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我国汽车节油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能源紧缺,我国的能源形势十分严峻。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给我国石油供给带来巨大压力,是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汽车节油是当务之急。我国汽车节油在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一定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从我国汽车石油消耗现状出发,对国内汽车节油的现状进行研究,并分析我国汽车节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现阶段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回顾2016年新能源汽车骗补核查、补贴退坡政策的调整等主要事件,测算出新能源汽车对降低进口石油需求量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的效果,对当前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展望未来,在政策规范和市场拉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下,新能源汽车产业仍会保持增长,但同比增长速度相对2014年和2015年会有下降;多项管理规定的完善及国家标准的颁布实施,将对规范整车、电池产业、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产生深远影响;智能网联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将成为下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简称HEV)市场逐渐成熟的技术及能源因素,以及近年来美国混合动力汽车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发现各车企主要依靠的是混合动力汽车的性能和价格来打动消费者,而并不完全依赖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减税鼓励政策,指出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应以混合动力技术为主,国内车企应自主联合,建立区域性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和集群。  相似文献   

4.
随着补贴退坡和双积分等重要政策接连出台,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新时代。2017年,私人购买量大幅上升到41%,汽车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上升,三元电池装机占比显著增加到44%,车桩比有所下降。双积分政策在2017年正式出台,加上国家和地方补贴的进一步退坡,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从政策驱动过渡为市场驱动阶段。但私人消费需求还有待进一步激发,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仍需突破,充电设施的建设与运营面临挑战。双积分和补贴退坡等重要政策实施后,中国汽车行业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从政策支持与行业发展来看,燃料电池汽车及电动汽车智能化融合发展将是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汽车驾驶操作中影响油耗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实现汽车驾驶节油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尽管汽车产业的创新并不局限于新能源汽车,但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主要创新领域。尽管各国政府出台了税收优惠、研发补贴和公共设施供应等诸多鼓励政策,但新能源汽车产业仍面临着消费者疑虑过大和研发、技术及产业转换成本过高的问题。为此,汽车企业应加紧研发,主攻核心技术,致力市场推广以求获得突破。  相似文献   

7.
无人驾驶汽车是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相较于传统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具有汽车行驶的自主性、驾驶人员的不特定性、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道路设施的特殊性等特征。无人驾驶汽车的具体应用,在给人们日常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对当前的交通秩序、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领域带来了一定风险。为研究无人驾驶汽车法律规制问题,梳理了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研发态势,总结了他们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法律规则和政策引导经验。研究认为,无人驾驶汽车作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要立足国情、防范风险,积极探索无人驾驶汽车法律规制的有效路径: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赋予无人驾驶汽车的道路测试权限,进一步完善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标准、无人驾驶系统的网络安全、无人驾驶汽车的侵权责任和保护无人驾驶汽车的消费者隐私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开发汽车新能源的必要性和追切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四种“清洁”燃料:电能、甲醇、天然气以及氢气.试验表明,在对现有汽车结构尽量少改动的原则下,甲醇汽车在短期内最有可能被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十三五”北京市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车用燃料生命周期分析法,对北京市推广的电动出租车、公交车、环卫车和租赁电动车的节能效应和减排效应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北京市电动车的运行情况对新能源电动车的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效果预测,并据此提出一定发展路径的政策建议。研究认为:北京市现行推广的电动出租车、公交车、环卫车和租赁电动车具有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发电结构、车用燃料类型等影响因素对电动车的减排效果影响较大;预计到2020年,推广的新能源电动车将节能154769万千瓦时、减排CO2 39.4万吨。  相似文献   

10.
车用能源问题是汽车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可行的车用替代燃料,可用于缓解和替代当前能源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回顾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的状况.指出汽车工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厂点多、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分析了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我国应坚持在开放中求发展、把汽车工业作为具有战略性作用的重要产业去发展的思路,并探讨了发展汽车工业应制定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  相似文献   

12.
汽车产业是广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文分析了汽车服务业的含义及发展汽车服务业的重要意义,概述了我国与广州汽车服务业发展现状,阐述了广州市汽车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方针,研究了广州市汽车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了广州汽车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对于汽车服务业,政府要做到始终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正确认识和预测市场发展,制定出合理的政策体系,引领汽车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能源问题被列在了重点领域的首要位置。对此,相关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开发与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将会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新能源汽车是相对于传统采用石油能源的汽车而言。目前,在研发中的新能源汽车有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  相似文献   

14.
1977年,巴西推出了第一台以纯酒精为燃料的汽车。经过30年的发展,价格便宜的酒精燃料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自2007年12月起,巴西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汽车燃料方面酒精使用量超过汽油的国家,每年使用量近1亿吨,汽油已经变成了“第二选择”。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期间,我国已经步入了汽车产销大国的行列,同时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由于社会征信体系缺失,相关立法不够完备,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致使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仍然面临较大的风险。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经验,"十二五"期间我国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以防范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风险: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以中央银行信贷登记模式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系统,强化银行内部管理,创新立体化的汽车金融业务,优化风险分担机制,争取政府政策支持等。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汽车燃料经济性影响因素,在车辆技术、道路环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汽车运用水平成为影响汽车燃料消耗量的主要因素。然后从汽车运用方面影响汽车燃料消耗的关键环节——汽车驾驶出发,以汽车驾驶中的频繁变道超车、急加速行驶、脱挡滑行、开车窗高速行驶四种典型的不良驾驶行为为研究对象,就四种不良驾驶行为对燃油消耗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分析了它们对燃油消耗量产生影响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四种驾驶行为都会使车辆燃油消耗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各种现象表明 ,汽车工业正成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但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是 ,规模效益差 ,组织结构不尽合理 ,投资力度过于分散等等。当前应加大汽车科研经费投入 ,节约耗费 ,降低成本 ;鼓励国内汽车行业 ,以资产为纽带 ,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大型汽车集团 ,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实现规模效益 ,使汽车工业真正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8.
;5-8从汽车出口想到种子出口袁国保;耿月明;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 武汉430000,武汉430000为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汽车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出现了整车出口的可喜局面。然而当中国媒体和国内民众在为一笔一笔的汽车出口欢庆鼓舞之  相似文献   

19.
天然气用作汽车的代用燃料,具有储量丰富、价格便宜;辛烷值高、燃烧充分;低硫、低氮、无灰、环境污染少等优点。但是,目前的压缩天然气储气技术存在储气压力高、储气量小、续驶里程短等缺点,严重制约着天然气汽车应用领域的扩展。对5种车用天然气储气技术进行了分析讨论后,指出了吸附储存和近临界流体储存天然气技术在天然气汽车领域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徐欢 《金陵瞭望》2005,(20):22-23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一经发布,即引起业界较大的震动。其中“汽车消费政策”明确规定:“要引导汽车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能耗、低污染、小排量、新能源、新动力的汽车,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政策具体实施的有效手段之一的汽车消费税,一直就处于业界关注的焦点。最近,汽车消费税征税办法和税率将做出调整的消息,让人们再度关注政策变更对车市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