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子书节要》(以下简称《节要》)是朝鲜李朝朱子学大师李退溪(公元1501—1570年)倾注半生精力编纂而成的一部朱熹理学选集。该书刚一问世,朝鲜学者就把它与朱熹选编的《近思录》等量齐观,同视为“四书之阶梯”。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看法,表明了《节要》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在朝鲜理学史上的地位。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对李退溪编纂《节要》的宗旨、原则及其所反映的朱子学内容的探讨,阐述李退溪对朱子学的理解以及在朝鲜  相似文献   

2.
去年,在汉城举办的第十届退溪学国际学术会议上,我曾写过一篇题为《李退溪的太极说》的文章。太极说只是李退溪的天道观的一个侧面。我认为,有必要对他的天道观作全面的考察。于是,我又在反复阅读李退溪的著作的基础上,写出了这篇文章。不妥之处,请方家不吝赐教。“理”这一范畴是李退溪用以建构自已哲学体系的基石和出发点。无论是他的天遭观还是人道观,都是由“理”推衍出来的。所以全面地剖析“理”的性质和特征,对于把握李退溪的哲学思想的实质,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李退溪毕生殚精竭虑,探求天道、人事规律。举凡天地构成、人物化生、政治治乱、吉凶祸福等等,都是他关注的问题。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如何认识和对待天灾人祸、内忧外患,预防突发事变,在退溪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体现出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思想家的辩证精慎,不少见解值得借鉴。本文拟就其应变之道的理论和方策,引其要者,约略探讨。一、灾异谴告恐惧修省李退溪在《戊辰六条疏》这篇著名的施政纲领中,对宣祖大王启奏说:“臣闻董仲舒告武帝之言曰:‘国家将有失道之败,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退溪全书》第一册,第190页)上引董子之言,是汉儒董仲舒在汉武帝诏举贤良对策时,回答武帝关于“灾异之变,何缘而起”的问题而发的。汉武帝为求“百姓和乐,政  相似文献   

4.
李退溪奉行“明哲保身,以退为义”的处世哲学,实际从政时间很少,且系统论及治世的专门著述不多,正如星湖学派的安鼎福所言:“李子平日论治文字绝少”(《李子粹语·凡例》)。尽管其一生的注意力和侧重点在“修身”,而不在“治国”,但从退溪的著述及言行中,仍可窥见其政治倾向和治世主张。退溪门人金诚一(鹤峰)说:退溪“一以明圣学行王道为本”(《实记》)。阐扬光大朱子学,推行王道政治,倡导“内圣外王”之道,这是退溪治世主张的根本所在。本文拟以此为中心,仅就退溪社会政治学说中的明道论、中道论及民本论三方面,试作论列探讨。  相似文献   

5.
一五七○年,被誉为“朝鲜之朱子”、“东方百世之师”的理学大师退溪李混走完了他七十年的人生旅程。李混既是位政治家,又是学问家。但他真正参政很少,且政绩寥寥。故终其一生,与其说李滉是治世有方的高官,不如说他是造诣精深的大儒。李滉一生中,在“从仕”与“治学”之间,一直多有矛盾。他不乐仕宦,却不得不多年任职为官;既同朝政有割不断的联系,又  相似文献   

6.
林孝宣 《求是学刊》2003,30(6):12-16
从主流看,李退溪继承了朱熹的人性由"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构成说,也继承了朱熹的性是"未发"、情是"已发"的性情体用说,以及心统性情说;与此同时,他又把朱熹的理气"不即不离"发挥为"互为发用",把朱熹的性情"未发已发"说发挥为"互发"。从而使退溪之学带有了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李退溪是理学即新儒学在朝鲜时期的主要传播者和代表人物,他对朱熹的性情学说有详细阐发,其中最重要的是情感问题,特别是道德情感及其直觉体验问题。儒家创始人孔子首先注意到人的情感的重要性,他从人的情感经验出发,建立了古代人本主义的仁学。这种学说尽管受到家族伦理的历史限制,但它强调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以及人格的自我完善,其中包含着对人的真情实感的承认。只要人的情感是真实的,他的心灵就是“真”的、“善”的和“美”的。孟子进一步发展出心、性、情合一的心性学说,把人的心理情感,特别是“四端”(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说成是人性的心理基础,从而赋于情感以更大的意义。人人皆有“四端”之情,扩而充之则能发展出四种最基本的道德理性,即所谓善。因此,“四端”之情便是人的价值所在。他从“孩提之童”具有爱亲的自然情  相似文献   

