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800多年前,一代思想巨子陆象山(1139──1193)诞生在江西金溪。他一生活了54岁,除做过几年地方官吏外,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兴教、治学,即使在仕途也不忘游学、讲学,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的光芒和人格的力量,是不会受官职大小影响的,也不会受时空限制的。近年来,到金溪寻访大师足迹,探讨陆学的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陆学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今天,研究陆象山确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一、陆象山的思想和业绩是中华民族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作为一位哲学大师,陆象山高扬“心学”大旗,创立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心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
从南宋心学大师陆象山的"荆门之政",可以引申出如下对现代政治有益的经验教训:(1)象山先生承儒家德治观念,以心学为基础,建构起自己的政治学说。(2)"荆门之政"是象山先生在一年零四个月中创造的政治奇迹。(3)反思象山的"荆门之政",可以获得三个方面的启迪:第一,"荆门之政"实为象山理家治族经验的延伸;第二,现代社会要根除政治生活中的人治现象,不在抛弃儒家的德治观念,相反,倒是应该正确地理解儒家的政治学说;第三,从政者应该具备哲学的思维、哲学的方法、哲学的境界,以哲人的身份从事政治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编后语     
今年1月18日,是陆象山逝世805周年。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哲学家、中国心学创始人,我们特与金溪陆象山研究会合作,在国内首次推出这个文论专辑,以飨读者。陆象山(1139──1193),名九渊,字子静,号象山,抚州金溪人,著名心学家。在南宋,他是“抚学”,也是“赣学”的代表。陆象山处于动荡不休的南宋,在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十字路口,他高标独帜,自成哲学体系,以其开创的“心学”,横扫陈腐之见。他的易简,他的呼唤人的“真我”主体意识,他的关于“人性”“人情”,眼睛向“下”,以及对“存天理、灭人欲”程未理学的叛逆,和“要决…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现代概念,它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教学目的。800多年前虽然没有这个名词术语,但在陆象山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与之相通的朦胧理论和实施雏形,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对我们今天是不无启迪的。淳熙十四年(1187)陆象山先生登贵溪应天山讲学,一不建斋舍,学生自己结庐而居,裹粮而食;二不立学规,从容讲道,启发人心,四方学徒大集。居山五年,来见者逾数千人,甚至乡村父老也策杖来听,可见其讲学之盛。陆象山的教育思想和他的哲学思想一样,其中心在于“心学”,而“心学”的载体…  相似文献   

5.
议析陆象山《与辛幼安书》和《与徐子宜第二书》,指出“两书”针廷南宋社会弊端,可谓独具只眼,而重点在于揭露吏治腐败,寻求解决途径;它既是象山为政的重要借鉴,又是后人了解象山思想、行为的可靠依据。但它对辛弃疾的评价与指责,则有偏激与不公之嫌;原因虽较为复杂,但今天读它时,以历史的眼光,正确对待,仍然有其必要。  相似文献   

6.
南宋陆九韶、陆九渊兄弟向朱熹发起的关于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中“无极而太极”的辩论.是一场有关宇宙本源问题的论争。在这场论争中,陆象山是为了敦促朱熹适应南宋的政治形势.更好地和他团结起来,以共同承担起支撑社稷(即南宋政权)的社会责任。而从他晚年的“象数论”、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倾向性、和“玩象”术的祷雨祷雪活动看,陆象山思想上的道家倾向越来越明显了。  相似文献   

7.
陆象山的陆氏家族出身豪门,是唐昭宗时宰相陆希声的后裔。当陆氏六世祖陆德迁因避五代末战乱举家迁到临川青田村时,家道已经中落,但却始终保持了书香门第。象山先生六兄弟都是很有学问的人。陆象山并非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心学》是启示人们理解“宇宙”的学说。作《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为王安石辩诬,知荆门军政绩斐然。  相似文献   

8.
陆象山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问题,学术界已作过不少有意义的探讨.但至少还有两个方面的探讨似乎还没有人做过.1.对陆学和王学静态上比较得多,而没有把它们置于儒学的发展史中来比较它们的异同;2.对象山和阳明的某一思想或某些言论比较研究多,而没有从他们学说的内在逻辑方面进行比较.而这两方面正是陆王心学异同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陆象山研究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在很多方面有所发展。从陆学里我们看到了许多有益的闪光思想。陆九渊的思维不同于他同时代的朱熹,也与传统的孔孟儒学有一定的离异,所以它始终难以获得封建统治阶级的赞赏。在“正统”眼里,陆学虽非“异端”,却也类似“旁门”,虽然明朝中期王阳明拉文治武功之威改造弘扬之,一时风靡,但还是不断遭到一些自认为正统的儒者指斥。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正是陆学的平民意识及其离经叛道的思想今封建“正统”不快而难以容忍。然而陆象山本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是自觉地站在忠君爱国,维护封建…  相似文献   

