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晶教授的《审美之思》(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 0 0 2年 1月出版 )是一部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力作 ,其中有不少创新和突破之处。《审美之思》的第一部分全新观照中国古典美学 ,论述了中国古典美学或诗歌美学中的“偶然论”、“理”、“感物”、“体物”、“审美感兴论”、“透彻之悟”、“神理”、“势”、“现量说”等诸多概念 ,把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放在中国文化、美学的广阔背景上进行考察 ,予以新观照。第二部分从绘画论的角度出发对“墨戏”、“远”、“逸”、“韵”以及宗炳绘画美学的审美范畴做出理性省思。作者竭力发掘更为丰富的意…  相似文献   

2.
“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研究方法论”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1年 10月 10日至 13日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学评论》编辑部、厦门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了“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研究方法论”全国学术研讨会 ,50多名来自全国各科研单位、高校和社科杂志社的文艺理论工作者汇聚厦门 ,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交流。对“新理性精神”的认识新理性的探讨 ,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 ,90年代深入到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在文学理论界如“人文精神”讨论、“现代性”问题争论、“后现代”研究 ,都可归属于这股思潮。钱中文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新理性精神”的倡导 ,在这次研…  相似文献   

3.
我们正处于社会文化大的转型过程,美学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始终受到积极关注。一个时期以来,颇多学者开始对美学与文学理论或艺术理论的界限模糊现象进行反思,并提出将美学与诸艺术理论之间做出学科范围界定的要求。这种要求,恰恰呼应着人文社会科学界同时正在受着严重关注的讲求学科规范的要求。这是一个可喜的动向。杜卫教授的新著《走出审美城———新时期文学审美论的批判性解读》(东方出版社1999年12月版),正是这种严肃理论思考的一个结晶。全书以对审美论观念的历史追溯为开端,从“文学审美论”的话题引出源自西方的“…  相似文献   

4.
评新时期文学理论中的“审美论”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审美论”是众多看待文学性质和价值的观点和方法之一。从历史上看,“审美论”是从外国引入的一个术语,在英语里是aestheticism,国内多译作“唯美主义”。然这种译法容易产生误解,似乎aestheticism是只追求美而不顾其他的“主义”。事实上,“审美论”的基本特点是从审美范畴出发来认识和评价艺术。文学审美论的基本信念是:文学的主要属性是审美性,文学的根本价值是审美价值,具体体现为唤起或提供审美经验。以现代美学为基础的文学审  相似文献   

5.
陈静 《文史哲》2005,(1):167-168
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全国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4年 9月 1 8日至2 0日在山东省日照市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 4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主题发言、专题讨论等方式 ,就审美文化的界定、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文化产业以及生态美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审美文化”研究在我国兴起于 2 0世纪 90年代 ,相对于传统的美学理论研究而言 ,它既包含形而上层面的思考 ,也包含形而下层面的审美文化经验研究。十几年间 ,有关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中国古代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6.
在世纪转折之际 ,回眸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历程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以“现代性”为参照 ,深入地分析、探讨 2 0世纪中国文学 ,更使当下的文学研究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1996年 ,杨春时、宋剑华在《学术月刊》第 12期上发表了《论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一文 ,对于被惯常接受的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性质是现代性的观点提出质疑。该文以西方文学史为参照 ,指出现代文学是发生在现代社会 ,带有非理性倾向的文学阶段 ,它以现代主义文学为标志 ,而中国“五四”以来的文学发生在前现代社会 ,是理性 (科学、民主 )主义指导下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在中西比较、古今贯通中把握美学与人文精神———评《审美人文精神论》骆寒超放在我面前的是一本35万字的力作———《审美人文精神论》,著者为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潘立勇。潘立勇同志是治美学的,他给我的印象是:能在中西比较、古今贯通中确立美学研究的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的美学趋向中,审美经验的迁转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重要现象。传统美学中的那种以“审美无利害”为经典命题的自律论已在大众传媒和视觉文化的背景中遭到了广泛的解构。如果说人们对原来的艺术品是以“韵味”为主要的审美经验,而现在则是以“震惊”为其主要的审美经验;对于以往的那种脱离了人的身体感的抽象审美意识而言,身体介入成为当今审美经验的普遍方式;传统美学追求整体的形式感,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而电子媒体的图像,则给人以“超真实”的幻像。审美经验研究取代了美的本质的追问,同时,审美经验自身的迁转是美学转向的一个重要态势。  相似文献   

9.
近二十年来 ,文学理论界围绕着审美问题 ,先后提出了审美反映论、审美价值论 ,审美意识形态论等一系列命题 ,这对反拨长期束缚文论界的左的思想 ,纠正以往文论中一些命题的理论缺陷 ,确实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时下文论界又有一种倾向 :将文学理论研究美学化 ,并声称这是使文学理论走向学理化的战略转移 ,这似乎又在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基础上 ,大踏步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不过这些命题本身却还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文学当然也应当关注美学问题 ,特别是用审美意识关注和研究文学作品 ,这本身应该是文学 ,特别是文学理论的题中之意。但能否…  相似文献   

10.
伊格尔顿的“一切批评都是政治批评”将文学、美学与意识形态的相关性视为唯一性,忽略了文学、美学与意识形态相区别的自身特征。但他提出的“美学的矛盾”问题反映了他的思想的复杂性,是对一切都要政治化的某种程度的修正。究其原因,不是伊格尔顿特别看重了文学、美学的自律性,而是需要这个自律性来反抗现存社会。最终,伊格尔顿还是将自律的问题变成了政治的问题加以处理,从而与审美论相异而存。  相似文献   

