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礼俗和风俗习惯的文明古国,这在人们的饮食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中国饮食礼俗和习俗已成为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探讨中国古代饮食活动中的礼俗和习俗,对于深刻认识中国饮食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循礼蹈矩的古代饮食礼俗礼是我国数千年历史的核心,具有我国一切文化现象的特征。礼的内容十分广泛,凡是有关国家的典章制度、社会的生活习惯、个人的行为规范等,都包含在内。 1、礼俗产生于饮食礼是以俗为基础的,俗既有礼的成分,则俗就形成的礼俗。最早的礼俗,是从人们的饮食生活中产生的,《礼记·礼运篇》  相似文献   

2.
我校历史系讲师王炜民同志撰写的《中国古代礼俗》一书,已于1991年11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任继愈先生主编的,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中的一种。这套丛书从历史、地理、思想、文化、教育、科技、政治、经济、军事、文艺、体育与生活习俗等12个方面,分110个专题,多角度、多层次、系统地描述了上起远古、下迄新中国成立,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各个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针对盗墓现象,社会舆论一贯予以谴责,民间礼俗和国家法律也都呈示出严厉惩治的倾向。这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雏系亲族感情、保障死者尊严、端正经济导向的特点。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尽管其文化背景有陈旧、落后的一面,盗墓恶报传说的形式和内容都可以说是反科学的,然而反盗墓的社会意识中合理的成分,在今天也许依然有值得肯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历史的规律性表现在不同民族在不同的时间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时,它们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及礼俗等方面,往往出现重复性和常规性。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就发现了这个道理。当孔子听到郯子论少皞氏以鸟名官时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所谓“礼失而求诸野”(《汉书·艺文志》),在后进民族的社会现实中,往往可以找到在先进民族中已经丧失了的礼俗制度。这是中国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古代中国对民族学和比较民俗学理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宋开玉 《北方论丛》2022,(1):142-152
婚嫁礼俗是中国古代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统治思想的中国社会的婚姻礼俗遵从《礼记》婚姻"六礼"之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层或有变异。旧传为清代蒲松龄所作的《琴瑟乐》是一篇描写女子婚姻的俚曲作品,叙述了从少女思嫁到夫妻美满的整个民间婚姻过程。它所反映的清初山东民间婚俗,仍以《礼记》"六礼"为基本框架,一方面传承着"六礼"传统,同时,受民间经济和世俗社会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民间婚俗向着更务实、更世俗、更喜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礼俗批判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文学现象。在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潮影响下,启蒙精英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以及诸多生活习俗,积极进行价值重估,力图破旧立新推进现代文明进程。为此新文学作家描写大量受礼俗禁锢的庸众,以及大胆冲破藩篱的新青年形象,把批判礼俗当成"个性解放"的必经之途与接受"现代意识"的重要标志。但事实证明:用恶俗做论据去批判礼俗,这是启蒙精英误读礼俗的生动表现,也使大量新文学作品呈现出深刻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7.
兵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汉书·艺文志》里,兵学占据了显著地位;《四库全书总目》中,兵学位于子部之前列。历朝各代饱经战乱纷争,也因此存留下许多兵学精品。由于兵学门派众多,观点各异,著作言论浩如烟海,纷繁驳杂。从中国古代兵学的茫茫书海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对于弘扬中国传统军事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史美珩先生所著的《古典兵略》一书(以下简称史著),从哲学的高度对中国古代兵学思想作了概括和总结,建构了中国古代兵学研究的新框架,把兵学研究提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正>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蔚华、赵宗正主编的约四十万字的《山东古代思想家》,以它浓厚的地方特点于1985年进入了中国香港书展的市场,受到了欢迎和重视。1986年获得山东优秀书刊二等奖。山东古代思想家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极为重要,影响源远流长。要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就必须研究山东古代思想家。咽此,历代研究者众多,著述法若烟海。但把山东古代思想家系统地集中于一书之中的还没有。《山东古代思想家》填补  相似文献   

9.
<正> 周代是我国礼俗的大成时期。在周代的诸多礼浴中,尤以婚姻礼俗最为引人注目,有礼“本于昏”(《礼记·昏义》)之说。而其中“同姓不婚”又为最大戒律,向为研究者所重视。然自汉唐的博士硕儒乃至今天的专家学者在对“同姓不婚”的理解上仍存在着原则分歧。本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谈点个人看法,以期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关于“同姓不婚”的记述以《左传》与礼书为最集中。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说:“男女辨姓”。昭公元年说:“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等等。又如《礼记·坊记》说:“取妻不取同姓。”《曲礼》说:“取妻不取同姓,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大传》说:“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等等。汉人许慎说:“诸侯娶同姓”(《五经异义》)。意在否定周代有“同姓不婚”的规定。古籍中确有“诸侯娶同姓”的记载,如晋献公娶狐姬、骊姬(《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平公内“有四姬焉”(昭公元年),鲁昭公娶吴孟姬(哀公十二年)等。但这些都是个别事  相似文献   

