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 三十年代中期,我国文艺界升起了一颗散文新星——李广田。李广田具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和艺术功力,作品朴素、真诚、沉郁,而又清新、隽美,谱写了劳动群众的系列悲歌,那真实生动的现实画面,那洋溢着泥土气息的娓娓篇章,无不表现着作者的抗争感情与希望。然而,在李广田散文研究的领域,却存在着一种无视作家所处的具体历史环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年,美学论文的大量涌现,使美学界呈现一派可喜的景象.分析这些美学论文,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明显的趋势:美学研究的主题由收敛性转向发散性,即,起初主要是把研究的问题向心地投向美的本质,各派围绕着美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西方思想界强大的反主体性潮流的背后,后现代主义者内部也出现了主体性的重建倾向.其中,怀疑论者主张以后现代个体取代现代主体,肯定论者则要求主体以某种被革新的形式回归.这种理论努力,固然存在其局限,但因其讨论问题的现实针对性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开拓性而无可置疑地具有突出的思想意义.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不可消解.在当前的中国语境下,学界应致力于对主体的新质形态和主体性的新形式作出探索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发展县域经济中的几种倾向韩同飞1.不分轻重地“全面撒网”。贫困落后地区的县域经济使县领导者们心急如焚,总想在短期内“各业并举、全面起飞”,于是这也想抓,那也想上。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做法并非明智之举。由于历史的原因,贫困县级财政历来十分困顿,甚至...  相似文献   

5.
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三种倾向张国珍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4期发表文章指出,近年来我国哲学界掀起了一股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热潮,出现了三种错误倾向。第一,否认历史观基本问题,不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  相似文献   

6.
随着认识主体性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传统的机械反映论不断作出反省与批评。毋容置疑,这些反省与批评对于认识理论研究的深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且,就认识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认识主体性的增强,认识的客观性是提高还是降低了? 有些论者在分析了主体因素对认识结果的干扰和影响之后,得出结论说:随着主体因素的增强,认识发展的方向偏离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客观真理愈来愈远,而在与客体自在状态相符合意义上所理解的客观知识,也是不存在的”,“追求知识纯粹客观性的理想是破灭了”。这是在认识主体性讨论中相当普遍的一种意见。这种意见是片面的,和当前人类科学  相似文献   

8.
学术研探中的“求新”精神,倘若不与艰苦扎实的科学探索精神相结合,便很容易失去其严谨和科学的品格,而趋向怪诞荒唐。近些年来的屈原研究,视野拓展、新说丛出,成果无疑是喜人的。许多论药凭借研究者数十年的学门积储.突破传统眼光,在广阔的文化背景和多学科的综合考察中,提出了一些富于启迪的真知灼见.这样的论著,尽管未能造成多大的”社会轰动效应”,但在国内外同行中获得的有分寸的赞扬.也许更能证明它们的价值。但也有一些“新”说,尽管产生了一些轰动效应,却经不起屈学界稍为严格的审核.而受到大多学者的怀疑.据说提出…  相似文献   

