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19世纪后半期的英国诗歌可称为丁尼生时代,可他本人似乎并不钟情于自己的时代,他的诗作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怀旧情感,一种对于过去和往昔的珍爱之情。拟从分析丁尼生的诗作以及他对传统诗人、历史题材的钟爱以及他独特的诗歌创作技法来剖析怀旧情结在丁尼生诗歌创作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汉代诗歌中忧世之嗟较少,忧生之叹较多。汉代诗歌的忧生之叹,既表现为对有限的生命长度之焦虑,又表现为生命困顿之忧。忧生之叹诗歌的特点,亦能反映出汉代诗歌的大体特征:生命主题作品集中而频繁,体现出发愤而作、宣泄悲愁的创作方向,直面生死,毫不讳言,具有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特征,既指向于个体人生,又高度概括了无数人千古共有之情。  相似文献   

3.
宋初直臣田锡的古文与辞赋创作已得到学界普遍关注,而其诗歌研究一直处于相对寂寞的境地。其实田锡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诗学思想,在诗歌内容上,他主张反映现实,服务政治与表达情性相结合;在诗歌审美上,他崇尚雅正与艳丽并美;在创作手法上,师法自然与转益多师并重如此等等,表现出较高的理论价值与开阔的文学胸襟。同时,田锡诗歌在宋初诗坛地位也颇高,他诗歌内容丰富,既有表达闲适之情的应制酬和与诗酒赠友之作,也有关心政治民生的政治咏怀与人生感怀之作,诗歌风格与创作手法多样。他应是宋初部分学白诗人的杰出代表,其诗歌主张与创作实践丰富了学界对宋初白体诗歌内涵的体认。  相似文献   

4.
司马光是北宋史学大家,其诗歌数量也不少。他的咏史诗在内容上,或借咏怀古人强调个人素质对国家命运的影响;或借咏怀古迹表达出其历史沧桑感;进而表现出其历史发展观。在艺术上,咏叹对象的相对一致性;理性的思考、客观的叙述多于形象性思维;多古今兴衰之叹少个人怀抱之情。  相似文献   

5.
潘岳《悼亡诗》和元稹《三遣悲怀》是悼亡诗中的名篇,对悼亡诗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在文思构造、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两人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他们在诗歌中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表达出了同样深挚哀婉的沉痛悲苦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中表现孤愤之情,一直是我国进步文学家抒写人生和社会不平的战斗传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抒写孤愤之情的杰作,蒲松龄的孤愤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他的孤愤精神主要是通过文言小说表现的;其二,他的孤愤之情又附丽于幽冥幻城之中、谈狐说鬼之事,具有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7.
“诗歌鬼才”李贺以其浓郁的伤感意绪和孤僻个性创造了一个瑰丽、奇诞的诗歌世界,对后世诗人影响很深。后人在借鉴李贺诗风的同时,也对其悲苦生平深表同情,对其生平传说的传播与接受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和态度,其中李商隐和杜牧的不同接受缘由很有代表性。李商隐对李贺生平传说的传播和接受,表现了他对李贺的爱戴以及对他早夭的痛惜之情;而杜牧则由于对李贺缺乏心理情感的认同,因而很难理解李贺的畸形和缺陷心态,也很难将自己的生世期许寄托在幻想中。因此,从二者传播与接受的差异性中,可以更好地了解李贺对后世的影响情形,以及后世对李贺及其诗歌的不同评价。  相似文献   

8.
盛唐诗歌具有"刚柔兼备"的艺术情韵.刚性的艺术风格,是客居在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的读书人,积极投身功名仕途的昂扬精神状态之体现.而"柔"之情韵,是"长安"诗作表现出四个方面情感倾向:功业未成的失落之感,孤独漂泊的相思之情,对世外生活的倾慕之情,对时光流逝的叹息及由此产生的悲怆之情,体现出浓烈的感伤情绪.  相似文献   

9.
湖湘诗派作为近代诗歌史上尚情而与宋诗派相抗衡的诗歌派别,在创作上表现出了缘情与尚绮的倾向:推崇《楚辞》,以遣悲怀,并用它营造出了诗歌中的文化情境;宗法《文选》,缘情尚绮,欲于近体诗歌之外另辟新体;取道古雅,力求自然,以炼就天然奥美的诗歌品格。湖湘派诗人虽严守古法不变,所追求的则是出于《骚》心《选》旨,而达于典雅自然的诗歌境界,其"缘情"、尚"绮"之风预示着近代诗歌领域主情思想的兴起与对审美精神的追寻。  相似文献   

