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活动价值取向指导下所进行的活动,因此,明确人的活动价值取向的哲学规定性,分析人的活动价值取向形成的必要性、过程性,考察人的活动价值取向的一系列辩证特性,有助于深刻认识人的活动的本质和促进人的活动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高校生态德育所坚持的价值取向不能沿袭传统德育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它应当注入新的内涵,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价值取向、人与自然和谐作为主体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取向,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转向"人"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主体人的可持续性.我们有必要转换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视角,把研究的重点从"物"的方面转向"人"的方面."人"的可持续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人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二是人的价值取向的革命.前者是人如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者是人如何利用已经获得的发展能力.作者进一步论述了在中国发展人的可持续性的必要性及条件.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宁 《学术探索》2005,(3):15-17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和目标。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渗透于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人,一切依靠人,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又通过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全面发展是我国已确定的重大战略。如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评价社会发展,或者说社会的发展应取怎样的价值取向,这是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的问题。我们初步认为,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根本动力,判定社会是否发展了的最高标准是人的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决定于国民素质的发展,我  相似文献   

6.
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的关系,对经济法的价值取向进行了深刻的阐述,着重指出:经济法应以人性的全面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目标;以全人类的整体利益为首要价值目标;经济法应追求人、社会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应追求全面社会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陈红兵  亦辛 《东岳论丛》2006,27(2):175-178
古代文化世界观是一种建在直观体悟认识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活力论世界观,其文化价值取向主要包含文化价值的自然取向和文化价值的整体性取向两方面;现代文化世界观是建立在近代物理学和数学基础上的机械论世界观,其文化价值取向主要是一种主体性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价值取向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化是对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的辩证发展,其世界观是建立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发展基础上的自组织演化的世界观,其文化价值取向是对古代整体性文化价值取向和现代主体性文化价值的整合,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邓捷 《新疆社科论坛》2002,(3):16-17,31
全新的发展观造就了全新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内在于人类生存伦理道德及其发展本性要求的主体意识之内。人的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9.
全新的发展观造就了全新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内在于人类生存伦理道德及其发展本性要求的主体意识之内。人的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以新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而作出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战略。这是一种创新的发展观,它拓展了我们对发展的理解视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和环境( 自然) 的关系,人和环境的矛盾实际上是人类对环境价值取向、开发强度是否符合自然规律、超越环境负担的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和环境的和谐。要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尤其需要一系列的全面创新,如观念创新、环境创新、经济创新、社会创新、人的创新,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1.
试析价值论研究的人道主义底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论研究的是人对外界物满足自身需要的评价。康德提出人的需要的满足应合乎道德 ;马克思将人的最高需要确定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现代西方哲学以理性主义或非理性主义的方式关心人 ;当代环境伦理学把价值观念扩展到生物和生态系统 ;在我国 ,邓小平将人民利益确立为全社会最高的价值标准 ;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也体现了以人的自身发展为中心的意向。这些都说明了价值论研究与人道主义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中心主义根本否认自然的价值、生态中心尊严和权利,割裂了人与环境的共存和谐关系,其结果严重损害到人类自身的利益;生态平等的思想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意识,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至所有存在物。但是,生态中心论者认为自然与人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否认人的主体性,把这种理论付诸实践,同样不利于人类的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崭新理念,是我们今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论人的政治性与政治主体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虞崇胜 《文史哲》2002,23(4):57-62
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人 ,从其本性来说 ,都是政治人 ,人的政治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既然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那么 ,现实社会中的人就理应成为政治主体 ,成为主导政治发展的基本力量。一些研究者之所以将大多数人排除在政治主体之外 ,除了未将人的政治主体性地位与人的政治主体性实现区分开来 ,另一个原因就是未将人类的政治生活与政治管理加以区别。只有将人的政治主体性地位与人的政治主体性实现、人类政治生活与政治管理区别开来 ,人的政治性和政治主体性才会清楚地显现出来 ,人类的政治生活和政治管理才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研究当代中国价值选择多元化问题,必须结合社会现实,从人的需要出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快速蔓延,使人的需要及需要的主体更趋多元化,从而使人们的价值选择呈现多元化,无疑已对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形成冲击.建设适应当代中国社会需要的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成为时代的任务,更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当代中国,民主平等、公平正义、诚信互助、和谐宽容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5.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战略目标,其终极目的是提高全民的生存价值.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日益发展与提高的今天,人居环境的优劣受到普遍关注.人类希望在绿色环境中生活,向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因此,加强对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全面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继承和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并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文升 《齐鲁学刊》2004,3(2):83-90
改革开放以来,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问题、人的主体性问题等陆续进入我国入学研究的视野,成为我国入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人学研究的新视角是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深入地把握人学研究的规律,着眼于在制度创新、文化建设、扩大交往等方面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项新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在追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其出现不是某一种因素单一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是人类在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矫正"制度失灵"和与自然合作博弈理性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界以它自在的规律存在着,直到人类诞生以后,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才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最原始的根基.当前,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观的阐释各执己见、众说纷纭,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去剖析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哲学视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坚持有效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