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民国以来,研究《红楼梦》的人很多,但是多偏于考据。所谓“红学专家”,多是“红楼梦考据家”。自胡适算起,这类考据家究竟有多少?实在弄不清楚。直到威斯康辛红学会议,和台北的红学会议相继召开之后,大致说来,对《红楼梦》考据下过功夫的专家,大多都参加了。而出席台北红学会议的专家,十个之七八也是出席过威斯康辛红学会议的人马。台北的红学会议,无异是威斯康辛红学会议的再版,台北红学会议的意见,可以说是近几十年来红学考据专家的心血结晶。但综观其数目讨论的结果,在考证方面,并没有突破胡适考据的成果。胡适考…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作者问题论争探源王庆云红学百年,关于《红楼梦》作者是否为曹雪芹的问题,至今仍是疑案之一。自新红学创始人胡适先生的考证以来,红学界多认同或进一步论证《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而提出疑义、继续探谜、挑起论战者考为他人者又难以坐实,因而论争的焦点或...  相似文献   

3.
王蒙以多重身份出现在“红学”舞台之上,成为一颗“红学”新星.中国古典中庸哲学和西方唯物辩证哲学组成的哲学思想贯穿于王蒙“红学”的始终,对其红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由王蒙哲学思想的两种组成、王蒙哲学思想在《红楼梦》研究的具体体现、王蒙《红楼梦》研究对红学的影响这三方面入手,通过对王蒙红学研究的方法形式、人物形象的分析、对续作的态度、对《红楼梦》整体的评价等几个部分中哲学思想的论探,可更好的体会王蒙的红学研究,感受其价值,也可借此为红学的发展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4.
索隐研究被广泛应用于文献典籍及文学作品的释读,在《红楼梦》研究中则形成了索隐红学。人们对《红楼梦》产生索隐的兴趣,既是出于文学批评的传统,也是由于作品本身的提示或暗示。索隐派所索隐的红楼本事通常都关乎“本朝”的现实政治。考证派的出现导致了红学的索隐与考证之争以及随后索隐红学的衰微。通过蔡胡论争,索隐红学的研究方法之弊被凸显了出来,“新索隐派”亦由是而改弦更张。但评价索隐红学的功过是非还要考虑到特定的时代环境,不能否定它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伯驹曾经收藏和经手过诸多有关曹雪芹及《红楼梦》的文物,如《楝亭图》《楝亭夜话图》、脂砚、正白旗曹雪芹故居、《海客琴樽图》、"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三多六桥本"《红楼梦》等,并与诸多红学家吴恩裕、周汝昌等多有交往。张伯驹对相关文物、学人、作品的记录、鉴赏、题咏不仅是文物史、文化史上的大事,也是红学史上的重要资料,为红学相关问题的考证、解答提供了必要前提。梳理张伯驹与红学事物、红学问题的相关经历、记述、题咏等资料,对于了解红学史、对于红学研究中资料的使用与辨析都具有重要意义。张伯驹的相关研究也应该引起学界的关注,并成为新的学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红楼梦》同质文化形态的艺术功能王平从当前红学研究的状况可以推知,21世纪的红学必然呈现为多种视角与多种方法并驾齐驱、兼收并蓄的繁荣景象。而文化学的视角及方法尤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通过这一视角、运用这一方法,可以进一步寻绎出《红楼梦》之所以成...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成书新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胡适博士在一九二一年发表了《红楼梦考证》一文,对索隐派发动了一场击溃战以来,“自传说”在红学研究中一直保持着主流派地位。脂评本的不断发现,有关《红楼梦》的前清私人笔记和别集的搜集和流布,有关曹家的满汉文档案的利用等等,都是这个方向的继续。现在,大多数红学家仍然接受胡适的主要观点,胡适的理论体系依然在红学中占据着统治地位。潘重规的怀疑、戴不凡的挑战声弱和寡。表面上,红学的天空一派晴朗,事实上,几朵乌云仍使红学家们忐忑不安。  相似文献   

8.
在红学研究领域,门派林立,成员繁杂,研究成果可谓是汗牛充栋。在众多的新论中,刘继保先生的《红楼梦评点研究》是一部富有新意和学术价值的红学专著,显示出当前红学研究产生了一种向红学评点学捩转的倾向。这一新的转向,是红学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红学生命力之根本所在。应当给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以何其芳、吴组缃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与历史的"批评原则为指导,对《红楼梦》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产生了一批极有分量的红学著述。他们的相关红学研究成果堪称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典范之作,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卓越的理论阐释能力与实践品格。从学术史的视角来看,他们的研究工作开辟了《红楼梦》研究的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红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研究的意义——世纪之交检讨“红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一个世纪的红学,其主要成就是在考证方面,在《红楼梦》研究的“意义”层面则始终未能得到实质性的开拓。这种缺陷突出地表现在大多数研究者对曹雪芹原著和高鹗续书之间的巨大精神质素的差异不能分辨,以及各种远离文本的红学“热点”所形成的“泡沫红学”的虚浮。老一代红学家中,只有鲁迅、胡风和周汝昌认识到“两种《红楼梦》”的精神性对抗之文化意义。百年来对《红楼梦》“意义”的探询评估其大端有二:“婚恋主题”和“政治内蕴”,但无力作出深刻的历史洞见、文化阐释和美学解剖。脱离开中华文化的大背景就不能发现《红楼梦》的真艺术,对《红楼梦》的审美观照仅仅用西方文艺理论的一般小说学是远远不够的。红学的根本突破在于红学、国学和西学的契合。《红楼梦》研究关系到中华民族灵魂的铸造和民族精神的再振,新世纪的红学生力军已经开始萌动和出现。  相似文献   