9.
如果不抱偏见,任何人都不能否认,我国近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量有见地、高水平的论著相继问世,许多反映时代水平、有说服力的新思想、新观点不断涌现,但是,毋庸讳言,在哲学日趋繁荣的背后,也出现了另一种倾向:有人在强调人、强调主体、强调实践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忘记或忽略了它们的制约因素,以致于把人看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把主体看成了凌驾于客体之上的主宰,把实践看成了与物质相对立的本体。可以说,近年来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就是围绕着这个“三位一体”的线索展开的,人、主体、实践成了哲学研究的主旋律。笔者认为,在这些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产生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使哲学陷入了迷惘。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当前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倾向,分析了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认为其中有些正是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存在并困扰至今的问题,指出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充分注意这些倾向性问题,避免重蹈西方现代化的覆辙。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瑞士学者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虽然是关于儿童智慧发展的学说,但他关于自我中心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主体性的内涵。了解自我中心的含义、分析其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把关于主体性研究的成果巩固下来,更清晰地把握主体性的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12.
评当前中国文学创作中的媚俗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末的政治风波以及随之而来的商品大潮冲击加上渗透,促成了中国社会全面、深刻的转型,文化风范和文学面貌也大为改观。一始独尊、二元对抗早成昨日黄花,众声喧哗取代了孤音独啸,在这多少有点令人眼花镜乱的文学现象中,媚俗倾向悄然现身。它萌生于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渐成气候,业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众说纷给,歧见多出:有的主张繁许它的存在,任其自生自灭;有的忧心忡仲,担心文学将路走何方;有的欣喜庆贺,把这说成是中国文学的新变化和新气象;有的斥责抨击,认为它违背了文学的严肃传统,败坏了文学的高雅…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新疆和全国各地一样,积极开展了以股份制改造为突破口的企业改革。截止1994年底,全区共批准设立股份制企业435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27家,有限责任公司408家,股本总额23.68亿元。由于企业股份制改造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企业改革尝试。因此有些人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解,这些误解主要表现在: 一、把企业股份制改造简单地等同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党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今后企业改革的明确方向。这种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为保证,以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机制灵活、管理科学为条件的,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新型企业制度。这是对我国传统企业制度的创新与革命。人们通常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简称为建制。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多种多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问题被称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热点中的热点”,其中认识的主体性问题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就这一方面谈些粗浅看法,就教于专家学者.一、主体、主体性与认识的主体性主体、主体性、认识的主体性是三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弄清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对于澄清某些思想混乱、深入研究问题本身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什么是主体?从哲学史上来看,不外有以下几种解释:(1)认为主体就是实体.比如说,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就是在实体的意义上使用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道德教育也受到不断的碰撞与冲击,对德育不断地提出新要求,在越来越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的当今社会,传统德育无法适应当前以人自身发展为中心的社会现实。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对德育的主体性地位及其特征进行了一些探讨。一、社会发展的特点强化了德育主体性地位社会发展是一种积极进步社会变迁,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必须解决的永恒主题。自二十世纪初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客观原因,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发展浪潮,与这种发展相伴随的是社会弊病如环境污染等不断出现,损害着人类利益…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的重要讲话精神,使一度淡化的政治又重新让人们所重视,紧紧抓住政治这根弦,指导各项工作,收到了很好效果。但我们在强调领导干部讲政治的同时,一定要树立科学的态度,注意防止一些不良倾向。一、克服淡化倾向,主动关心政治现实中,有些同志把经济建设为中心同讲政治对立起来,以为要突出抓经济工作,就不要讲政治了,在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表现出某些淡化政治的倾向。具体体现在思想认识上重经济轻政治,简单地理解“经济是最大的政治…  相似文献   

17.
评“文化热”研究中的非理性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静地反思一下这几年的文化研究,其中虽然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不少只是昙花一现。究其原因,政治上的、学术上的功利主义使得一些人忽略了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态度,冲动地而不是冷静地、主观地而不是客观地、情绪化地而不是理智性地对传统文化任意褒贬。因此,从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态度出发,对前一时期文化热研究中出现的这种非理性化倾向进行分析,将有助于使文化研究回归到科学的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18.
在目前的分配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中,我认为有两种倾向值得重视,提出来供大家思考、讨论。 一、研究范围上的即宽又窄 在经济活动中,究竟哪些活动属于分配问题?迄今为止,经济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或许正因为如此,学者们在研究分配问题时,对分配范围的理解常常不一致,表现为既“宽”又“窄”。所谓宽,就是把分配的外界环境问题也当作分配本身的问题加以研究,最典型的就是目前颇流行的“收入分配市场化”观点;所谓窄,就是把分配局限于个人收入分配范围内。如一些学者的文章标题为“市场经济的分配观”,但内容只涉及个人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来,整理、研究我国古代文艺理論遺产的工作,出現了一个繁荣景象,有許多人正致力于多方面的研究,报刊杂志上陆續发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研究論文。这无疑是非常可喜的事情。但是,从已經发表出来的某些研究文章看,我們对古代文艺理論批評著作的研究,也显然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乃至表現着有害的傾向。我觉得,有一点值得首先提出的是,有的文章在銓释古代文艺理論著作中的一些术語的时候,往往簡单化地譯成或解释为現代文艺理論批評中常用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