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宋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经学及儒学哲学的发展相互交织,共同推演出经典诠释独特的嬗变路径和演进图景,实现了《论语》诠释的转型和变革。总体而言,北宋前期《论语》诠释新旧学风双线并行;中期以后涌动于民间的解经新风得到官方推重和倡导,《论语》义理之学走向成熟并最终取代汉唐注疏之学成为学术主流,新旧学风合流;与此同时,理学型《论语》诠释孕育胎动于《论语》宋学的发展流变中,其诠释思想和诠释方法被南宋理学家所接受,为理学思想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两宋时期的理学与《四书》学之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在联系。在中唐儒学复兴、北宋理学奠基,南宋理集大成的过程中,《四书》的地位一步步提高,最终形成一个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有机联系的新经学体系。理学与《四书》学的结合不仅构建了一种合价值信仰、知识体系、行为准则为一体的思想体系,同时理学家们通过影响朝廷的上层路线和民间传播的下层路线,使这种新兴的思想体系发展为一种影响中国历史七八百年之久的儒家文明。  相似文献   

3.
由《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组成的"四书"是继"五经"之后的又一中国儒学经典结构,对中国及东亚诸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但是,"四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学术事件,而是儒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应对外界的挑战而自身调整的结果,这与理学的形成、发展脉络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博学的学问家之一。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贡献,是继承了二程(程顥、程颐)的理学,总结了先秦以降各种唯心主义思想因素,以儒家学说为核心,融合道教关于宇宙构成、万物化生的理论和佛教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建立了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法家代表人物,是一个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在封建社会后期,代表着进步的社会力量,向变种的孔学——程朱理学,展开了批判,在儒法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北宋以后,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向后期过渡,反动的孔学逐步演变为一套极端唯心论的理学。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时期顽固坚持反动立场,恶毒攻击王安石变法的程氏兄弟(程颢、程颐),而集其大成者则是那个口称“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的朱熹。在封建社会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朱熹适应大地主阶级维护反动统治的需要,继承其祖师爷孔老二的天命论,并加以梳妆打扮,精雕细刻,建立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朱熹讲理学玄而又  相似文献   

6.
朱熹继承了北宋以来的儒学思潮,对北宋五子之学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创新,同时兼采众说,建立起一个前无古人的集大成的理学体系.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构架就是由互相联系、两两相对的范畴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系统,即理与气;天理与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道心、人心;公与私;义与利;王道与霸道.  相似文献   

7.
理学又称道学,是北宋以来逐渐兴起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以儒学为主,融汇道、佛而成,它一反汉儒解经注重名物训诂的传统,而以阐述义理、性命为主。在政治上理学是王安石新学的反对派,北宋的理学家们无一不反对王安石变法。理学的始祖,是周敦颐(1017—1073)。他的代表作是那部以谈象数为内容的《太极图说》。他继  相似文献   

8.
晁说之是北宋学术史上比较有名的文人,他学识渊博、理学修养深厚。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了晁说之的基本情况并介绍了现阶段对其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9.
在宋明新儒学形成和演变过程中 ,道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 :北宋儒学家借助于道家本体思维模式对传统儒学进行新的诠释 ,创立了理学这一儒学新形态 ;南宋朱熹继续借助道家本体思维对原始儒学和北宋新儒学进行综合提升 ,集理学之大成 ;明初儒学家在程朱理学渐趋僵化之际 ,适时地吸收了道家思想以改造理学 ,使理学过渡为心学 ;明中叶王阳明对儒佛道思想进行融会贯通 ,集心学之大成 ;明代中后期 ,由于王门后学大量引用道家思想及佛教禅学来改造阳明心学 ,致使心学性质逐渐发生变化 ,终至解体。  相似文献   

10.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年十八登进士第,授泉州同安主簿。孝宗时历任枢密院编修官、知南康军、提点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光宗时,任江东转运副使,知漳州、潭州;宁宗时任焕章阁待制、侍讲。庆元六年(1200)病死。理宗时,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称徽国公。朱熹一生在学术等方面颇有建树,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他的理学思想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以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书。大量材料表明,朱熹不仅是一位著名学者,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出版家和版本学家。  相似文献   