11.
为红学专著写序,在我还是破天荒第一次。五年前,我在为贵州博雅苑陈列馆赠词中自嘲道:"谁知红学海洋深,苦钻十年未人fi."以我这样起步很晚(几乎与志尧和海天同时起步,我是1983年、他们是1984年开始发表红学论文),才流学浅,"半路出家",还未人红学之门的门外汉,却要为他们的专著写序,岂不要贻笑大方?可是,志尧和海天却不嫌我的浅薄无知、学无所成,竟驰书万里之外给我,以多年研究《红楼梦》的心血结晶相托,使我在受宠若惊之余,更觉难以辞却,非得率尔操觎,班门弄斧不可了.志尧和海天之所以要找我这样的人来写序,大概有两…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一个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本旨 ,寄托中华文化之精魂的文本。《红楼梦》走向世界与世界走向《红楼梦》是一个充满辩证性和悖论性机趣的话题。“人间红学”与专业研究者、翻译者等的相对专门性的工作应该有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巴金与《红楼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金从童年到老年都一直喜爱《红楼梦》,从生活与创作的关系出发理解这部小说,形成有独到见解的红学观。他创作《激流三部曲》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和场景描写等方面,学习和借鉴过曹雪芹的艺术经验。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经历、文化修养、气质、个性和审美理想、创作动机迥然有别,因而这两侧小说所概括的生活内容、所表现的人物命运和主题思想也不一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们有各自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为芹辛苦”一生的现代学术大家周汝昌先生,通过《红楼梦新证》一书,在新材料发现、新方法创造、新体系建立等方面为--1"3专学的发展进步做出举世瞩目之重要贡献,也为整个红学学科建构起一个赖以存在的知识论系统。《新证》所创造的超越考据、索隐与文艺评论三大派别的学术新范式,不只为红学研究开拓出继续探索的广阔学术天地,也为中华人文学术之现代重建及再度繁荣,留下独具个性风采的历史文本依据。  相似文献   

15.
乾隆五十年(1785)以前,《红楼梦》尚流传不广;乾隆五十年以后,《红楼梦》始流传开来;而《红楼梦》风靡一时、形成“闲谈不说红楼梦,谈尽诗书是枉然”的社会风尚、真正成为一门专门学问——“红学”的时期,已经到了程甲本刊行的乾隆五十六年(1791)和程乙本问世的乾隆五十七年(1792)以后。在程甲本问世前两年即乾隆五十四年,一位理应在“红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多年来却不大为人注意的重要人物诞生于江南,此人就是黄金台。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全国红学讨论会上,有位从事报纸工作的同志提出:“研究《红楼梦》要和当代文学研究结合起来,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借鉴。”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它反映了广大文学工作者的愿望。《红楼梦》是我国和世界上少有的一部伟大文学作品,它所蕴涵的丰富艺术宝藏是无可比拟的。继承这一伟大的文学遗产,发展我们社会主义新文学,是今天包括红学研究者和文艺家在内的广大文学工作者共同的光荣任务。《红楼梦》用以借鉴于新文学,除去它的具体的表现手法以外,主要还在于它的经验,以及从这些经验中概括出来的规律。近年来红学研究者在进一步考察该书作者、版本等问题的同时,已经开始注意了对于作品本身反映出来的规律的探讨;然而真正地把《红楼梦》研究与我国当前的文艺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其间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评价问题,被红学家视为“红学爱好者至为关心的红学公案”(刘梦溪《拥挤的红学世界》《文艺争鸣》1989年第5期)。为此,笔者把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论争意见,分三个题目,粗略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民国红学学案》是继《红学学案》《港台及海外红学学案》之后的又一部现代学案体的红学学术史著述。这部红学史新著的撰述兼顾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考量:一、红学史的考量;二、学人为学过程和为学业绩的考量。《民国红学学案》考述了十位学人的红学研究风貌,不仅为现代学术寻找真实而鲜活的为学传统,而且其服务于红学学科重建的学术目的同样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历史文化精神论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红学研究的核心议题,关于《红楼梦》精神主题的争论,二百余年以来从未间断。在不断进步的时代光华映照之下,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外文化的比较之中,《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将继续为红学研究提供诠释空间与意义场域。然而从根本上讲,这部"家传"、"国史"、"拟《春秋》"三位一体的"今古未有之奇书",乃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之文本象征;以"三科九旨"为理论支柱的《春秋》大义,已然成为《红楼梦》全书之精神主旨。如果说文明与野蛮、繁华与衰落、入世与出世,是其三个相互关联的历史文化主题,向往天下化成,期望万世太平,关注现实人生,则是其贯穿始终的精神主线。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王志尧、全海天合著的《红楼梦精解),已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26万字,大32开本,从装帧设计到内文印刷都显得超群脱俗、气度不凡,给人以面目一新之感。该书是作者长期研读原著,并参阅有关红学论著和最新研究成果的结晶。越过红学历史上的“索隐”“发微”“释真”“考事”等流派和观点,推倒新红学派的宣言和实践,跳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极“左”思潮之“政治历史小说”评红热羁绊,俯瞰近年间红学界出现的异端邪说,吸取高人的学术精华,独抒识见,以其与红学界诸多高手有别的新见奉献于读者。旨在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