8.
李退溪是十六世纪朝鲜理学大师,一生以弘扬朱熹学说为已任,对中国的儒学有很深刻的理解和体验。本文深入探讨了李退溪的人生哲学及其道德伦理观念,指出他的人生哲学主要以推行儒家道德为内容,并能够付诸躬行,其思想带有很多民主性的精华,是我们今天应该批判继承的宝贵历史遗产,对于建设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翱交游考     
李翱交游考郝润华李翱(772—838),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李翱一生交游颇广,他在《故处士候君墓志》中写道:“候高字玄览,上谷人,……与平昌孟郊东野、昌黎韩愈退之、陇西李渤浚之、河南独孤朗用晦、陇西李翱习之相...  相似文献   

10.
李滉(1501—1570),号退溪,是十六世纪朝鲜理学大师,毕生穷研性理,集朱子学之大成,将朝鲜理学推向了发展的高峰。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在东方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东、西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界对退溪学的研究有长足进展。1985年8月27日至29日,在日本筑波大学召开了第八届退溪学国际学术会议,到会的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二百多位学者。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三十多位学者应邀出席,并分别向会议提出了论文,反映出海峡两岸中国学者近年来对宋明理学和退溪学研究的新成果,受到与会各国学者的重视和好评。本刊这期特辟“退溪学研究”专栏,选登六篇中国学者的论文和演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黄宗羲与甬上证人书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宗羲自康熙元年南明监国鲁王卒于金门,郑成功病逝台湾后,感到抗清一时无望,于是始放弃抗清武装斗争,从事著作和讲学,按他自己说法,则是从“游侠”而厕身于“儒林”(黄炳垕:《黄梨洲先生年谱》)。他讲学所建立的甬上证人书院,是清初著名书院之一,开创了康、雍、乾三代屹立于东南而其精神影响到清末的浙东学派。一黄宗羲讲学,康熙三年始于语溪,六年次于会稽,七年继于宁波,十五年终于海昌。甬上证人书院建立较迟而影响最大,他自己也说,甬上“一时多英伟高明之士”(《董吴仲墓志铭》),这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儒家重人治。寄托于圣君贤相,推行王道政治,是其理想的政治模式。内圣外王,求贤图治,也是十六世纪朝鲜朱子学大家李退溪的经邦治国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环节。他说:“国之所患,莫大于眩虚誉而误用人。”他在用人方面阐发的思想,有不少精辟之见,至今仍不失其价值。(一) 一、君臣一体相辅相成在君主专制体制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国之内,国王君临天下,万民臣服。王权的神圣不可侵犯,臣子对君主的绝对服从,这种伦理纲常的规范和政治制度的确定,使君主的独断专行,成为天经地义而合理合法化。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君主妥善调整好同臣民的关系,首先是君臣关系,便成为至关紧要的问题而为历代思想家所关注。  相似文献   

13.
对于清初进步思想家颜元,当时和后代人都曾有过很高的评价。比如,他的大弟子 李  曾说:“先生(颜元)之力行。为今世第一人;倡而明圣学,则秦后第一人。”(《习斋年谱》)他的另一个弟子王源曾称赞他“说尽后儒之弊”,“开二千年不能开之口,下二千年不能下之笔。”(《颜氏学记。卷八)近代的梁启超更称赞他对旧的学术派别“一切摧陷廓清之”,“其见识之高,胆量之大,从古及今未有其比。”(《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些评语有的虽不免稍有夸张,但却反映了颜元在当时中国思想界独树一帜的特点和那种勇于批判的精神。颜元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很…  相似文献   

14.
孟悦朴 《唐都学刊》2003,19(3):33-35
新时期文坛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创作中 ,以书写自己的母族而辉煌的作品屈指可数。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张承志的《心灵史》、阿来的《尘埃落定》正是这样的佼佼者。无论是作家的知名度还是作品的影响力 ,马知遥的《亚瑟爷和他的家族》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但是 ,这位宁夏本土回族作家的心血之作却也非同凡响。小说 2 0 0 0年出版 ,2 0 0 2年荣获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长篇小说“骏马奖”。马知遥说 :“我一辈子从来没有自我感觉良好过 ,唯独我的长篇小说《亚瑟爷和他的家族》是个例外 ,自信它非平庸之作。”它的获奖“使我有生之年如晚…  相似文献   

