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对荒漠化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荒漠化形成过程分析,提出了“人地关系反馈”的荒漠化形成机理学说,并以我国北方荒漠化形成为例,运用生态经济承载力方法就人类经济活动对荒漠化影响进行定量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原因及危害。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两个基本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现代系统论的角度看,发展问题既是一个科学的理论系统,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系统。人类对“发展”的认识,走过了从经济视角到社会视角,再到人的视角以及人类与自然相统一视角的转换过程。经济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GNP) ,以谋求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的话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人类对以往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进行长期探索和反思的结果。所谓可持续发展,不是片面地、单纯地经济增长,不是只顾眼前利益、不管子孙后代的盲目发展,更不是只能维持一时的虚假繁荣和“泡沫经济”,它是在人口、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和资源互相协调基础上的长期稳定发展,是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既符合局部人们的利益又符合全体人类利益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发展道路唯一正确的选择。为了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在经济领域,其最初的着眼却在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最终的关怀是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对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和批判,使人们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就是发展.“发展”的涵义要丰富得多,它意指人及社会的全面的质的进步和提高,更为根本的,发展直接取决于人与其生存发展的基础、前提即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人类无限进步的信仰和热情并不能改变自然资源有限性这一事实.对有限资源的无限掠夺、利用及由此造成的自然破坏和生态危机,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无限性这样一种自信构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于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就此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的发展”。该概念引起人类对自然.特别是对生态、资源的关注,从而引发人类对其经济活动引起的 生态、资源环境成本的考察。为此,我们就有必要在生产成本中加入环境成本,而成本的变化必将 对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产生影响。另外,在利用外资方面,由于国际直接投资带来环境的“污染转 移”和产业的“成长压制”效应等负面影响、国际游资对一国金融体系冲击引起社会福利水平严重 下降的事实,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如何有效利用外资问题。因此构建区域开放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 略,还应当考察利用外资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成本。  相似文献   

6.
谁答钟弱翁     
南宋诗人刘克庄编的《千家诗》中有一首《答钟弱翁》的七言绝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署名“牧童”。诗后注释对作者略而未谈。作者到底是何许人?是姓牧名童者,还是一位放牧童子?如果是个牧童儿倒是合于诗意的。你看,绿草  相似文献   

7.
论家庭功能及其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庭是人类社会延续至今的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具有本原功能、经济功能、衍生功能,这些功能随人类生活方式的演进而发展变化,家庭功能的变迁表现为“外化”、“回归”、“提升”、“调整”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基于人们对人类的发展前途、人与资源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阐述了人类社会的“适度人口”思潮及其发展,指出人类经济活动对自身生存环境不自觉与自觉的破坏,如追求用居住舒适造成的“水泥丛林”和最多的“火炉”城市。就此,作者提出这种生产与生活对环境与生态的破坏是一种“外部效应”,其导致的“外部不经济”损失巨大,应当关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生态保护,以建设生态社会。进而,作者还对具有社会生态意义的绿色劳动、国际组织倡导的“体面劳动”和具有绿色劳动特征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人力资源管理”范畴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社会经济形态”是阶级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是一个经济力量作为一种盲目的社会力量支配社会生活的“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意在揭示这一过程还属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前史”。“消灭分工”是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不可或缺的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论述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系统时代”,这自然要求经济活动从“规模经济”走向“系统经济”,进而详细论述系统经济的内容与特点,以及发展系统经济的基本步骤。作为案例分析,本文最后论述了深港经济衔接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礼运大同"是中华文化原创期集先秦各学派理想主义的最早系统表达,并在以后的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中形成了持久生命力。近代以来,它吸收人类文明成果,顺应人类发展趋势,批判传统、判断西方、展望未来,并成功实现了与社会主义的对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资源。"中国梦"既坚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和民族特色,又为它的实践确立了宏伟目标和路径选择。中国传统理想主义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追求,更是一种对现实的超越性批判精神。"中国梦"是一种思维范式、价值取向和求索精神,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健康发展树立了一个理想主义维度。  相似文献   

12.
许惠芬 《浙江社会科学》2012,(8):105-110,158,159
依据马克思人类历史发展三个阶段的论述,人的伦理主体的历史发展相应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作为群体的伦理主体、作为个体的伦理主体和作为"类"的伦理主体。"类伦理"概念的提出,是从唯物史观的伦理学视野出发,对人类道德发展规律进行探索的一种尝试。从这一意义上,类伦理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作为一种理想模型构成了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逻辑之始点。当今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全球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诸多困境,需要类伦理作为一种普遍伦理所展现的实践智慧来应对重重危机。  相似文献   

13.
尚烨 《阴山学刊》2005,18(5):73-77
《圣经》中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有关“罪”与“爱”的阐述既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对现实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人性本恶出发,基督教认为人具有有限性,故需时时反省、忏悔。而耶稣被钉十字架,则表达了上帝时人的无尽之爱,俗人需以上帝为榜样,以博爱之心宽恕他人之过。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错位”现象。从表面上看,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深层次依然保持着古老而沉重的传统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传统生活的经验主义和人情化的文化模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是一种强大的文化障碍,影响着真正的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生成。从根本上修正这种“文化错位”,才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承接。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思想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从整体把握宇宙万物,实现人与自然相通相和的精神境界,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成熟的宇宙意识和诗意的人生理想。顾恺之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的“以形写神”说是从“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出发,将“形”与“神”的范畴加以综合,以人、自然、神灵三者的融合为表征,体合宇宙精神,达到“通天人之际”神人以合的精神境界,从而实现画家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6.
李晔  苗青 《晋阳学刊》2007,(4):75-78
从"亲情伦理"、"普世(普遍)伦理"到"环境(生态)伦理",看起来似乎是三种完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伦理学思想和理论形态,甚至可以概括为伦理思想演化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阶段。实际上三者之间一方面表现出道德共同体和伦理主体"类"的范围的扩展、权利主体的延伸,以及理论原则的一致性和普遍化的逐步彻底化趋势和关联性,另一方面三者背后的概念模式和理论思维方式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出"类"与"共同体"范畴在伦理思想理论中的方法论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17.
《老子》“无”之思想是中国神秘主义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人类语言所不能讨论的具有终极意义的存在。宇宙太始,就是从混沌之“无”到有形万物,它是超验的,本根性的,是一切由之生成的最终根源和始源。“无”本质上是时间性的,“无”是一种过程,一种流变。宇宙在无声无闻中运行,充溢着神秘主义的造化,但它如期本然构成了一个世界生成演化的空间。人类在这个空间上,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过着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然神秘生活。  相似文献   

18.
浅析"高校游"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产品.近年来暑假期间"高校游"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高校游"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好的势头,但"高校游"毕竟发展时间还不长,各方面尚需协调和完善.文章在分析"高校游"的成因、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解决"高校游"发展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对“以人为本”存在着不同的阐释,其分歧归根结底在于对“人”的不同解释上。把“以人为本”解释为坚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政治话语上必须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区别开来。而相对于以权为本、以物为本的“以人为本”,又可能退回到抽象的人,甚至把“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混淆起来。其实,从“现实的个人”的人本维度出发可以发现,“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以个人现实需要的满足和对人的个性和价值尊严的尊重为最高理念。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价值导向.认真领会两种思想的内涵和意义,对正确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