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伍尔夫文学对女性话语权的嫁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茂秀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5):76-79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先驱。本文分析了伍尔夫如何在生活和文学中争取更多的女性话语权,以及伍尔夫以小说为代表所进行的女性话语权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以其低门槛和开放性为女性行使话语权提供了技术条件,但由于男权文化的影响和商业利益的控制,以及女性表达的被动性话语策略,新媒介中的女性表达实质上是女性话语权的"乌托邦"。建立新媒介环境下的女性文化、提高女性的媒介素养和女性意识以及网络交流的活跃度,是新媒介环境下实现女性表达影响力的必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刘志顺 《今日湖北(理论)》2007,(1)
广告作为现代商业社会促销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受到广告商和销售商的追捧。而在数量众多的广告中,其主体往往是年轻、貌美的女性。广告传播既是一种商业宣传,又是一种文化传播手段,然而,广告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存在种种误区。男本位视觉文化的特质是把男性和女性置于看与被看的模式中,这一模式不仅让女性成为男性目光中的审美对象、观赏对象,甚至成为男性欲望的投射对象,这种模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女性话语权的缺失。基于广告在促进人们认识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强调并提高广告中女性话语权的地位才能改进人们以及女性自身对女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随着职业地位的提升和拓展,中国女性管理者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及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平衡,性别不平等、性别歧视现象仍然存在并具有一定隐蔽性。女性管理者的话语权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应将两性平等意识及策略吸收和纳入到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的政策方针中,建立和传播以性别平等为核心的知识体系,摒弃社会文化中守旧过时的性别刻板印象和定位评判,消除两性对立的思维模式,鼓励和支持男性的理解参与和两性间的通力合作,最终达到全社会共同建构一个鼓励多元化表达、包容理解且尊重差异的和谐共赢的话语机制。同时更需要女性自身的配合和努力,建构和分享属于女性的话语机制。 相似文献
5.
书写的欲望——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化与女性话语权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 2 0世纪的文学背景下 ,系统梳理了女性文学发展的脉络 ,指出女性书写是一个男性无法进入而又实际存在的生命空间 ,这一世界相对于男性是“盲区”,女性写作便在这“盲区”中生长、发展 ,形成潮流 ,目的是颠覆男权文化的霸权地位 ,为自己争取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古代的艺术传统,还是近现代的革命艺术传统,中国妇女艺术的观念始终围绕着男性话语的圈子。努力靠近以男性为主流的艺术观念,并试图被这个圈子接纳。经济越发达,社会对女性的态度越宽容。女性艺术家们在以男性为话语权的标准下,逐渐警觉,发展,进一步促进文化的多元与兼容。 相似文献
7.
崔金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141-143
在这个男权社会中,男性话语是主导,而女性话语权一直被压抑着。女人只能以男人的声音说话,或是干脆处于"失声"状态。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欧茨的代表作《他们》中的莫琳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生活在男权淫威之下的女性寻求自我声音、获取自我身份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8.
高哲璇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2):46-51
自1898年近代第一份妇女报刊《女学报》创刊至五四运动前的二十年间,我国共诞生了百余种妇女报刊,它们或由女性创办,或与女性生活休戚相关。以1898—1918年间出现的妇女报刊为对象,重点关注其在女性觉醒与独立方面的作用与地位。这些报纸的创刊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女性的关注,见证了中国最早一批女性的觉醒,既促进了近代以来女性解放事业的发展,又在改善社会风气、推动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近代妇女报刊的出现翻开我国妇女报刊事业的崭新一页,成为近代女性建立话语权的最初尝试与生动实践,在近代以来的妇女运动发展史和中国新闻史上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林素真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红楼梦》中的女性的悲哀就是她们在男权世界中处于“失语”状态,或主动“失语”,或被强制“失语”,这是她们悲剧命运的起点也是终点:要么“半失语”,即其言行大部分情况下受“外语境”的制约,“外语境”处于语境的制高点;要么“半语”,即言行不受“外语境”和“内语境”的制约,以内语境支配言行,在言行上没有尊卑观念,这种言行表现导致了“内语境”与“外语境”形成重重的矛盾冲突;要么“全失语”,言行既不自由也不自在,但与外界权势环境的言行一致,极致的状态是“失声”、无话可说。 相似文献
10.
董剑平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3):24-28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康有为试图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意欲实现儒家思想的近代化.这正是戊戌变法的理论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1.
龙长吟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3):52-55
颠覆男权中心话语,建立女性话语系统,作为一个理论主张,无疑具有最彻底的女性反叛色彩,但也有着明显的偏颇,实践中尤其显现出粗俗、轻浮与空想的毛病。话语系统的稳定性和宏大性,日用话语与文学话语的分野,决定了文学化的女性身体语言无法撼动千百年来形成的话语体系。只有从身体语言资源中突围出来,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从妇女解放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语言文字改革的点点滴滴的实际工作入手,才能谈得上话语的颠覆与重建。 相似文献
12.
沐金华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23(2):59-62,82
庐隐小说以独特的女性话语以及有别于男性的视野和价值判断描绘了女性的痛苦及反抗 ,她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借小说作“为我象征之用”。正是凭借这一切 ,庐隐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13.
话语权和话语:两性角色的“在场”姿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学纯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4(4):22-27
随着两性角色的话语权再分配,中国女性在父权社会秩序中重新定位。男性话语赋予女性双重能指的修辞化命名,“女人”作为能指,在亦“玉”亦“瓦”的喻象系统中漂移。在男性霸权中崛起的“女强人”,是对男性话语权的不成功的抗争。 相似文献
14.
孔燕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3):65-67
斯蒂芬·茨威格以他的小说闻名于世.国内知识界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人文主义情怀、对女性形象的细致描述以及心理现实主义的运用.本文另辟蹊径,通过对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和社会背景的深层分析,揭示出男性权力中心话语对他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熊晓琼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1-14
兵团话语体系是融兵团屯垦戍边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于一体的、多层次的话语系统。构建兵团话语体系是兵团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是繁荣和发展兵团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需要,也是提高兵团话语权,增强兵团意识形态吸引力的价值需要。兵团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开放的理念,立足屯垦戍边的生动实践,注重兵团文本挖掘。 相似文献
16.
文贵良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3):90-95
描写了丁玲女性肉身叙事从上个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变化过程,最后在延安彻底转变;丁玲在延安走过了三步:战士化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的转化和新的叙事方式的建立,由此探讨了话语卫生学的治疗机制和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7.
刘开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5):16-23
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话语形式背后 ,有某种核心权力在起作用。本文概括了历史上曾经起主导作用的三种权力 (自然神、英雄、资本 )和即将起主导作用的一种权力 (知识 ) ,并论述了这些权力对生活方式和话语形式的影响。本文同时指出了作者的权力观同西方学者权力观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8.
王超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99-103
张爱玲在塑造女性群像的同时也造就了女性话语霸权下男性系列的独特的精神蕴涵和人格张力,事实上,其传奇式的生命体验对这种形象的性别化处理有着隐约含蓄的指涉和衍生意味,寻找作者在对这些男性群像进行创造时的情感走向和话语态势,可以窥视到男性形象作为一个符码表征,在张爱玲小说中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和意义指向,进而从一个新的视阈介入小说的文本内核。 相似文献
19.
吕冰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6):61-63
在我国网民规模雄居世界首位、互联网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实质性影响。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传统意义的大众媒介话语权。充分认识新媒体对媒介话语权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引导新媒体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