11.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拥有 ,深厚的学术功底的追求 ,甘为他人作嫁衣的思想境界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等 ,是古代至近代编辑的优良传统。现代编辑意识最突出的是策划意识、超前意识、市场竞争意识、主动参与意识等。现代编辑意识与编辑传统的关系是互补的 ,而不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已有的编辑观和编辑概念进行了归类分析,认为应建立精神生产-文化传播-媒体创构的“大编辑”观念。在这种大编辑观下的编辑概念应是:编辑是社会精神文化生产和传播系统中对精神劳动成果进行组织、选择、优化、组合和缔构传播媒体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编辑与文学     
古代编辑通过选择与组构 ,利用选本 ,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见 ,创造了新的文学整体的新意义。现代编辑与作者互动 ,助创出新的文学舆论、新的文体、新的流行风格 ;现代编辑的创造性活动已融入作者精神生产的全过程之中 ,并发现与培养作者。编辑深度地参与了文学的创造 ,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文学史应该描述他们的不凡功绩。  相似文献   

14.
编辑思维偏差可分为正向思维偏差和负向思维偏差,两种思维偏差都是客观存在的和不可避免的.社会环境、编辑的文化素养和智能结构、编辑的思维方法是影响编辑思维偏差的主要因素;博学多才、开阔视野、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强化超前意识进行超前思维、提高思维素质建立合理的思维能力结构是缩小编辑思维偏差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编辑工作与中庸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庸之道其实就是运用辨证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矛盾、处理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编辑工作也同样需要辨证的思维方式,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如审稿、评价、编辑、校对以及读者、作者、编者之间的沟通等都是充满矛盾的过程,编审人员尤其需要培养辨证思维,运用中庸之道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编辑人员应采取不偏不倚的辨证态度和方法处理审稿环节、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进行编校工作,提高出版质量;采纳中庸之道有利于编校人员的身心健康,利用中庸之道有利于促进读者、作者、编者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沟通。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兼有政治家和文人的双重身份,新闻编辑工作是瞿秋白革命事业的一部分。瞿秋白在短暂的一生中,创办、参与和主编了《新社会》、《向导》、《新青年》、《热血日报》、《红色中华》等一系列进步的党报党刊,多年的新闻编辑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和宝贵的编辑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明确的办刊思想和指导方针;坚持报刊文章的真实性原则;提倡报刊文风要通俗化、大众化,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群众,避免教条主义;依靠群众办报,走群众路线,着力建设和培养工农兵的编辑通讯队伍。瞿秋白的新闻理论与编辑思想是其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使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发生深该变化的事实,具体阐述了编辑出版工作现代化的源起、历史定位等问题,对现代化进程中编辑人员如何面对挑战,谈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编辑活动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期刊编辑的选题是编辑以科学文化发展和读者阅读需求为总前提,紧密结合刊物实际,将编辑自身意图与作者写作实情相联系,策划组织的文稿题目。选题策划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策划主体的出版理念、经营思路和对市场判断的综合体现。它既能反映出编辑的创新思维和学识水平,又能显示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还能展示期刊的办刊特点和个性。选题工作全面反映了编辑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编辑出版职业化即编辑出版职业的资格制度.编辑出版职业资格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该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出版队伍的壮大,有利于出版事业的改革,有利于我国的出版事业与国际接轨.出版职业资格制度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出版事业的各个方面,该制度的实施给出版行业带来深刻的变化,将促进出版职业资格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编辑美学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编辑美学是研究编辑实践中审美关系和编辑美表现方法的科学 ,是编辑学和美学、科学美学、工艺美学、科学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它以编辑实践中的审美关系为基本内容 ,具体研究编辑的审美心理、编辑对象的审美标准、编辑物化产品的编排美学原则和装帧的美学特征、编辑美的创造活动和编辑的美学素养等。通过研究 ,用这些理论去把握编辑工作的规律 ,以进行更美、更丰富的科学文化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