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诚禅师为唐代著名禅僧,宗风峻烈,屡为世人称道.但世人鲜知德诚生平,更不知他是唐诗人、词人;其诗词共39首,总日<船子和尚拨棹歌>,是唐词中弥足珍贵的资料,今有元刻本及明、清重刻本.<拨棹歌>中诸渔父词常提及"钓鱼",实则暗含有"求道"和"求徒"两意.德诚身后,<拨棹歌>屡被后人称及,引起僧俗两界的颂赞之风.  相似文献   

2.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首绝句是敬爱的周总理少年时代留学日本时所写的一首述志诗。这首诗的首句“大江歌罢掉头东”,报上最初发表时是“大江歌罢棹头东”,不是“掉头东”,后来见到张鸿诰先生保存的周总理亲笔手书,才知是“掉  相似文献   

3.
钱宗武  卢一飞 《云梦学刊》2004,25(2):127-128
龙舟竞渡是华夏民族盛大的节日,负载着厚重的文化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龙舟竞渡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而以屈子投水说为最盛。《荆楚岁时记》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隋书地理志》记载更为具体:“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皆然,而南郡、襄阳尤甚。”两书皆以为端午及龙舟竞渡源自屈子投水、乡人扬楫相救。后世每岁于屈原投水之日,人们必竞舟以寄…  相似文献   

4.
民歌不仅是中国音乐的源头,更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一直以来,欧阳修以"文章道术为学者师"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从而忽略了其文学实践和文学观念中的民间因子.早期闲适的京洛生活,以及中年之前的历次贬谪,使其与民间文学充分接触,"樵歌""棹歌""楚谣""俚歌"等民歌因素在其作品中频繁出现,并被不断提纯,最终积淀为一种审美追求.民间歌谣自然随性的表现形式,以及言志体俗的内在属性,不仅为欧阳修的作品提供了"淡"的外衣,更使其作品淡中有物、淡内含讽,"淡怨"风格由此形成."淡怨"扩充了"淡"的指涉空间,彰显了欧阳修的文学史、美学史意义,及在"宋型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乐府雅乐歌辞表述了文德教化、华夷一体的观念;军乐性质的鼓吹、横吹曲辞记载了民族间征战的历史;部分俗乐曲调、歌辞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民俗文化关系密切.乐府歌辞包含了特定的政治、文化内容,具备了在音乐学、文学之外的民族关系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风土诗     
本文认为风土诗并非仅只竹枝词一体,其实还有柳枝词、橘枝词、枣枝词、荔枝词以及棹歌、百咏、八景诗等,许多杂诗、杂事诗中也含有风土诗。文章述及风土诗各体的渊源与发展,并揭示了各自的特点与区别。  相似文献   

7.
一、雅艺术和俗艺术雅艺术是指精致而规范乃至具有典范性的艺术,它集中地体现着艺术固有的性质功能,往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艺术水平发展的标志。雅艺术并非都是经典艺术,但经典艺术则必然是雅艺术。俗艺术是指较为粗放、浅近,但新鲜活泼、富有生活情趣的时尚艺术、习俗艺术,它同样具有艺术的性质功能,并广泛地影响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艺术素质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国家或民族艺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于雅艺术。雅艺术与俗艺术相比较,前者规范而稳定,其社会功能更为强烈;后者丰富而生动,启蒙游乐作用更为突出。但两者又是相…  相似文献   

