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网络民粹主义借助新媒体的兴起,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将网络民粹主义界定为一种社会思潮、一种情绪反应、一种话语方式;将网络民粹主义归因为社会转型期各阶层激烈的利益冲突,利益协调机制的不健全,精英权威的消解及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微用户”的非理性及微媒体的便捷性;将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定位为双重效应,既有关怀弱势群体利益、保证政府公正廉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弱化指导思想、非理性表达极端化、颠覆政府权威、破坏社会秩序的消极作用;消解网络民粹主义的消极作用,需要缓解社会矛盾及建立健全的利益协调机制,强化精英阶层的社会责任感及提高政府执行力,引导网民理性参与及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网络民粹主义是为表达现实诉求与焦虑情绪的特定群体的意志聚合,因其传播介质的强大而相较于传统民粹主义具有更高效的聚合方式、更大体量的受众以及更具感染力的情绪气质,是民粹主义在网络空间的延伸。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焦虑是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的生成基础,其诉求的理路主要按照“话语对抗—广场审判—非理性发泄—真相漠视”进行,诉求特点表现为集体无意识与非政治性。在分析网络民粹主义表现样态的基础上,从民生保障、法规建设、渠道疏通、素质提升等四个维度提出相应的纠治进路。  相似文献   

3.
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政治思潮在网络空间形成与传播的结果,以极端平民化为主要特点。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促使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发生转变,在网络技术支持下,滋生出具有双刃剑作用的网络民粹主义。一方面它在维护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打击贪污腐败等方面起到正面作用,但另一方面它也会产生削弱政府公信力、分裂社会阶层、妨害司法公正、引发群体性事件等众多消极作用,因此对网络民粹主义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找到消解网络民粹主义负面影响的对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话语垄断是网络民粹主义的一种争夺话语权的策略,通过扣帽子、散布假消息、谩骂、渲染、人肉搜索、限制不同声音等策略,达到对舆论的控制。话语垄断,作为民粹主义网络行为,源于信息的不透明、不畅通以及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不公正、不公平现象,这些现象给网络民粹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在信息浑水状态下,话语垄断可以达到话语压制的效果。网络场域各种力量的竞争,造成网络民粹主义对语用力量的追求,最终是为了达到对批判对象的群众广场审判。话语垄断对社会的危害越来越大,应当对政府危机体系作出科学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网络民粹主义是以互联网为媒介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民粹主义,持有反体制、反权威、反精英等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主张,呈现出分散型、平等化、非理性、直接介入式等鲜明表征."8·12"天津港爆炸后,网络民粹主义喧哗风生水起,误导公众理性判断,我们应警惕网络民粹主义的喧哗,防止喧哗成声势,以免污浊主流舆论场.本文探析网络民粹主义,研究网络民粹式喧哗的传播特点及造成的社会隐忧,并从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治理举措,致力于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6.
影响性司法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已出现民粹主义的倾向。网络民粹主义倾向的非理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冲动、盲目、暴力和易被利用,容易走向极端的民粹主义。在司法领域,这种危险主要表现为破坏司法独立和程序正义。民粹主义的产生有着社会根源和土壤,以基尼系数为视角,通过对我国2003年以来的基尼系数的数据分析,挖掘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倾向产生的社会成因,进而找出了消解网络民粹主义倾向的策略。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降低我国的基尼系数以减小贫富分化;加强反腐力度和制度监督,杜绝黑色及灰色收入;加强司法改革,促进司法公开;通过理性化疏导策略来使网络民粹主义逐渐克服某些非理性表现。  相似文献   

7.
全媒体时代,网络民粹主义通过强占性话语和情感动员策略聚合公众舆论力量,围绕仇视精英、同情民众、解构权威设置主要议题,其二元对立的话语体系、负面情感的动员习惯和价值重塑的解构逻辑阻碍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行为规范的塑造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当前,必须从加强主流话语体系建设、提升错误思潮辨别能力、深耕网络传播优质供给、强化网络空间规范监管等维度积极消除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负值效应。  相似文献   

