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内资源获得有效配置,经济发展实现局部最优的必然结果,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关天区域内行政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竞争与合作并存,利益和矛盾并存,经济一体化面临着众多现实困境。因此,应借鉴国际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功经验,建立区域协作组织机构,搭建市场一体化平台,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城镇并举的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建立特色鲜明的专业化产业格局,促进地域文化融合,提升区域的整体认知度,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关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虽然欧盟各国极力维护主权独立,但为了实现社会一体化,欧洲国家努力从一体化的组织机构、一体化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权限,以及它们与各主权国家间的关系等方面加强法制建设。在我国国内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主权国家之内的法制统一的要求和地方政府具有合宪性的自主权之间的矛盾。因此,欧盟的社会一体化机制对我国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广西"双核"区域物流一体化是推进广西"双核"区域协调发展、整合广西"双核"区域产业和提升广西"双核"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广西"双核"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具有沿海港口建设快速推进、沿江航运条件逐步优化和"双核"区域交通网络初步建成等良好条件。推进广西"双核"区域物流一体化要坚持统一规划,特色发展、统筹协调,互动发展和政府主导,市场化发展原则,重点推进区域性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发展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等物流产业,构建六大物流通道,打造十大物流园区,组建一批现代化大型物流企业,建立一个区域物流协调机制,拓展多式联运业务,提供物流政策、融资渠道、技术创新支撑和专业人才培育等保障。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图们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合作离不开法治保障.区域法治一体化是当前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和现象.当前图们江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和法治建设中面临着各种法治冲突,通过区域内各国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设立区域法治协调与管理委员会、整合修订区域内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可以协调该法治冲突并实现区域法治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在亚洲区域一体化中,东盟最早启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从特惠贸易安排到自由贸易区,再向经济共同体迈进,东盟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已逐步显现。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对区域内其他的一体化形式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安徽参与共建“泛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的路迳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长三角"概念的提出和"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问题,是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过程,本课题研究从"泛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建设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分析中得出:安徽参与共建"泛长三角"一体化区域,自身发展道路的选择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无疑是实现"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的前提条件,安徽可以分三个阶段来逐步融入"泛长三角",当然,区域经济合作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参与各方能够达成共识,通过政府引导最终形成一个超行政区域的"市场+制度"形式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7.
"职教一体化"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必然选择;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是实现长株潭"职教一体化"的基本形式;引入市场机制,推行企业化管理是长株潭"职教一体化"改革成功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欧亚大陆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将促进中国的西进战略,在欧美市场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拓展中亚、西亚和南亚市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具有积极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在开发的进程中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避免地区经济相互复制;并且要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合力,投入到前景优越、具有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地区和行业,才能够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考虑到"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的多样性,各个经济体应该在多边或双边各个领域,以多种途径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区域资本市场的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在对区域资本市场一体化内涵剖析的基础上,从资金价格差异和资本跨区域自由流动两个角度对长三角地区资本市场一体化发展程度进行评价和测度.结果表明在长三角区域内资金价格还存在差异,但区域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近年明显上升,中心城市具有金融资源集聚效应但溢出效应不明显.因此,在借鉴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入世”与“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在对经济一体化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界定中“中国经济一体化” ,明确其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别。其次 ,进行了“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决定因素分析与效应分析 ,指出不同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的两岸四地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大环境背景下 ,中国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和社会效应难以估量。文章的最后一部分 ,着重论述中国加入WTO ,将自然消减两岸壁垒 ,对“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能为城市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转接机制,为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保障作为稳定社会的"稳定器"和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安全网",越来越多地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从深层次来看,社会保障制度因"人"而建立,也因"人"而发展.作为现代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保障一方面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另一方面为人的发展保驾护航.本文具体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并就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所体现的"人本思想"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以图更好地为全社会成员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别是浙江省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发展的重点,已经开始由城乡统筹迈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农民流动也已呈现出多元化的新特点。社会养老保障作为影响劳动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一种重要机制,将深深嵌入农民流动之中,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农民流动的意愿、能力和过程都将产生深刻影响,成为嵌入农民流动的新的变量因素。通过加快小城镇化建设,减少农村人口总量和比例,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化;深化传统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基于身份和人群划分的制度规定;创新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续机制,推进一体化的制度并轨和管理整合,构建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促进农民流动。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重要时期。围绕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安徽省已经开始在部分地区进行了社会救助管理城乡一体化实践。在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了漏洞和不足,尤其是城乡低保制度的失衡问题突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城乡低保一体化建设,要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分阶段分步骤,逐步实现。要在探索建立城乡低保一体化架构、完善运行机制、加强过程控制、加强财政保障机制建设、城乡低保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进行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回顾与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整合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破了过去刚性的政治整合机制,为阶层分化和社会发展释放了广阔空间。随着阶层的持续快速分化,我国政治整合先后经历了“无意识容纳”和“选择性整合”两个阶段。这一过程显示出“从服务于阶级斗争到服务于经济建设”、“从直接整合到间接整合”、“从机械整合到有机整合”等特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新整合机制的发育却比较缓慢,显示出总体滞后的状态。要构建与社会分化相适的整合体系,就必须处理好“扩大执政基础”与“调整阶层关系”、“控制”与“服务”、“直接整合”与“间接整合”等三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保障制度与建设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社会公平,推动经济增长,完善市场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因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战略机遇期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社会政策的角度来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就必须建立独立的社会保障预算与审计,重视农村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保障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社会保障项目处于分割的状态,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对其进行整合是当务之急。本文重新认识和分析了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存在的问题,论证了社会保障资源整合的可能性,并提出相应的整合对策。  相似文献   

18.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重点。提高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管理发展的需要。尽管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然而纵观国内研究情况来看,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测量指标体系的研究并不多,现有的研究仍需进一步补充与完善。因此,在借鉴诸多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社会保障综合指数、经济融合指数、社区融合指数、心理融合指数四个维度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测量指标体系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带来飞速的资本集聚、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对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观念,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政府、社会组织、社区等多元公共服务主体的优势,在经济管理、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多方面创新体制机制,为区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