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腔隙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在缺血性脑卒中占20%-78%,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是深穿支动脉的闭塞。随着CT、MRI等影像技术的普遍应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日趋增多,且发病年龄也出现年轻化。临床上经CT、MRI检查可确定梗死的范围和部位,但不能对脑血流动力进行测定。TCD检测灵敏度高,能发现脑血管功能异常。利用TCD观察腔隙性脑梗死的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肥胖指标与老年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SLI)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参加2019年阜新市中心医院春季体检中确诊的老年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75例,对照组选择参加同期体检结论健康的老年人308例。分析比较两组对象的肥胖相关指标。结果老年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组超重、肥胖、腹型肥胖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体重正常者明显少于老年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组(P0.01,P0.001)。结论超重、肥胖及腹型肥胖为老年人发生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鞍山地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首次CT检查影像学表现。方法连续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鞍山地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218例,对照组选择同期住我院治疗的成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95例。分析入选对象的首次颅脑CT检查的下列指标:病灶部位、病灶大小、病灶数目和是否腔隙。结果老年急性脑梗死组的大面积病灶例数、多发性病灶例数和腔隙性病灶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而前者中小面积病灶例数、单发性病灶例数和非腔隙性病灶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0. 01)。结论病灶面积大、数目多和腔隙性病灶多是鞍山地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首次颅脑CT检查常见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症(TOB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鉴别、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8例表现符合基底动脉尖端梗死,并经CT或MRI证实的患者。结果TOBS临床表现以瞳孔异常和眼球运动障碍为主的中脑受损的症状伴有意识和行为障碍,尚有丘脑、小脑、颞叶和枕叶梗死的症状。CT和MRI影像学特征以中脑背侧和双侧丘脑(蝴蝶征)缺血性异常信号,以及部分小脑、颞叶和枕叶的缺血性表现。经过及时急性期治疗和康复训练,患者死亡率大大降低。结论TOBS是基底动脉末端领域的非孤立性梗死,临床表现为多种症状和体征,影像学对受累部位和范围,以及确定受累血管和受累程度,对诊断和指导治疗的价值极大,并需要与影响到双侧旁中央丘脑的疾病鉴别。溶栓和支架等治疗手段颇有前途,但其疗效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TOBS患者预后差,但正确及时的治疗和恢复期的康复,对改善TOBS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中风复发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对CT和/或MRI确诊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血球压迹、抽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等因素进行相关研究,并对复发脑梗死并发症及临床预后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本组脑梗死复发率为18.58%,其中1个月内复发占复发总数7.17%,3年内复发占87.25%,3年后为12.75%,复发年龄以60岁以上居多,占64.94%.腔隙性梗死复发率最高(25.98%),脑栓塞次之(20.97%),脑血栓形成再次之(13.51%).有23.98%出现并发症,其中复发脑梗死发生率为49.00%,首发脑梗死为15.51%.脑梗死总死亡率为2.66%,首发死亡率为1.18%,复发死亡率9.16%.复发性脑梗死98.01%伴有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全部有颈脉粥样硬化斑.脑梗死复发和性别、抽烟未见有显著相关,P>0.05;血球压迹降低组脑梗死复发率高于血球压迹增高组,P<0.01;脑梗死复发和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糖尿病密切相关,P<0.01.结论高龄、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糖尿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是缺血性脑梗死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是最重要危险因素,有血糖升高者脑梗死复发率增高,并发症增多和死亡率高.危险因素越多,并发症越多,脑梗死复发率和死亡率越高.强调对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给予积极治疗,对预防脑梗死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CD与SPECT在老年人脑梗死中临床特点,缺血改变,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212例分为无症状脑梗死(SCI)及有症状及脑梗死(CI),二者在TCD与SPETC中缺血的阳性率,MRI分度的轻重与TCD和SPETC中缺血的阳性的关系。结果二者中TCD检出缺血阳性率高于SPECT,而有症状组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P〈0.05)。TCD表现有缺血的患者中仅40%在SPECT上有缺血表现。两种方法的阳性率与MRI上反应的病情轻重呈正比。TCD和SPETC均能反应病情的轻重。TCD敏感性高于SPECT,特异性低于SPECT。结论SCI组在TCD及SPECT上仅有少数表现出缺血,而CI组中缺血的程度及范围均明显高于SCI组。MRI用于诊断。TCD用于初诊,价廉,方便。SPETC可明确梗死后缺血的轻重及范围。  相似文献   

7.
上了年纪,不小心因为吃饭或者说话咬伤了舌头,是在所难免的。如果遇到老年人经常不经意地咬伤舌头,就得格外当心了。因为脑梗死的发病症状复杂多样,其中一种腔隙性脑梗死其前期症状中即有爱咬舌头、精细动作差等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轻微症状。  相似文献   

8.
刘柱仁 《老友》2012,(4):61-61
我经常头晕、发困,一坐下来就打瞌睡。医院检查提示有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脑萎缩和脑动脉硬化。服药治疗也没见到什么效果。我很担心由头晕、瞌睡发展为老年痴呆。请问:我应怎样进行治疗?我现就你陈述的病情,谈谈我的看法。你已经头部MRI和MRA检查,证实有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脑动脉硬化和老年性脑萎缩。目前主要症状是头晕和打瞌睡,你担心由此患老年痴呆。我认为你目前尚不要过于担心。  相似文献   