8.
《宋书&#183;乐志》歌诗“援俗入雅”倾向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萌 《殷都学刊》2007,(2):76-80
沈约《宋书·乐志》在乐府诗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改变《汉书·礼乐志》只记载雅乐正声的做法,首次将俗乐歌诗引入官修乐志,这是乐志文本传统的一次重大突破。其歌诗依据雅化程度分为四个层次:仪式雅乐,相和歌、杂舞与鼓吹铙歌,吴歌杂曲,西曲。"援俗入雅"主要指第二、三层次而言,尤以第三层次最为突出。《宋书·乐志》歌诗"援俗入雅"倾向,与乐志传统、音乐发展、政治格局、哲学思潮、地域文化、家学特征等多种因素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
清代词集序跋中的诗词体性之异论,主要体现在六个维面:一是偏于从艺术体制与内在质性角度予以辨分;二是偏于从创作主体素质要求角度予以辨分;三是偏于从创作旨向与艺术功能角度予以辨分;四是偏于从结构笔法与技巧运用角度予以辨分;五是偏于从声调运用与音律表现角度予以辨分;六是偏于从面貌呈现与审美风格角度予以辨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与相互融通,从不同视点上展开、充实与深化了传统诗词体性之论,为后人全面深入地把握词之体性提供了宽阔而坚实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张爱玲的小说是由雅及俗,体现的是雅中之俗,那么老舍的小说则是由俗而雅,体现的是俗中之雅.老舍的这种创作道路,同他的身世经历有密切的关系.他的天赋的幽默感,根源于清末北京满人对小趣味、小刺激的沉醉,及其将微不足道的事物艺术化的能力.老舍的文学观中主要有两个要素:一是艺术,即如何写;一是揭示,亦即是将世态人情中所存在的渺小与污浊刻画出来.老舍小说的成就,是"五四"文学革命所提倡的建立平民文学与白话文学主张的最为直接而典型的回应.老舍由于出身贫寒及其与北京的世俗文化、风土人情有着很深的联结,因此他的小说艺术是从"俗"上起步的,在西方小说及新文学运动的强烈影响下,他走着一条既追求平民性又追求艺术性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他在郑重与幽默之间的几次摆动:从滥用幽默,造成油腔滑调到故意禁止幽默,文字变得极其平淡无奇;再到返归幽默,却决心看住幽默,不准它将自己带了走,亦即是懂得了控制;最后又一次决定抛开幽默,正正经经地去写.这种多次的摆动所显示的,正是老舍求得俗中之雅的艰难.《离婚》和《骆驼祥子》表明了他此种追求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温斌 《阴山学刊》2013,(6):23-26,92
兰楚芳不是雄壮超迈的"江西元帅",而是元末明初一位流连于歌楼酒肆、钟情于多样女性的中下层文士;他以俗情、俗美描绘女性生活,把古代诗歌园地女性题材展示世俗风韵、追逐世俗情趣推展到极致。  相似文献   

12.
自然美由逻辑形态系统、历史形态系统和认识史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它们纵向发展,横向对应,三者既是同源的,又是同构的。自然美是运动的,周流不息的,它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之中运动生成发展的。通过分析考察,作者为我们描述和展现了从偏于内容的自然美到偏于形式的自然美这一从古代到近代自然美变化发展的总流向。  相似文献   

13.
刘彩霞 《阴山学刊》2007,20(2):18-21
《字汇》是形义派字典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字典。它与《说文解字》、《玉篇》等字典共同对后世字典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在释字体例方面,《字汇》更有着特殊的贡献。在收字方面实行“正俗兼收”的原则;附录第一次达到全面的程度;字形严格遵循收字原则;注音一依《玉篇》,又有所发展;释义源流并蓄,但更重支流,读音义项比《玉篇》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4.
对鲁迅与章学诚联系及其“五四”意义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最早提出鲁迅与浙东学术之关系的是周作人。①以后,蔡元培和许寿裳都曾将鲁迅与李越缦并提而有近似的说法。②后来,周作人对此有进一步的说明:“因为在浙江省中间有一条钱塘江,把它分为东西两部分,这两边的风土民情稍有不同,这个分别也就在学风上表现出来。大概说来,浙西学派偏于文,浙东则偏于史,就清朝后期来说,袁随园与章实斋,谭复堂与李越缦,都是很好的例子。……拿鲁迅去和他们相比,的确有过之无不及,可以说是这一派(按:浙东学派)的代表。”③但是,鲁迅一生著述,从未谈及自己与浙东学派的联系。杨义认为:对浙东…  相似文献   

