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的最新成果.它主要由科学发展观、执政党建设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创新型国家建设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论等"一观七论"组成,科学发展观在这一理论形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统领作用."一观七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最鲜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现代诗歌音节诗学具有三种形态,即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然音节论、郭沫若的情绪节奏论和新格律诗派的音节调和论。自然音节论与情绪节奏论分别从外在律与内在律的不同侧重点上探讨早期白话新诗的音节问题,形成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现代诗学观,奠定了新诗文体诗学的理论基石,对后来音节论诗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格律诗派在理论的探讨上则更加全面、系统、深入,涉及包括格式、音韵、节奏、声调、平仄、双声、叠韵等诸多因素在内的音节论诗学范畴,又较具体地讨论了新诗音节与传统汉语诗律的关系以及与英语诗律的部分关系。20年代的音节论诗学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新旧体式的衔接与转换,直接影响了30年代包括诗歌音乐性问题在内的纯诗理论的广泛探讨。  相似文献   

3.
前言1978年度经济理论学会提出了把工人阶级主体形成论作为共同研究的主题.这样做是考虑到这样两个背景:一是近年来由富泽贤治、山口正之等提出了工人阶级主体形成论.这个论点着眼于"劳动社会化",认为劳动社会化一方面通过分工协作赋予工人以管理的能力,一  相似文献   

4.
产业组织论是关于产业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可分为正统派与自由派两大派别。一、产业组织论正统派的形成美国的反托拉斯政策是从1890年制定谢尔曼法时开始的。后来,在经济学领域又逐步开展了关于反托拉斯政策的理论及经验研究。在30年代,形成了以梅森(E.S.Mason)为代表的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论。该学派的产业组织论在战后反垄断政策制定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不过,真正的体系化还是从1959年出版拜因的《产业组织论》(J.S.Bain:Industrial Organization)之后形成的。对这个学派贡献较大的还有凯布斯(R.E.  相似文献   

5.
没有科学史的科学方法论是空泛的科学方法论;没有科学方法论的科学史是杂乱的科学史。——康德路·冯贝塔朗菲(简称“贝氏”)是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机体论纲领、开放系统理论和一般系统论是贝氏一般系统论形成过程中的三步,它们构成了一个由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纲领、个别科学理论和一般科学理论三个环节组成的科学理论发展的链条。从科学方法论角度分析这个链条,乃是现代科学方法论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依据这个发展的链条,逐次展开对它的方法论探讨。一、机体论纲领贝氏在回顾一般系统论形成过程的时候说,“机体论纲领是而后著名的普通系统论的萌芽”。这里所说的“普通系统论”,现多译作“一般  相似文献   

6.
事实发现理论以对案件事实真相的追求为目的而无视或轻视程序的作用,最终导致程序的失灵.作为事实发现理论的替代性理论,法律事实建构论在强调主体对于法律事实的主观建构的同时,特别凸显了程序在事实形成过程中的价值与意义.法律事实建构论下程序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为法律事实建构活动提供了一个空间.法律事实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开场陈述、举证与质证、法庭辩论等程序展开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三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试图从本质层面去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生成机制,因而迥然有别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停留于现象层面对经济危机所做的种种就事论事式的解释.但由于马克思并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危机理论,他的论著只涉及危机的片段性和间接性的论述,因而对这些论述的不同解读便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即"生产失调论"、"消费不足论"和"利润率下降趋势论".这三种理论观点鲜明,各有理论特点,但均未能构筑一个能够解释危机发生内在机制的可论辩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  相似文献   

8.
一、四大研究及其局限 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领域分化出了四大研究课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原理研究,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研究,客观倾向的辩证逻辑研究,和辩证法、逻辑、认识论的三者统一研究。四大研究形成了四个哲学探索方向和相应的探讨队伍,它们各有各的问题和理论目标,所形成的也都是不同的理论─—原理论、范畴论、客观逻辑论和三者统一论。这些课题的出现当然有它的合理性,然而,由于各自都从特定的角度出发进行孤立的研究,因而这种研究和所形成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 首先,就“原理研究”看,由于脱离范畴…  相似文献   

9.
试论儒学性善论及其与宪政精神的疏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人性理论,其中,天人合一、人性本善、性三品等三论共同支撑了儒家文化性善的人性理论大厦.儒家文化并未能孕育西方式的宪政,事实上,儒家文化在根本上与宪政精神相距甚远.具体而言,这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天人合一论对人主体性地位意识的消解,使儒家文化缺少对人性尊严的超验性认知,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权意识的缺失.其二,人性本善论和对人主观自律能力的高度自信使儒家文化对权力的腐败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更未能提供行之有效的权力制约方案.  相似文献   