10.
常新 《殷都学刊》2008,29(1):39-44
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引入中国以来,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方面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其间有些东西虽有生吞活剥之嫌,但也不乏真知灼见之作,尤其有些成果在理解和解释中国史前文化现象至少在方法上开辟了新的视野,使中国原始文化在向礼乐文化变迁的那些不为人所易察觉的轨迹能有所呈现,对此,我们有必要把中国重视文献和西方注重逻辑推理的历史研究方法理性、合理地结合起来用以研究中国的礼俗文化。  相似文献   

11.
徐燕斌 《北方论丛》2009,(4):149-153
中国传统法是一种礼治模式,礼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法律的精神特质,也形成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独特的秩序观.在古人观念中,礼被认为是对天的一种拟制,体现着天道的和谐精神,因而礼制秩序被视为宇宙自然秩序在人间的自然推演.在礼制秩序的安排中,天子被视为交通天人的媒介,他通过祭祀天地来保障宇宙全体秩序的安定,实现人与神圣的神灵世界之间的和谐.正是基于这种特有的秩序观,唐律对侵害皇权的犯罪中处以重刑,不仅仅在于这些行为侵害了君主专制制度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破坏了以君主为中心的天人秩序,体现了中国传统法律对和谐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何立波 《河北学刊》2004,24(6):89-94
中国永昌(西汉骊靬县旧址)发现"罗马城",且为古罗马克拉苏远征军后裔的居住地,是近年来媒体不断报道的一个热点.从严谨的历史研究角度看,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无论是西方古典文献还是中国古代史书,都彻底否定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 ,一些专业的辞书、论著 ,一致认定公案小说是在宋人的勾栏瓦舍中“说”出来的。其实不然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始终伴随着中国古代小说走完了产生、发展、衰微的全过程。作为一种文体概念 ,公案小说是在大量的作品产生之后 ,经宋人的“说话”而定名的  相似文献   

14.
自然生态与中国古代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场所,同时也为古代诗人提供了文学创作的最佳契机和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大量千姿百态的自然风物、动植物意象入诗使古代诗歌呈现出"绿化"、生机化的特色,为读者展示出一幅幅五光十色的生态画卷。同时,古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使原本属于自然界的生态事物进入人们的审美文化视野,从而附着上了浓厚的人文化、诗意化色彩。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民俗文化有密切的联系。透过《说文解字》的字义体系,可以探究中国古 代先民具有文身、蓄发、祈育、试子、加冠、弃尸等风俗礼仪。  相似文献   

16.
反思古汉语词汇研究现状,其研究内容比较狭隘,研究方法日趋定型僵化,面临深刻危机。古代文学审美语素"气"属于书面常用雅语,既抽象又模糊,具有独特性与共通性相融合的特点,对古汉语词汇研究而言,它具有如下特殊的研究价值:探索审美语词的特点及演变规律,丰富并深化古汉语词汇语义理论;从三个平面展开语义描写,考察审美认知特点,开拓词汇语义研究模式;扩展古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应用领域,为文学范畴史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成熟戏剧形式的主要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晟 《齐鲁学刊》2002,(1):108-114
自 2 0世纪初王国维确立我国古代“真戏剧”即成熟的戏剧形式的定义和时间以来 ,学界理解不一。本论提出 ,我国古代成熟戏剧形式的主要标志有四 :曲本位的确立 ;脚色行当体制的形成 ;唱念做打四功的融合 ;有一定长度的剧情结构。四者必须同时具备 ,才能称得上“真戏剧”。  相似文献   

18.
美术题材是美术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由于创作主体在文化传统、艺术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艺术作品的接受者也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审美需要,因此,中西古代美术发展的轨迹不尽一致,特别是在题材的选择、作品的意蕴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中国古代艺术家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注重自然寻求超越的审美追求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特别发达的根本原因。而在西方,由于古希腊美术传统的影响和文艺复兴思潮的推动,以人物(包括人体)、社会生活为题材的美术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当代的艺术家应从古代艺术的宝库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不仅注重题材选择,更注重作品意蕴的开掘,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和高贵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明及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与融会是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这一趋势下产生的一个项目 ,旨在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 ,来研究夏、商、西周的年代学问题。其目的有二 :一是做一个有现代科学根据的三代年表 ;二是为进一步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打下一个基础。现在 ,“夏商周断代工程”已经告一段落 ,下一步就要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这个研究对整个人类文明起源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