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颖 《社科纵横》2010,25(11):112-113,125
清代是大一统的君主官僚制政权,其行政处分的提出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作为清代执行监察职能的主体,科道官通过朝廷赋予的监察职能提出对文武官员的行政处分,文武官员的违法、违纪、失职等各种不法行为均在其弹劾之列。但在君主专制政权下,科道官群体中能够正常发挥整肃吏治的效用者并不多见,逢迎谄媚、植党营私、摭拾细故、挟私报复、袒庇私人等现象的存在限制了科道官监察职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试论清代监察制度机能萎缩及其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官司法监察制度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特有的产物,它创始在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监察制度属于封建政权体系中的监控系统,在统治集团中具有一定的自律制衡机制,对封建官僚政治的有序、稳定和官吏的相对廉洁职守曾起过十分有效的约束、威慑作用。作者认为,时至清代,虽然监察组织、制度达到了比较健全和完备的程度,在特定时期监察制度亦起过重要作用,但无可否认,清代监察机关的作用较之前代历朝都大为逊色。本文就清代监察机能萎缩的表现尤其是就其萎缩的原因从君权强化、监察体制本身的缺陷和政治极端腐败、“首崇满清”等方面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吏治的好坏;而吏治的好坏,又往往表现于其官吏是否廉洁。因而,清代前期的帝王,无不以惩治贪官为整饬吏治的主要内容。顺治时期,严饬诸司“贪酷重惩,茸罔贳”(1),强调“以惩贪为弊吏之本”(2)。康熙又进一步,他说。 “治国莫要于惩贪”(  相似文献   

4.
许正文 《唐都学刊》2001,17(3):19-21
汉唐两代最初设置州、道监察区的目的在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到了两朝中期以后,随着地方豪强的土地兼并和监察区在转化为行政区的过程中本身所暴露出来的矛盾,不但未能继续起到维护中央集权的作用,反而削弱了中央集权。问题的实质是因监察区转化为行政区后所辖区域过大,权力过于集中,有足以与中央抗衡的物质与经济、军事基础。  相似文献   

5.
私征私派,一般指政府官吏违反国家政策制度,以多种名目和手段,超额征派赋税和劳役的行为.清初各地普遍存在着私征私派的现象,在地丁银、漕粮、差役、驿站等税赋领域,几乎都能看到超额征派的情况,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对此,清初统治者始终严令禁止,视私征私派为贪污受贿,采取一系列重典予以封杀,但收效甚微.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吏治问题外,还存在着深刻的制度性因素.即清政府为解决中央财政的极度困难,实施了对地方财政的持续性削减与紧缩的政策,使得原本就入不敷出的地方政府,更加举步维艰.清初私征私派所暴露出的地方财政问题,并没有因“三藩”平定、台湾统一,全国性大规模战争的结束而得到解决,地方经费依然严重不足,以至最终形成清代地方财政的体制内运行与体制外运作共存的特点与局面.  相似文献   

6.
朱则杰 《阅江学刊》2011,3(4):101-104
清人别集浩如烟海,整理不易。清代作家散在集外的诗文作品,数量既多,情形也格外复杂。孙锵鸣、王阄运、徐定超三位晚清作家的若干集外诗文或涉及清代诗词总集,或涉及重要作家的生平与思想,可以为此前整理出版的《孙锵鸣集》、《湘绮楼诗文集》、《监察御史徐定超》提供增补,使有关诸书更趋完备。  相似文献   

7.
本文较完整地论述了秦汉监察制度的渊源、作用和演变。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使其政治制度存在“自净”机制和调节作用,以保持封建社会的生命力。监察制度即其具体表现之一。汉武帝时期构建较完整、作用较显著的监察制度,是承继战国、秦代以来的监御史制度逐步完整和发展起来的,是封建经济形态阶级统治实际需要的结果,同时也是汉代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只有在封建王朝的兴盛期,才能起到澄清吏治、巩固政权的作用。王朝颓势时,它本身也会变质。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变化,是同社会的发展阶段同步的。  相似文献   

8.
唐代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监察体系,朝廷以中书门下作为立法机关对司法进行监督,尚书省作为行政机关对司法进行监督,御史台作为专职监察机关对司法进行监督,巡察使以中央的派出机构对地方州县的司法活动进行监察,从而构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监察网络.  相似文献   

9.
本文尝试从戏曲与礼乐文化的关系入手,来探讨清代地方官府演剧的戏曲史意义.文章认为,清代地方官府的戏曲活动主要有祭祀演剧、万寿庆典演剧及署宅堂会演剧三种类型;这些戏曲活动虽然功能、特点各异,但从礼乐视角看实际上都是一种配合地方诸礼而演的"乐";而各地官方仪式用乐的戏曲化,既是清代礼乐与戏曲交互发展演变的结果,同时又反过来对清代戏曲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历史上的监察制度一般都认为是在秦汉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自上而下的监察现象则并不是在秦汉以后才开始出现。杨宽先生在《战国秦汉的监察和视察地方制度》一文①中提出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创始时期。这一时期已开始在中央和地方设置监察官,御史等已带有监察性质;与此并行的还有视察地方的“巡行”、“行县”制度。而这种“巡行”、“行县”制度是把过去奴隶制时期的“巡狩”制度改革而成的。其中虽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不失为一个有启示性的论点。此外,以往还有以《周礼》所载之“小宰”视为我国…  相似文献   

