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无厘头语言,作为一种非常规性的语言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语言非范畴化理论,对无厘头语言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进行研究,揭示该语言形式背后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机制,及其在语义、句法、语体、叙事结构诸方面表现出的语言结构非范畴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认知语言学和委婉语的理论阐释,认为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注重认知和语言的关系,而委婉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进而指出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原型理论和范畴等级结构,可以用来解释部分委婉语现象,从而进一步证明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认知语言学和委婉语的理论阐释,认为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注重认知和语言的关系,而委婉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进而指出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原型理论和范畴等级结构,可以用来解释部分委婉语现象,从而进一步证明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语法化与范畴化:语法化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研究者现已不再仅从形式结构方面来研究语法化,而是从语义、语用和认知等方面,从一种综合的角度对语法化进行考察.但是这类研究中对语法化的认知过程及运作机制触及得十分有限,也不成系统.语法化和范畴化密不可分,从认知本质上讲就是一种重新范畴化的过程,是对词汇项等进行的重新范畴化.这种重新范畴化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触发条件,再经过突显、隐喻、概念整合等过程.在重新范畴化结束后,词汇项本身的意义经自动化形成了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5.
隐喻的认知与范畴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传统上,人们把隐喻归入修辞研究的范围.G.Lakoff以及Svorou等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的意义,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并提出对认知语言学领域中的范畴化研究能够更好地解释语言中的隐喻现象.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隐喻的认知方式、范畴化以及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词汇语义研究中的范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畴,原本是一个表示类别、种类的哲学术语,但也常用于语言学领域,如词类范畴、语义范畴、语法范畴等。词汇语义研究中的范畴观的核心是词义范畴,词义范畴跟义类、语义格本质不同但有一定关联;词义范畴包括层级不同的各种类型;词义范畴一般表现在义位搭配中,通常可以从词典释义中观察到;搭配的选择性表明词义范畴存在类型对立,"人"和"动物"范畴的对立在语言中是典型而普遍的范畴对立。  相似文献   

7.
回文语言的独特性,绝妙的文字驾驭,是其它修辞所无法比拟的。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回文的语义范畴,认为回文语义存在一定非范畴化特征,即在语义上表现为范畴成员逆向对称重叠的并列组合关系;句法上,范畴成员位置移动,突破了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的常规限制,使得回文的后部分语义发生非范畴化变异;语境上,在认知参照点的作用下,回文的前后部分语义关系可能相似而形成统一关系,也可能相反而产生对立关系。这种关系使得回文语义发生非范畴化变异,在语用功能上违背了常规语言关系的限制,从而实现回文前景化语言的震撼性修辞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8.
从英汉双语范畴化差异的角度论证"双元结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元结构”理论认为,成年人外语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一认知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心理机制。该理论已经得到了神经语言学和听、读技能实验方面的一些证据支持,但至今还无人从认知语言学这一以语言与认知的关系为核心的科学领域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以英汉双语认知范畴化差异为视角,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双元结构”理论进行了论证。研究发现,英汉双语词汇所反映的范畴仅有22%完全重合,高达78%的范畴存在着包含、部分重合或空缺等复杂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在建立英语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对以母语为基础所切分的世界进行相应的范畴化调整,逐渐构建起与母语的认知结构有别的外语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9.
揭示法律术语研究的新视野--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来构建法律术语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范畴化方法解决法律术语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应用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教学中一词多义和词汇词义的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原型理论及非范畴化理论,从认知角度比较了动词-ed结构与动词、形容词及介词等基本语法范畴的语义句法功能,说明了动词-ed结构的边缘成员逐步远离动词范畴,呈现出特殊的认知语义句法特征的非范畴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汉语是一种“非正常”现象丰富的语言,非范畴化理论在解析此类现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近10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非范畴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范围涉及理论和应用等多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统计和梳理有助于更直观地了解非范畴化研究的成果和趋势,促进非范畴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词类范畴化理论看“副词+名词”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学者对汉语中所谓的“副词+名词”结构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无一质疑该结构中心词的词类判断。对刘正光等人提出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汉语词类的判断不能依赖于直觉或语义,而应在使用大型汉语语料库的基础上,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确定;词类范畴化是动态的过程,包括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再范畴化是去范畴化的最终结果;对于“副词+名词”结构中发生的词类去范畴化,语法转喻是其内在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以语言非范畴化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英语名词非规约性使用的句法语义表现,主要体现在英语名词可数性的转化、形容 词化和副词化。英语名词在非范畴化后,其在语义、句法等范畴属性上发生改变,呈现新的语法功能。作为非范畴化的工作机 制,转喻认知促成名词非规约性使用的认知处理和语义构建。非范畴化作为一种思维创新方式和认知过程,是名词非规约性 使用的内在认知动因,而追求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则是其外在的语用动机。  相似文献   

15.
写作是英语的四大技能之一,而词汇则是导致写作困难的主要原因。本文拟运用范畴化中的基本层次范畴理论来分析英语写作中的词汇表达问题,并通过实验分析中国学生在英语词汇表达方面的一些基本认知特点和规律,以及储存、提取词汇的认知范畴意识。作者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写作中的词汇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6.
框架词语的存在,就是为了将相关的认知框架知识提供给交际中的参与者,激活相关的认知语境,同时完成对框架的范畴化。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交际者在具体语境中如何使用已范畴化的相关词语来构建和应用框架,并建立起一个相关联的认知框架结构网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范畴化理论归纳出由于范畴化差异引起的汉英词汇概念差异的类型。分别从家族的相似性、认知模式、文化模式三方面分析论述汉英词汇概念对应的相对性、对语境的依赖性以及文化取向性,并运用所得到的结论阐释外语环境下的词汇概念迁移。  相似文献   

18.
以in,inside,into和within为例,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分析了方位词的范畴化问题。依据属性、典型性的等级性及完形这三个标准,认为方位词在某种角度上可被范畴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框架,通过对海洋科技英语语料中名词性隐喻的实例剖析来栩栩如生地展现它的功能特征。由于名词和动词的非范畴化导致了名词性隐喻的产生,因此非范畴化理论为解读词汇隐喻的概念陈述功能和人际沟通功能以及名词化语法隐喻的抽象指称功能、语篇拆卸功能、衔接连贯功能和概念整合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