9.
目的主要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以及CT与MRI等影像学检查对于疾病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16例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临床资料特点,并探讨MRI与CT等影像学检查对于疾病诊断的优势和不足。结果 16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呕吐、眼球震颤、交叉性感觉障碍以及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影像学结果:10例患者经头颅CT检查,无一例发现延髓病变,小脑梗死2例,其他8例均未发现异常。16例患者行头颅MRI检查显示14例患者延髓背外侧有异常信号。结论不同的wallenberg患者临床发病特点不同。由于CT对后颅窝疾病的分辨率较低,故对该病的检出率低。相比CT,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无骨性伪影,可清楚显示脊髓、脑干和后颅窝的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卒中后抑郁患者CT检查梗死病灶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288例,按有无卒中后抑郁分组,分析入选对象的首次颅脑CT检查资料。结果 288例老年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经HAMD量表确诊卒中后抑郁患者115例(39. 93%,老年卒中后抑郁组),无卒中后抑郁患者173例(60. 06%,对照组)。首次CT影像学特征比较中,老年卒中后抑郁组的前循环区域、左半球病灶、额及颞叶病灶、大面积病灶和多发性病灶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而前者后循环区域、非左半球病灶、非额及颞叶病灶、小面积病灶和单发性病灶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0. 01)。结论病灶在前循环区域、左半球、额及颞叶病灶、面积大和数目多是老年卒中后抑郁患者首次颅脑CT检查常见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动脉的脂质斑块形成情况。结果全部病历均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硬化,其中粥样斑块形成占87.5%,常见部位依次是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受年龄增长及伴有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等因素影响,导致患者硬化程度加重。结论颈动脉硬化是老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原因,老年人颈动脉检查应进一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Ca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变化,探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病情将病例组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检测131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和131例对照组患者早期血清Ca2+、NSE、hs-CRP含量。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Ca2+含量显著减少(P〈0.01),血清NSE、hs-CRP含量显著增加(P〈0.01)。结论血清Ca2+、NSE和hs-CRP含量的变化可作为评估病情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检测脑出血的敏感性及梗死后T1高信号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磁共振序列检测脑出血的敏感性,鉴别及分析梗死后T1WI高信号病例。方法33位磁共振常规序列怀疑、不能除外脑出血的患者分别追加磁共振FFE T*2WI及CT扫描。判别不同磁共振序列及CT对脑出血的诊断价值。并且对梗死后短T1病例进行鉴别及分析。结果28例为经CT或病史确诊为脑出血,所有出血病例在FFE T*2WI上的表现为:血肿周围区呈现清晰的低信号带,5例为非出血病例,T1WI呈现高信号,FFE T*2WI无颅内出血的低信号表现,与CT结果一致。产生梗死后T1高信号的病变可包括:不完全性脑梗死和皮质层状坏死。结论FFE T*2WI可以敏感的检测到脑出血并排除T1高信号的假阳性出血病例,与常规磁共振序列组合可以进行较为正确的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血糖水平与其预测的关系.方法经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48h内空腹检测血糖,根据血糖水平分为血糖正常、血糖升高两组.血糖升高组患者于急性期同时测定糖基血红蛋白,分析两组血糖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临床疗效及死亡率的关系.结果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升高大部分发生于卒中后,其血糖升高多见于皮质梗死即累及主干支大灶性梗死,其神经功能缺损和临床疗效明显差于血糖正常组,而且死亡率高.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糖升高可加重脑梗死损害,严格检测和控制血糖有助于脑梗死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CT表现和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98例CT确诊脑梗死的患者,进行颅脑CT扫描确定脑部异常病变,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分值分为有无抑郁症状两组:卒中后抑郁组(PSD组,n=42)和对照组(n=56)。结果抑郁的发生率为42.8%。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受教育程度、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颅脑CT比较,结果显示PSD组损害更易发生于左侧半球、皮质、额叶和小脑。PSD组内抑郁量表分值与左侧半球、双侧皮质损害容积成正相关(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CT表现和临床特征有一定特点,额叶、皮质的损害可能是PSD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思维方式.取象,即从客观事物的形象(物象)到客观事物的象(意象)的抽象、概括的过程.这一过程属于人脑潜意识中进行的潜基本推理,我们称之为元类推.比类,所比之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整体分类所分出的类,而不是我们现代科学对客观世界分割、静止后的种属分类.其遵循的逻辑,则是阴阳学说、五行生克的动态性联系规律,我们称之为象(阴阳)逻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盲针技术研究电针对中风后偏瘫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为单盲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64例急性期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常规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盲针通电治疗.在治疗前、治疗第10d和第20d行NIHSS、Fugl-Meyer和Barthel指数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第20d行SPECT-rCBF脑显像检查,记录各脑区脑血流灌注(rCBF)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均有提高,差异显著(P<0.05),且治疗组的双侧额叶皮质运动区rCBF明显增加(P<0.05).结论盲针法能够有效用于针刺的临床疗效研究,针刺与现代神经康复理论相结合,能有效改善急性期中风患者的功能康复,其可能机制系促进脑功能激活后的重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预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06年4月~2008年4月住院治疗的20例胼胝体梗死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80岁为该病高发年龄,其主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的病因。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共济失调、感觉障碍、智能障碍等。影像学显示梗死部位以膝部、体部多见,常累及基底节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脑干等部位。其中有6例行头MRA证实存在动脉狭窄或闭塞。经治疗后16例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好转,3例恶化出现意识障碍,1例无明显变化。有6例存在智能障碍,其中4例无变化或降低,2例轻度改善。结论胼胝体梗死因部不同临床表现不同,头MRI特别是DWI对胼胝体梗死定位诊断具有指导作用。肢体运动功能较高级神经功能预后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醛固酮(ALD)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脑部并发症的预防拓展防治方向.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卒中分为两组,比较二者间的醛固酮(ALD)水平.结果 高血压病一级组卒中与非卒中的AL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二级、三级组卒中与非卒中的ALD差异分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随血压及ALD水平增高而增加,对血压水平分级以后观察发现ALD在高血压一级水平与卒中无相关性,在高血压二级,三级ALD与缺血性卒中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