11.
书吏是古代行政的执行人员,是官员在行政运作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力量.书吏作乱是明清政治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而且清代比明代更为严重,竟然达到"本朝则与胥吏共天下"的地步.可以说,书吏在明清政治中操纵权力,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已经造成严重的"吏弊".从制度角度而言,明清书吏、尤其是清代书吏作乱主要是科举制度、等级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引发的.科举制度造就的迂腐无能的官员为书吏作乱提供了土壤,人事回避制度加强了官员对书吏的倚重;等级制度森严造成书吏升迁无望、生活无着,使书吏作乱成为现实;君主专制体制下的官僚政治使书吏作乱成为整个封建吏治败坏的组成部分.上述制度因素,才是隐藏在"清代与胥吏共天下"背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袁志鹏 《社科纵横》2006,21(12):151-152
亭,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是当时诸侯国之间军事斗争的产物。两汉的地方政治同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汉的社会风俗、亭长个人的素质高下及当时的吏治大环境是制约亭的职能的三个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3.
肖瑛 《社会》2005,20(2):1-41
本文探讨了清代中央王朝在广西土司地区推行科举以及该地方社会因应这一政策而逐步“文明化”的过程。文章首先描述了广西土司地区依据土地的占有与使用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结构与身份体系,继而梳理了清初以来中央王朝在该地区推行科举的历史进程,并说明清政府的科举政策如何与地方社会进行互动,进一步导致了土司社会的重构。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地方文书材料,探讨了地方社会群体如何通过商品化手段转变身份,进而追求社会平等与自由的“文明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5,(2):142-147
总督和巡抚作为清代行省军政权力架构的基本支柱,同为封疆大吏,两者在职权上互相交织和渗透,都有管理军政、民政的双重职责。虽然在习惯上总督职掌重心在军事,巡抚的职掌重心在民政,即所谓"总督专重兵政,巡抚专重吏治",但是,终清一世,督抚之军事民政权责始终相互交织,无法绝然厘清。自康熙时期开始,清廷即开始逐步调整行省权力架构之间的关系,巡抚的权力在逐渐地扩大,行省权力组成的三要素之间以及由总督、巡抚、提督所组成的行省权力架构之间及其相互关系上,出现了有利于巡抚的变化。行省巡抚不但在所辖行省具有民生吏治方面的权力,而且开始与总督、提督分享行省军事权,这为咸同以后巡抚权力的全面扩张,督抚专政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自20世纪以来,许多州县档案被陆续发掘,深化了中国传统政治与区域社会研究。梁勇的新作《移民、国家与地方权势——以清代巴县为例》(以下简称《移民、国家与地方权势》),正是在这种学术背景下的代表性著作,对于清代地方政治与移民社会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该书属于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以巴县档案为基本材料,结合相关民间文献与官修资料,以区域社会史为视角探讨了清代巴县移民社会的形成发展,以历时性的书写方式勾勒了清代巴县基层社会权力结构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慈善资金使用监管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慈善资金使用的经常性监察、审计,并把监察审计结果向全社会公示,确保专款专用,把每笔善款用在最需要的人群、最合理的地方,让捐赠者放心、弱势群体得益.  相似文献   

17.
<正>统计数字作为衡量和反映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作为党和政府出台经济政策和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注水"后的统计数字,不仅模糊和扭曲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造成地方政府对形势的误判和决策失误,更损害了政府形象和信誉。根治这一顽疾,唯有改革吏治,严格法制,方能还数据一个清白,使统计工作回归服务于人民群众的使命本原。  相似文献   

18.
煤矿安全监察部门作为履行煤矿安全监督职责的主体在煤矿运行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无论是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自身,还是煤矿企业、地方政府等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近年来煤矿安全监察力度不够,煤炭企业安全事故频发,煤矿安全监察执法状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执法管理体制的问题,也有执法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问题。因此,加强煤矿安全行政执法,一方面要健全煤矿安全监察法制体系,完善执法依据,另一方面,要加强安全监察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程序,并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强化执法监督,建立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从而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监察执法体系,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段自成 《求是学刊》2013,40(2):170-176
清代内地的乡约和西南汉族聚居地区的乡约普遍经历了由教化向行政管理的职能演变,而少数民族乡约和东北新兴垦区的乡约则在设置之初就被赋予了基层行政管理职能。清代乡约的职能演变不仅导致乡约类型和行政型乡约功能的多样化,而且引起教化型乡约和行政型乡约在同一地区同时并存。清代乡约的职能演变之所以呈现出地域性和多样性,与清代官府对基层社会控制程度、地方主流社会势力和基层社会权力体系三者的地区差异有关。清代乡约职能演变的复杂性,既反映了清代乡约在基层社会中的适应性,又体现了清代国家控制基层社会方式的灵活性。清代的国家权力正是通过乡约灵活多变的职能演变向乡村社会深层渗透。  相似文献   

20.
毛阳光 《唐都学刊》2006,22(6):13-18
中国的灾害奏报与监察在经历了秦汉魏晋的发展之后,在唐代已经基本成熟,灾情的申报,官员的检覆、监察都已形成了固定的程序,在救灾中得到了执行,并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唐代的报灾制度中一直存在着救灾与中央财政控制之间的矛盾,唐政府一直在为提高受灾地方政府应对灾害的主动性和效率而努力。唐代的报灾与灾情监察制度为宋元明清救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