11.
李岩 《北方论丛》2015,(4):29-33
在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下,如何较好地契合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复杂关系。文章从当代理论重构的意识切入,分析“文气论”的现代话语范式,主要涉及“文气论”的哲学根源,指出“文气”之清浊决定了文章的审美价值,物之美恶;在“文气论”中,蕴含着作者与文本、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个人气质与后天学养、内容与形式等诸多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无不彰显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突出特点———浑融性。文章关注从哲学和科学上的气论哲学到文学批评话语上的“文气论”这一生命美学范畴对现代话语范式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比西方传统美学中崇高与美的审美范畴对立,阐释“文气论”的普适性价值及其合理性,使其现代阐释及美学重构成为可能,并为建立跨文化的美学理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目前对审美意识形态的讨论从某种角度是受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影响。研究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就不能忽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文学与美学领域中的应用。本文主要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研究审美意识形态,进而汲取其理论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13.
学术传真     
马克思辩证法的一般规定和形态表现陶富源教授在《学术界》2 0 0 4年第2期上撰文指出,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辩证法的一般本质规定;实践辩证法是马克思辩证法的具体表现形态。马克思辩证法是以唯物辩证法为一般前提的实践辩证法,或者说,是通过实践辩证法所表现的唯物辩证法。原“人”:五四文学观念的世纪末回眸张宝明在2 0 0 4年第2期《求是学刊》上撰文指出:五四时期的Humanism思想将“人”抬到了中心位置。“人的文学”一度成为时代的呼唤。就中国现代文学孕育、成熟、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新文学的指导思想至少有三个明显的传统:陈独秀的…  相似文献   

14.
当代学者     
张晶,男,1955年9月生,满族,吉林省四平市人。1982年1月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吉大学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到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任,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1995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辽宁省委、省政府授予“辽宁省优秀专”号,1997年,2001年两度被大连市委、市政府授予“大连市优秀专家”称号。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文学院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出版有学术专著《审美之思》、《禅与唐宋诗学》、《诗学与美学的…  相似文献   

15.
张永清 《学术月刊》2022,(3):172-182+224
1990—1999年是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拓展与突破阶段。研究者对反映论与主体论、生产论、价值论之间的关系,文学的认识性与审美性的关系以及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等文学反映论基本问题作出了新理解;对文学反映论新理论命题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理论反思、学理批判。王元骧于1993年开拓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实践偏向新理论路径。童庆炳于1999年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新论断即文学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文艺学的第一原理。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存在着三次较为显著的理论偏向:其中的“实践偏向”发生在拓展与突破阶段,其他两次分别是“确立与巩固期”的“认识偏向”,“恢复与反思”以及“发展与深化”阶段的“审美偏向”。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拓展与突破阶段还存在着对文学审美反映论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关系重视不够,以及对实践意涵以及实践与认识、审美三者关系的理解与把握还缺乏必要的理论自洽、系统化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王国维与朱光潜的“境界”观杨立民中国传统诗学非常重视文学的本体存在方式,往往都着眼于从文学之言尽意不尽的审美蕴涵方面立论,所谓“意境”、“境界”概念是对文学本体存在方式的一种现象学式的描述与概括,将现代西方美学着重于审美活动中美感经验分析的思维路向...  相似文献   

17.
审美意识形态论关于“审美”的理解以浪漫主义美学为基础,注重审美的无功利性与自律性价值,但这种“非现实性”的美学原则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及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差异和冲突。因此,新时期的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建构难以解决其理论基础的深层断裂问题。在当代文化现实与学术语境中,审美自律论作为一个历史性范畴受到广泛质疑。各种肯定审美的现实性、强调“艺术与生活统一”的生活美学观逐渐确立起来。而马克思主义美学本身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生活实践美学,它关于审美现实性内涵的理解应当成为我们认识文学艺术审美性的前提,也应当作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菲利普·拉古-拉巴特与雅克·朗西埃都是法国后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他们在文学上所建立起的美学观形成一种理论上的支撑和互补。拉巴特将模仿的本质统摄入文学中,在柏拉图模仿论理念的基础上重构模仿论为“摹型”论,使美学成为哲学的实现方式。朗西埃的“歧见”论从审美向度暗示了一种旨在共同分享层面的话语实践,其文学中的政治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政治哲学,“摹型”论与“歧见”论形成某种同构性;相反,德意志第三帝国将美学作为形构国家“作品”的政治逻辑,拉巴特揭示了其内在逻辑上的悖谬。朗西埃和拉巴特从正反两方面共同论证了后现代视域下政治哲学的美学实现路径之合法性。  相似文献   

19.
:2 0 0 0年 7月 ,在呼和浩特举行的“首届东方美学国际学术会议”上 ,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 70余位专家学者就 2 1世纪东方美学的国际地位及研究前景等问题交换了彼此的看法 ,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和争鸣。这次会议 ,标志着东方美学研究在全球语境下新的崛起 ,它所引发的思考涉及到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东方美学重新定位等重大问题 ,值得学术界关注  相似文献   

20.
文艺美学的反思──“文艺美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侧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11月2-5日,由《文艺研究》编辑部、暨南大学中文系、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文艺美学在中国”中青年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6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一学术讨论会。著名美学家刘纲纪、文艺美学学科倡导人胡经之、著名文艺理论家重庆炳。饶力子,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以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为中心,就“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进程”、“文艺学与美学的关系”、“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问题展开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虽然目前明确描述和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