15.
梁代雅乐的改革创新在中国礼乐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沈约的《宋书·乐志》与他创作的梁代雅乐歌辞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沈约的雅乐理论重复古雅正,也重当代"时事",主张"远考经籍,近采故事",体现了雅乐创制中古、今与雅、俗的多重诉求,认为汉武帝的雅乐歌辞就反映了多重诉求的失调。在实践中,沈约通过对郊祀歌辞雅正复古,而燕飨歌辞和乐创新这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处理方式,平衡了"礼"与"情"、礼乐典章规范与文学审美的多重诉求,是当时经学复古要求与文学新变思潮一起作用下的创新尝试。  相似文献   

16.
周雨 《江淮论坛》2005,(4):126-129
文人画素重超凡脱俗的清雅趣味,学界论述颇多.然对其反面--"俗"--的审美辨析尚欠精深.本文首先概括出画风中"俗气"表现有三艳俗,又名烟火气;世俗,又名市井气;庸俗,又名匠气.继而从传统文化中探本溯源,指出俗的古意来源,正好与画风之俗相对应.分别是俗指民间,与朝廷士大夫趣味有别,对应于艳俗;俗指常人之欲,文人则超脱声色货利,对应于市井气;俗指平庸,文人重我求不朽,对应于匠气.  相似文献   

17.
<正> 一1908年,青年鲁迅在《河南》月刊第二、三号上,发表了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这篇带有宣言性质的论文,展示了青年鲁迅独特的认知视角。这种寻找“新源”的离经抗俗的情绪走向,在鲁迅那里形成了强烈的内驱力。它包容着作者很浓的使命感和浪漫的情怀。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价值取向、文学情趣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鲁迅后来思想与个性的发展变化,其起点正是从这里开始的。《摩罗诗力说》不像一般的译介文章那样带有学究的味道,它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诗人的理性直觉。从鲁迅所介绍的那些作家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他是把人的精神解放与艺术自  相似文献   

18.
群众文化是一种特殊而宽泛的文化范畴,它既不是单纯的雅文化,也不是单纯的俗文化,而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亦雅亦俗、雅俗兼备的文化.群众文化的发展虽然受制于一般的文化发展规律如经济基础的制约、政治状况的影响、社会心理的要求以及自身的批判继承、革新创造水平等等,但雅文化的俗化与俗文化的雅化却不能不是其发展过程中一种特别值得注意的带规律性的现象.在当前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的条件下,这一往往被忽视的现象尤其有认真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文体学视角考察,周诗体式是在人们的文化实践中历史地生成的。远古仪式中祝祷咏诵歌辞与日常语言疏离的"齐言化倾向"以及商代仪式咏诵歌辞的齐言化,是其生成的历史文化渊源;周代仪式音乐水平及咏诵技艺的提升,是诗体韵化与"四言体"逐渐规范化的技术性发生机制;周诗的两种"复章体",是诗体建构中雅、俗歌曲文化融汇的体现。周诗体式的生成过程,是在文士的个人雅言写作、民间歌辞的雅言翻写与既存雅言歌辞的再书写中具体展开的;文士群体雅言诗体的集体书写方式与追求形式上的整饬化、美感化,是周诗体式建构和完型的根本机制。文化文体学的学术目标,即在于通过文体生态学、文体功能学与文体行为学的贯通考察,将单一的、静态的文体形态学扩展为立体的、动态的文体发生学研究,揭示文体历史生成过程中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文艺中,雅与俗的价值区分十分重要,因为它是区分雅俗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雅的价值在于它实现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俗的价值在于它实现的是对人的日常关怀.雅俗审美是人的精神需要,应该兼顾,不宜偏废.值得注意的是,俗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出现负面倾向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人们应该注意区分俗中的具体品位,自觉抵制文艺中低俗、庸俗、鄙俗等不良的审美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