10.
金溪重修仰山书院孔凡章北京露有遥从剧邑颁,乡贤遗址换新颜。立身构桧君臣上,治学程朱伯仲间。足下六经嗤泥古,胸中一簧譬如山。后人仰止应犹忆,慷慨宫门对策还。谒乡贤陆象山墓吴德润金溪旷代儒宗百世师,辩香何敢献芜词。鹅湖会讲昌心学,边郡临民有口碑。五论陈君明教化,六经注我见操持。乡贤墓下拜秋色,不尽幽情酒一危。奉题金溪陆象山研究会象山学刊吴柏森北京光耀垂新纪,儒林竞景从。宏篇聆木锋,哲理发晨钟。德范千秋仰,风华百代宗。鹅湖同论道,雄辩起双龙。贺陆象山研究会成立张昌琪金溪象山学会喜新成,哲理深宏任探评。…  相似文献   

11.
长沙的岳麓、金华的丽泽、庐山的白鹿洞、贵溪的象山均为南宋著名的书院,四者之中江西有其二。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书院,而象山书院则是弘扬陆学的书院。虽经元明清诸代,白鹿洞书院一直办在庐山南麓,而象山书院则因种种原因,迁建多处,现将一般概况分述如下。一、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山象山精舍象山书院的前身叫象山精会,而其共创者则是南宋著名教育家陆九渊及其门徒彭世昌①。原址在今江西贵溪上清镇东南的应天山。宋淳熙十四年(1187),陆九渊门人彭世昌,来贵溪寻访张伯强和张行已等老朋友。“日登山游览,见“陵…  相似文献   

12.
周敦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道学家,是道学和宋代濂学学派的开创者。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虽有起有落,但总的说来,自南宋至明清,道学统治了中国文化七八百年之久。 周敦颐摆脱世人治经多诂其义的羁绊,创立以儒学为主体、兼采佛教和道教部分观点的新学派——道学,强调疏理践行。道学和理学异名而同实,北宋称道学,南宋及其以后称理学。虽然,周敦颐的道学尚待后人完善,但他提出了不少先儒未曾发的“默契道体”、“根极领要”的推明,为后人完善理学作出了有益的启迪。本文试图就周敦颐的教育思想进行探讨,并寻觅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陆象山是南宋时著名教育家。他建构了独具特色的哲学、教育思想体系,其道德人格教育观则是他教育思想体系中一大突出的内容和灿烂的闪光点。一、“学有本末”、辨志明心,旗帜鲜明地摆正“尊德性”与“道问学”两者关系。陆象山认为,教育应有本有末。所谓“本”,即尊德性、教为人;所谓“末”,即“道问学”,传知识。如何体现有本有末,陆象山认为应‘洗立乎其大者”,即建立大根本──—辨志、明心,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陆象山认为,“学者之志不可不辨”。做人首先要辨志明心,建立好大根本。只有认清人生目的,才能朝正确方向发…  相似文献   

14.
仰山书院徐正付纪念陆象山的书院的确不少,但保存至今的却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则更寥寥无几。然而,陆象山故乡的“仰山书院”却数得上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书院之一。南宋时期,人们为纪念象山陆子、晦庵朱子二人来金溪讲学,于县城内(今绣谷镇)熙春巷建立一栋徽州风格的“崇正书院”。当时人们有朱、陆二人在此“反复辩论如在白鹿(书院)”之说。该书院的布局;“书院后为何堂、立二先生本主于其中,前为讲学。作号舍于两翼,又前为教门,又前为大门,医日:崇正,……”书院于明末毁于兵天之灾。前人留胜事,千古仰象山。清乾隆二年(…  相似文献   

15.
象山佚诗近在金溪田《邓氏家谱·总录》中发现陆九渊一诗,未见他处收录,现转载于下,诗云:题云林宗相诗象山陆九渊绣谷青幽竹树深,寝堂高构奠山阴。文章继述千年道,礼乐开明万古心。窈窕丹青争绚鳗,英雄冠盖选登临。共乘骆马乌台使,此日分题试短吟。金溪云林是象山继母邓氏的娘家。《邓氏家谱》载:云林五世祖邓希道之女出嫁于青田陆贺。陆贺即象山之父。《陆子年谱》载:先生3岁时母亲饶氏孺人去世,39岁时继母大孺人邓氏去世。可见陆贺原配饶氏为象山生母,但早逝,故陆贺续娶了邓氏。年谱载陆贺逝于象山24岁时,算来邓氏寡居15年…  相似文献   

16.
陆象山门人杨简(号慈湖)是南宋后期最有影响的儒者,慈湖心学在南宋后期儒学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一方面与南宋中后期掌握政局枢机的史氏家族的支持有相当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慈湖心学在政治、文化中心地域的广泛传布.慈湖去世之后,在浙江一带兴盛一时的陆学,逐渐失势让位于朱学.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民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毛泽东不但认真吸取了中外民本思想中积极的成分,而且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革命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虽然他在实践这一理论的过程中遇到过困难,但是依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启迪.  相似文献   

18.
"差不多老舍没和教育事业断过缘",展读老舍的全部小说,以教育为题材的占了大多数,清晰可见老舍是个有较为系统教育观的小说家,而且他的教育思想是非常独特的.老舍以他深刻的洞察力,多方位地指出了教育界的种种现状,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陆象山在“心即理”的哲学命题下的为学之道。在为学要“先立乎其大”的前提下,除了运用“易简功夫”和独立思考外,着重探讨了陆象山“千虚不搏一实”的求实精神和治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陆象山的理想人格的道德柱石及立志说起,论证了理想人格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进而对陆象山“须大做一个人”、“与天地并立”的大宇宙关怀意识进行了多方位的梳理和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