更为其他国家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历史地 位的基础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马列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继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开拓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从建党、领导革命战争到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始终在实践中不断前进 ,在理论上不断创新 ,最高成果是产生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时俱进 ,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步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4.
掌握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孕育了掌握群众的深刻内涵,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掌握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必须面对中国和世界的现实,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广大群众十分关注的挑战性课题。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的竞争是创新人才和创新教育的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本质特征,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必须有创新思维.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证了21世纪的竞争是创新人才和创新教育的竞争.改革传统教育,进行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要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必须按照唯物辩证法办事,必须坚持破与立的原则,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必须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相似文献   

16.
就《分配制度改革和价值理论重建》一文,与晏智杰进行了商榷。我们认为,我国现行的按劳分配制度不容否定;要素分配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我国经济制度下,按要素分配不能一统天下;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其权威性不容挑战。我们要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最早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创新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实质是创新 ,创新理论需要超凡的胆略和勇气 ,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而且能够通过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 ,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虽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前提做过探讨,但这一探讨有两个缺陷。一是没有将逻辑前提真正作为问题提出,似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不言而喻,无须讨论的;二是提出的观点大有商榷之余地。文章首先认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前提是一个需要着力探讨的问题,然后提出这一前提就是人类所具有的“共通感”,并对之进行了较充分的论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阻碍共通感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及恢复共通感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行动路线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 ,从马克思到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政党主要解决了夺取政权时期党的建设问题 ,从邓小平到江泽民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实践中主要探索了关于如何执好政并长期执政的问题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历史性问题 ,深化了对党的先进性与阶级性、群众基础与社会影响力等关系的认识 ,提出了衡量党的建设成效的客观准绳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