10.
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对“情”所做的理论建构颇具特色,不仅包括情感,还包括了诸如命旨、神思、理、解、悟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因素,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无论是从情感的层面,还是从包罗了所有与诗歌内容相关要素的“情”的层面,他对“情”的论述都显示出一种“泛情化”倾向。这种“泛情化”中所包含的对六朝乃至梁陈文学的重视,反映了明清之际对文学抒情特质的重视,同时也是文学自觉深入人心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一生于学问领域用功最多者是诗文,其诗文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曾国藩在<湖南文征序>里精确阐明:"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诸书而传诸世,称吾爱恶悲愉之情而缀辞以达之".他的情是地道的"爱恶悲愉",他的情强调了人的本性.消除了儒家气息.忧国忧民之情、思乡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渗透于曾氏的诗歌中.  相似文献   

12.
海子是一个有自杀情结的人,"死亡"是海子诗歌中一个很重要的主体,海子在诗歌中讲述死亡,就像讲述一切语不惊人的故事;海子甚至在诗歌中表现出他对死亡意识的迷恋,表现出一切带有浪漫主义冲动的诗人的共同特点。海子就是这么一个残酷的诗人,我们总能在他的诗歌中寻找到他生命的轨迹。海子的诗歌与他的生命同体。  相似文献   

13.
北宋谪臣与元末明初“南园五先生”岭南诗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谪居岭南的文人与"南园五先生"的岭南诗都描绘、赞美了岭南秀美的风景名胜和风俗民情。处于蛮荒流放之境,环境不适,受仕途自忧心态的影响,北宋谪臣在其诗歌中描写了岭南恶劣的气候、岭地陋俗、重商轻农等习俗,诗中流露出了谪臣远在异乡的思亲之情、不适之感及贬谪之怨,使其诗歌附上一层抑郁之色。"南园五先生"生居岭南,不会产生诸多不适之感,在他们的岭南诗中表现出悠闲、自得之情。  相似文献   

14.
袁桷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他的山水田园诗较为出色,善于描摹事物,特别是声音,诗歌中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15.
曹丕有意识地创造意境、选择意象,他所选取的景色都和所抒发的感情密切相关,善于化景语为情语,融情入景,情与景密切配合,情真景切,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曹丕诗歌抒情性强,表情婉转细腻,总是回环往复地抒写感情,不同于建安其他作家的豪放洒脱,而更多了几分深情与清丽;曹丕的诗歌语言雕刻,讲求构思,在技巧上增强了对诗歌艺术性的追求,表现出曹丕自觉进行文学创作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黄景仁,字仲则,其诗名显著,"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他在短暂的35年生涯中创作了数千首诗歌,其诗歌以独特的文学意蕴和风格特色,在清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文学成就与他的游幕生活密切相关。他在游幕期间创作的诗歌,成就颇丰。这些诗歌抒发了生活困顿之苦与身世沦落之悲,倾吐了磊落不平之气与愤世嫉俗之情。探讨其游幕与文学的关系,可以窥见游幕生涯对黄仲则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维诗歌的最大贡献,即是他遵循适度原则和中节控制的合度表现,天才地创造出中国诗史上最合乎"温柔敦厚"之理想尺度的诗歌范型.儒家诗教所要恪守的原则,与其说是诗的内容,不如说是诗的表达.因而形成了中国传统诗美具有长言咏叹的委婉含蓄的表现性,向来以比、兴之表现而见长,强调"而不"的适度控制.而王维最看重和追求"曲而达"的表达,微婉善讽、委曲迭情,其诗歌锋芒内敛,情感隐而不露,形成了"文质彬彬"、"文质参半"的美学形态,成为"中和"审美理想在文学上的一种卓绝表现,也强化了中国诗美的适度表现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王粲经历离乱的身世和他自伤多情的性格气质与他“才华”的完美结合,使得他的诗歌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和对诗歌章法结构的着意组织,体现出“以情取胜”、才情并茂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一代文学 千古独步——魏晋清谈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魏晋知识精英创造出的口头文学清谈,其内容超越析理玄学,而带有反映现实批判现实倾向和言理咏怀、体物审美的特质;又表现出诗歌艺术形象意境之美,典型的清谈对话更表现出心生言立、情以言迁、创作随意识流动的口语艺术特有之美,有的还表现出正统文学罕见的俳谐美。这千古独步的口头雅文学,应是足以媲美汉赋的“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20.
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历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从陆机、王绩和王维三人的三首思乡诗的比较中,可见出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即在浓缩中开拓和深化.使得诗歌情节更集中.情感更深厚,风格更合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