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2012年至2016年的美国社区调查数据(ACS),对在美华人与印度人的职场成就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检验了人力资本视角和歧视视角相关理论的解释力,着重考察受教育水平、英语水平及工商管理专业训练对华人和印度人晋升经理和总裁岗位几率影响的异同.分析结果显示,美国职场中印度人较高的职场成就主要来自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英语表达能力,控制这两个变量后华人与印度人成为经理的几率基本一致.此外在教育水平、英语水平和工商管理专业等方面,在美印度人的回报率均高于华人.这表明华人要争取更高的职场成就,一方面要提高人力资本,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加强文化适应、增加自我表现等途径提高人力资本的回报率.  相似文献   

2.
改革十年,民族教育成就有目共睹。首先,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不断增加。据1988年统计,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在校学生达到12. 5万多人,比1978年增加24. 8%;普通中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达到281. 6万多人,比1978年增加14. 1%;中等技术学校少数民族在校学生达到8. 8万多人,比1978年增加8. 4%;  相似文献   

3.
1993年,武陵山大山深处的一所师生不足250人,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学因创造"教育扶贫"而扬名山外,被国家民委、国家教委表彰为"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进入新世纪,该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创新民族教育.2005年4月,该校又被恩施州民宗委、教育局授予恩施州"民族教育‘五个一'工程示范学校",成为鄂渝边邻民族教育的一个窗口.它就是地处鄂渝交界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大路坝民族小学.  相似文献   

4.
沙漠戈壁绵亘境内2/3的阿拉善盟,建国初(原阿拉善旗、额济纳旗)仅有小学4所,初中一所,在校生738人,教职工33人.民族教育尤为落后,蒙古族识字者仅有270余人,占人口总数的2.1%.1990年底,全盟所辖三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两场(吉兰太、雅布赖盐场)各级种类学校已发展到132所,在校生33656人,其中蒙授6878人,教职工专任教师3449人,蒙授800人.建盟十年间,全盟基本普及初等教育,扫除了文盲.中小学全部实现"一无两有"或"一无五有".危房下降到0.84%.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均列全区前茅.冲破樊篱走出新路1983年,鉴于陈旧落后的教育结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育管理体制等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盟委、行署制定了《关于当前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首先  相似文献   

5.
汉口回民小学位于武汉市民权路统一街,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1905年由热心同民教育的马刚侯、王福山、张福陔、魏墨卿、冯华甫、铁子成、于静斋等人在万寿宫清真寺内创办.  相似文献   

6.
桃李花枝俏     
自治区成立初期,内蒙古文化教育事业十分落后.有"三多":寺庙多、喇嘛多、文盲多.广大草原儿女处在愚昧落后的状态.1947年,全区只有4所民族中学,300多所民族小学.在校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仅有2.3万人,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只有17%.新中国的诞生,开辟了我国各民族历史的新纪元.全区的民族教育得以迅速发展.截至1991年底,已建立民族中小学3600多所.在校生48.9万人;全区100个旗县市区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民族幼儿园99所,接受学前教育的少数民族幼儿已达7.5万人;建立了民族职业中学35所,在校生10万多人;在101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中,有27所学校设置了民族班,有少数民族民族学生1.27  相似文献   

7.
程颐工 《中国藏学》2004,(2):109-112
黎丹(1865-1938)湖南湘潭人氏,活跃在西北政坛上近20年.期间,致力于青海的经营开发,屡出良策,在青海建省,促进民族和解与团结,维护西藏主权,禁绝鸦片,保护人民免遭兵燹之灾等方面均作出过卓越贡献.特别是忧于西北文化底蕴之薄弱,一生致力于西北文化教育事业,在兴办青海民族教育、沟通汉藏文化方面业绩更是独树一帜.其门下多出名噪一时的政治家、教育家及杰出翻译家,如朱绣、杨质夫等,其中不少人1949年后成为著名的教授、学者.  相似文献   