15.
俞樾是清末著名学者,他未曾东渡日本,但著述和墨迹在日本国广泛流传,对近代日本的经学、诗歌,书法艺术等方面曾产生过重要影响。一、俞樾著作流传日本及其在学术界的影响俞樾在学术上被士林推为“一代经师”,文坛“岱斗”。著述宏富,仅收在《春在堂全书》中的著作就有一百七八十种,达五百卷之多。对于俞樾的成就,时人及后人曾给以高度评价,谓其“上窥许、郑之室,下摩顾、阎之垒”①;赞他“戴、段、二王后,惟公学最纯;毛、朱、王、钱辈,惟  相似文献   

16.
《书法》杂志八二年第五期载胡济沧先生《李白<草书歌行>辨伪》一文,提出了五条理由,最后断定《草书歌行》决非李白所作。我以为他的论据是欠妥的。 该文说:“今按李白集子里确有贾至《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一诗,但事买上李白未果此行。”因为他们又恰遇李晔,三人有同游洞庭湖数篇之作;又碰到杨召卿、陈太守“话旧迎送,到岁暮还留在岳阳”。“我在集子里遍找李白的行踪,除了这首有争议的诗以外,看不出他和怀素  相似文献   

17.
儒家产生时并没有一种传统,儒家的传统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孔子曾认为他的思想是“以一道以贯之”的,他并没有说明“一道”是什么,而他的学生则把它理解为“忠”和“恕”。《中庸》自称是“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但是从未有人描写过尧舜的传统制度如何。中庸之所以能成为儒家传统的中心概念,是因为中庸是儒家传统的开始。“中”有两层含义,一个是适度的、恰当的,《中庸》:“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论语》:“过狁不及”等等都是此意。另一个含义就是程颐提出的不偏执一端的说法。“中”的思想在儒家的第二代《大学》、  相似文献   

18.
一 法的意义和作用 何谓法?先秦早期法家曾有种种说法。《管子》说:“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悬命也。”(《禁藏》)“夫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任法》)“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七臣七主》)就是说,法是君主为兴功惧暴、统治人民而给人们制定  相似文献   

19.
说起苏东坡,人们都称道他是文学艺术上的全才,其实他还精通医药,这从他的文章、信札和别人的笔记以及《苏沈良方》一书中,可以找到不少材料。《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子部五·医学类》:“二人(苏轼、沈括)皆不医名,而皆能通医理。”但在“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的封建社会里,士大夫辈对医药一行是不屑为之的。苏轼精医术除个人爱好外,主要原因是他在仕途上一再受贬谪,接近下层人士,同情人民疾苦,因而留意于“卧者使之起”、“鬼门转其足”的“歧黄”之术,诚如明刻本《苏沈内翰良方》序所称,这是“坡老之隐抱”。据记载,苏轼于宋哲宗元祐五年来杭州任知州,是年杭州瘟疫流传,他献出早年得之于四川隐  相似文献   

20.
“刘郎”辨     
唐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首句云:“茂陵刘郎秋风客”,诗中“刘郎”,指汉武帝刘彻。对此,清人王琦在为《李长吉歌诗》作注时指责李贺说;“以古之帝王而渺称之曰刘郎,又日秋风客,亦是长吉欠理处。”现在有些同志对此则加以赞誉,如藏克家同志在谈到李贺为人富有正义感时举例说:“对于汉武帝这样一个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他竟直呼‘刘郎’加以叽嘲。”(《韩愈登门访李贺》,《中国青年报》1980年7月5日)还有的同志说:“李贺对这个历史上曾叱咤一世的汉武帝直呼‘刘郎’,又称他为‘秋风客’,这种大胆的反传统精神,在封建文人中是罕见的。”(《李贺诗五首浅释》,见上海师大编《语文学习》1978年第4期)同是一个“刘郎”,古今论者对李贺的褒贬迥然不同,这里牵涉到对“郎”字的理解问题。据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