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德育工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群体组织的一种特定形式,广泛的存在于正式组织之中.大学生的高校生活作为群体组织的一种,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具有必然性.作为相对于正式组织的另一种组织形式,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对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消极双重影响,我们要加强研究,正确管理非正式群体及其成员.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构成及其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客观的,其名称多样,成员复杂;正式群体组织与非正式群体行为相互交叉。这些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具有“二重性”,应科学分析,认真研究,正确引导,采取相应的措施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3.
管理学家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 存在着一种因工作关系而形成的有一定的看法、习惯和准则的非 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在企业中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往往重视 正式组织而忽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非正式组织具有正反两方面 的作用,正面作用主要体现在:非正式组织混合在正式组织中容 易促进工作完成;正式组织的管理者可以利用非正式组织来弥补 成员间能力与成就的差异;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的关系与气氛来 获得组织的稳定;可以运用非正式组织的沟通等。非正式组织的 反面作用主要表现在当正式…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初探黄文秀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梅奥在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后,认为在企业的正式组织群体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提出要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除发挥正式组织群体的作用外,还要重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教师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高度集中之地,教师居主导地位.高校教师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群体.群体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正式群体是指有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义务和责任及分工,如系、室等;非正式群体不是经过官方规定而是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组织.非正式群体在高校教师群体中确实存在,但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高校教师非正式群体,对搞好高校管理工作,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协调人际关系,增进正式群体的凝聚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高校教师非正式群体形成因素1、年龄因素.从年龄阶段上看;高校教师有老…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群体亚文化具有特殊的渗透性、传染性,能以较快的速度在校园内部传递。它所包含的行为准则、价值观等非正式的精神因素可能与高校"三风"建设目标相吻合,可能弥漫于整个学校各个层次的非正式团体,可能渗入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高校教师群体亚文化与高校核价值观切合的程度越大,高校对个体的吸引力、凝聚力、激励力就愈大,教师心理对学校组织的认同程度就越高、心理依赖性就越强,进而在学校组织内部产生的凝聚力量和激励力量就会比较强,非正式群体内部的个体成员就会对高校这个正式组织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依附感。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不危害社会秩序的非正式群体是存在的。它不仅存在于劳动群体或正式群体之中,同时也存在于其它群体之中。它们和正式群体共同构成人际关系的总和,共同影响着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会心理气氛,以及对事业的态度。社会主义社会的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组织),一般是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的。当这些群体和正式组织在奋斗目标价  相似文献   

8.
凡是有正式群体的地方必然同时存在非正式群体。而重视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研究,恰恰是高校班主任和教育管理者进一步强化管理工作,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和奥尔森利益集团理论两种理论下,创建积极的非正式群体,组建相容集团,选择有效的激励方法,组织特色文化活动都是有效管理这一群体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不同于既有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中的宏观制度主义视角,也区别于单一组织微观实践路径的研究取向,文章基于粤南沙镇的实地调研经验,总结提炼出“半正式组织”这一新型实践类型,有助于弥合既有研究中的宏观与微观鸿沟。“半正式组织”是对现代组织“正式与非正式”二元对立框架的尝试性超越,在组织结构、成员关系、资源链接方式等方面均呈现新特征,其形成机制可概括为党建引领、组织挂靠与领袖吸纳。“半正式组织”的实践功效表现为助推农民工在流入地提升经济机会,增强政治参与,链接公共服务,扩展群体社会交往,因而成为现阶段有限制度供给和市民化成本分摊机制不均衡情境下,实现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中,往往只重视发挥正式群体的作用,而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却估计不足,重视不够。其实,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同样是思想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和重要对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之后,对其成员的心理倾向和行为能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有时候其作用和影响甚至会超过正式群体。因此,认真地分析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客观地认识它们的特点和作用,正确对待,并加以合理地教育和管理,这对于深入细致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优化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微观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非正式团体"就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团体;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带有情绪色彩,是以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结合成的群体,也可叫做"小群体"或"小团体"。在教育系统中,对学生非正式团体缺乏辩证唯物的科学认识,容易忽视校园中的学生非正式团体的客观存在和作用,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此,本文着重介绍了学生非正式团体的类型、特点、成因、作用及其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其核心人物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其成员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做好了核心人物的思想工作,就可以利用其影响力带动一批成员转变,使非正式群体走到有利于班级建设的道路上来。因此,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及其教育引导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转化非正式群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E·梅约在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后,提出了在生产组织内除了由正式结构组成的群体之外,还存在一种非正式结构组成的“非正式群体”。自此之后,国际上的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们,对生产部门、  相似文献   

14.
从知识的可呈现度和知识共享的形式两个维度入手,将组织内的知识共享分为4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正式显性知识共享宜采用基于客观绩效测量的物质激励,非正式显性知识共享宜采用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激励,正式隐性知识共享宜采用基于组织愿景的目标激励,非正式隐性知识共享宜采用基于人际信任的情感激励,以期为组织设计高效合理的激励机制,为内部知识共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我国目前现行的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教科书,以及一些有关行为科学的论著中,关于群体的概念,组织与群体、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等概念间的关系尚有不明确之处,本文对此加以进一步探讨.一、关于群体概念的探讨我国现行的大多数管理心理学教科书对群体这一概念只是进行了一般性介绍,而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义,只有在《管理心理学词典》中将群体的概念定义为:“群体是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也就是说,群体是指在组织机构中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为实现组织的奋斗目标而彼此之间熟悉、行为上互有影响和交互作用的人群结合体.例如,机关里的科室、工厂里的车间、班组,部队里的班排等等.群体是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基本构成部分.”①这一定义明确指出,群体是在组织之中,为实现组织的奋斗目标而形成的人群结合体.照此  相似文献   

16.
晚近,随着WTO两次部长会议的失败,其决策程序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与抨击,改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WTO决策程序可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前者包括协商一致与投票表决;后者是指“绿屋会议”模式。WTO决策程序目前存在透明度不足、对发展中成员开放度不够、效率比较低下等弊端,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非正式组织是组织成员以感情为纽带自发形成的群体.针对我国企业员工流动频繁的现状,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对非正式组织对员工流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以帮助企业降低员工流失率.  相似文献   

18.
高校大学生中有两类性质不同的群体:一类是正式群体,即高校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实施教育教学过程而设置的具有明确规定的学生组织结构,如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班集体等等.另一类是非正式群体,即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由于地域、民族、感情、兴趣、爱好、观点和目标等方面的共同性而自愿、自然、自发地形成的群体.本文仅对后者的几个问题作些探讨,意在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调动所属成员的积极性、协调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益提供一点意见.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具有多种存在类型,它们与高校的管理现状及学生本身的来源及素质状…  相似文献   

19.
群体断层与群体组织公民行为是组织行为学领域较新的研究主题,群体断层的"双刃剑"效应以及对群体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仍然有大量值得探索的领域。基于来自42个团队的203份有效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激活的群体断层与群体组织公民行为呈正相关关系,边界跨越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组织中成员对断层的感知会促进其进行非正式的边界跨越行为,边界跨越有效缓和群体之间对立关系,有利于提升群体组织公民行为。  相似文献   

20.
非正式组织是群体行为的一种组织形式。长期以来,在理论上对非正式组织少有研究;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非正式组织经常被人们混同于小集团、小圈子等受批评、否定的对象之中,也一直处于被否定的地位。实际上,非正式组织是普遍存在的,它是人际关系中一种不可避免的形式。在理论上对非正式组织进行考察研究,发挥其有积极作用的一面,是一切正式组织——企事业单位值得重视的问题。现仅就高校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