8.
马来西亚在进入新世纪的第二年改革了其教育政策,2002年5月公立大学录取新生首次采用以成绩为标准(绩效制)而不是按民族配额为标准(固打制)的办法,结果出人意料,在马来西亚社会掀起轩然大波.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深入探讨了马来西亚政府实施绩效制的缘由,最后就马来西亚华人对受教育权利的抗争及其前景做了预测,认为绩效制是马来西亚政府为提高马来人的素质而采取的措施,对华人争取受教育权利也是一种机遇.  相似文献   

9.
八旗蒙古人是指1635年(后金天聪九年)编入八旗蒙古内的蒙古人及其后裔。与游牧蒙古人不同,在清代他们的教育是颇受重视的。接受教育是八旗蒙古人参加科举、进而为官从政的基础,是构成八旗蒙古人全部历史活动的极重要的方面。事实上,八旗蒙古人的教育史是与清王朝的兴衰史相始终的。清代,八旗蒙古人生活地区分布极广,除京师外,分散在全国各主要的战略要地。由于各地驻防情况不同,其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也各有特点。这些因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十年,是开辟民族教育发展新阶段的十年,是全区民族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十年。民族教育的主要成就(一)初步形成了各类教育配套的民族教育体系。从民族幼儿教育来看:目前全区已有少数民族幼儿园99所,在园少数民族幼儿19230名。与十年前相比,增加近4倍。从民族小学教育来看:由于调整了小学布局,与十年前相比,小学减少了1188所,但在校少数民族学生达到43.6万人,增加了57252人,增长了15%。其中蒙语文授课生达到24万人,占蒙古族学生的64.8%牧区已有297所小  相似文献   

11.
以色列从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一跃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发达国家之一,主要源于以色列人对教育的执著追求.以色列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昭示人们,现代化决不仅仅是表现在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和高科技的产品上,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只要像以色列那样重视教育发展,将人的素质的现代化作为整个社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不动摇,就能变劣势为优势,不失时机地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注意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新世纪教育的核心理念.军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担负着为军队和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的任务,在教育理念上必须体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的福建乡村教育运动曾对福建的乡村教育事业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对福建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福建官方及民间的乡村教育运动,认为在程时煌、许文芹、李述贤、刘心村、曾杰等人推动下的福建乡村教育运动,在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状态、促进农村教育观念及思想的创新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5(3):F0002-F0002
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的前身是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始建于1975年。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于2002年10月正式成立了体育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3人,副研究员1人,讲师20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14人,在读硕士10人,全日制在校学生656人,函授生650人。学院采用蒙汉双语教学,下设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三个专业,一个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点。  相似文献   

15.
美国政府早期对印第安人实行隔离措施和同化政策,受尽歧视和欺压,其传统文化和教育得不到尊重和保护.随着20世纪60 ~7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扩展,印第安人文化和教育逐渐得到美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联邦政府通过一系列的保护印第安人受教育权的法律,使得印第安人受教育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本文以美国印第安教育法为例,从印第安教育法的社会发展背景、演进及其立法指导思想、法律实施保障、法律修订的时效性以及立法内容的专项性等特征分析人手,对印第安人受教育权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以期对中国的民族教育立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走进竹篱教室--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以真实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于是启示我们去探讨关于进行民族教育研究应持有的态度和方法,并通过思考弱势族群教育滞后的隐性症结,解析教育在对人发展影响过程中的关怀意识.呼吁从实际意义上关注在边缘中守望的弱势族群.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历时性的角度梳理了解放前西道堂女性教育的基本情况,并深入分析了不同阶段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阐释了女性教育与“汉克塔布”宗教传承方式、教长思想、社会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教育的发展始终脱离不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特定时代背景之下的人.教育在输出文化的同时,也在建构文化.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围绕理科教育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基础,展望了21世纪初理科教育的实践和革新.叙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即21世纪初的理科教育目标,、根本革新理科教育现状的视点和从事理科教育的人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社会、时代和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做到:了解教育对象;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与教育,为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同时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切实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20.
<正>在拉萨,拉开了湖南教育援藏序幕1974年,在中央关于全国支援西藏的号召下,湖南第一批援藏教师42人满怀豪情,风尘仆仆地踏上了拉萨这片神奇的土地,从此拉开了湖南35年教育援藏的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