10.
成东娥  熊伟 《唐都学刊》2000,16(4):71-75
文章对东西方宗教做了比较,界定了南禅解脱论历史地位形成的起点;概述了南禅解脱论形成前史,点明它的理论渊源;指出顿悟是南禅所强调的惟一解脱方式,分析了以顿悟为核心的解脱论体系数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已构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经济发展制度论、模式论、动力论、战略论和协调论五部分构成了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主要支点.  相似文献   

12.
李珍 《学习与探索》2008,(2):208-211
这里说的正朔论,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又被称为正统论、正闰论.其本质的内容与特点,是通过运用天人感应、五德终始、伦理道德、政治道统、文化传承等理论,来论证统治者的地位之"正".这种观念是古代政治思想在史学上的一种反映.从史学发展过程来看,正朔论在魏晋南北朝之前.更多地表现为以"天统"来证明"政统"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随着历史的发展,理论探讨也不断地具有了新的形式与内容,文化修养、政治功业等因素被更多地纳入对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考虑之中.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译界引进了西方语言学流派的诸多译论,以丰富我国的译论研究,推动我国的译学发展.但是,一味地拿来使我国一些译学研究者的思路陷入了西方译论的窠臼.如今,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中,亦步亦趋西方译论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与反省.本文针对西方译论引进的得与失,从三个方面探讨西方译论在中国译界的传播、假象和局限性,并强调中国译界有着自身的创见,指出中国译学研究者要尊重自己的翻译史与理论创见,看清自己译论中的精华,予以发扬光大,少套些西方译论,多谈些中国译学研究的现实,在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增强一点自觉性,减少一点盲目性.  相似文献   

14.
李敏 《学术交流》2008,78(3):131-134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在我国出现了"贫困的城市化".与反贫困政策研究相呼应,西方学者先后形成了贫困文化论、冲突学派贫困论、功能学派贫困论等有代表性的社会学理论.虽然每一种理论各有其不足,但为我们理解中国的贫困问题提供了借鉴,尤其是关于制度和文化的讨论.目前,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域市反贫困社会政策的核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一制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借鉴美国和世界各地以资产建设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践经验,设计并实施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反贫困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5.
社会建构论与咨询和临床心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的20年中,社会建构论的崛起对咨询和临床心理学领域的科学主义范式形成了挑战.社会建构论主张实在是社会的建构,这一观点应用到咨询和临床心理学,则被传统的科学主义当做"实在"的"病理心理"丧失了本体论的基础.同时,知识是建构的,那么咨询和治疗理论并不是一种科学发现,而是一种理论建构.这些观点对咨询和临床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蒋童 《唐都学刊》2008,24(4):57-59
类比联想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影响到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思维方式,化成并塑形了中国传统译论将探讨的重心聚焦在四大核心问题之上,即翻译方法、翻译标准、翻译的社会功能以及翻译主体性.文章逐一分析了这一传统思维模式在这四大核心问题中的体现,并得出在中西翻译思维兼备的基础上使中国译论走向现代译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致思理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人学的理论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大理论热点 ,本文着重探讨了人学理论研究对于哲学发展的意义。总结概括目前国内学术研究的基本观点 ,无论是等同论、并列论、兼容论 ,都无法深刻阐释人学研究对于哲学的理论意义 ,同样也不能完全揭示哲学所蕴涵的人学底蕴。为此 ,笔者从哲学致思理路转换的角度切入 ,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之路 ,从中概括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理路  相似文献   

18.
王永平 《探求》2013,(6):16-27
陆学艺的社会建设理论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理论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社会建设理论可概括为“十论”:社会主要矛盾论、社会建设重点论、社会建设目标论、社会建设任务论、社会建设阶段论、社会建设动力论、社会建设推进论、放手发动群众论、历史眼光和放眼世界论、社会学者责任论.  相似文献   

19.
"现代日本经济体制源流论"是近年冈崎哲二、奥野正宽等日本学者提出的一种新理论.该理论阐述了传统的"日本型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对战时和战后经济体制变化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构成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大部分要素,形成于战时,延续于战后.这一理论的提出,给日本经济史研究以很大的刺激,使日本的银行制度、劳资关系、生产技术史、殖民地经济同战时体制的关系等,均得到了研究和探讨,为日本史学各领域的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这种理论也有其缺陷,它过分重视战前和战时的断绝性、战时和战后的连续性,抹杀了战后改革的历史意义,因此遭到了日本学者的批评.  相似文献   

20.
文章"至境"论是姚鼐文论话语中的突出现象.它以"道与艺合,天与人一"为判断标准,以"力学古人"和"涵养胸趣"为实现路径.这一表述是姚鼐文章理论的高度凝练,是桐城派古文理论系统化的结果.借此,姚鼐从审美理想的高度,在理论导引、致思方式、基本立场等方面对桐城派文学活动作出新的要求,桐城派文章的学术个性由此得以逐渐形成.姚鼐的文章"至境"论虽有其先天不足,却对桐城派的确立和发展至关紧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