8.
“群体的时代”与网络时代相遇,人的个体性消失与大众群体性的反叛相耦合,“个人致幻”衍化至“群体催眠”,是对网络民粹主义生发机制的群体心理学解读。网络民粹主义甚嚣尘上的背后隐匿着“不经思考”的破坏心态、“精神统一”的从众心态、“非黑即白”的极化心态。宏观掌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体制重构控制网络群体聚集、把握规律积极疏导大众心理、话语回归铸牢主流意识形态是使群体从冲动走向理性的恰当路径,亦是纾解网络民粹主义危害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网络民粹主义传播的政治潜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民粹主义扮演什么角色?这个问题一直很难让人作出简单的定性.网络事件引发网民舆论监督热情高涨的同时,也鼓舞了网民对抗主流文化的士气,激发了网民对抗权力中心、对抗权力话语的意识.当下人们渴望公平公正和言论自由,却对民粹主义的社会危害认识不足.网络民粹主义具有议程设置和社会动员功能,其公开的旗号是“人民公义”,行为是人民审判,本质却是多数人正义,我们必须认清其实质,并对其极端化行为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10.
网络一社会行动模式的宏观结构是:网络的发展导致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变迁”;中国社会仍然是伦理社会的“结构”;网络世界建立起的意识形态“话语”。“话语”包括简单的道德二元论划分逻辑和民粹主义。社会中层组织缺乏,及以工具理性、情感型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是社会行动非理性化的直接原因。网络——社会行动的破坏性对我国的法律建设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制度化社会行动。中层组织的广泛建立,有助于习俗的建立。在习俗基础上起草与施行的法律,更具有合理性与合法性。这就为法治社会建设找到了一个切人点。  相似文献   

11.
网络民粹主义在中国的兴盛有多方面的原因:党群关系在某些领域某种程度上的恶化是其兴盛的政治原因;贫富差距显著是其兴盛的经济原因;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其兴盛的技术条件;政策性歧视的存在与扩散是其兴盛的社会原因;网络亚文化泛滥及旧有民粹主义传统的"回光返照"是其兴盛的文化原因;西方民粹主义思潮的"复苏"及其对中国的渗透是其兴盛的外部条件。对网络民粹主义的防治需要采用系统的综合治理策略: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群众路线教育;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完善新媒介平台信息传播监管体制机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随着计算机的迅速普及,网络给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民粹主义在民众的网络政治参与中抬头,为我们的社会和政府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3.
文化民粹主义是社会民粹倾向的深层次表达,假借人民话语的合法性破坏文化所担负的尊重本真、哺育人格、追求崇高、凝聚共识的重要社会功能,究其本质而言,是脱离社会现实的一种虚假意识形态,隐含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拒斥。文化民粹主义的非理性、狭隘性、极端性影响着社会和谐发展的开放性、包容性、持续性和稳定性。深入批判文化民粹主义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从坚守文化发展的人民性归旨、明确文化批判的建设性导向、培育文化认同的主导性观念等方面入手,破除文化民粹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的干扰,厘清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脉络理路。  相似文献   

14.
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的网络嬗变,它的传播冲击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削弱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导致部分大学生荣辱观缺失紊乱,歪曲和消解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为此,要铲除网络民粹主义赖以生存的现实土壤,充分发挥思政课课堂主渠道作用,畅通大学生诉求渠道,强化校园网络信息监控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15.
伴随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政治参与愈来愈成为普通民众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一些人认为,网络的出现使得在中国实现直接民主成为可能,然而这仅仅是现阶段人们乐观的想象.网络匿名性与去中心化结构特征引发了"蒙面人效应"和"网络民粹主义"倾向,形成了网络政治参与的阴暗面,其不仅污浊网络环境,更会对现实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国家必须从密切党群联系入手,抓紧构建社会整合机制,坚持法律监管与道德教育并重,引导网民合理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究其根本,还是要发展经济,实现经济良性发展下的公平正义,以消解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类型学社会话语的分析框架将新媒体事件归纳为四类话语即国家(民族)话语、公共性话语、民粹主义话语和文化话语,话语背后分别体现了官方意志与爱国精神、公民性力量、戏谑狂欢精神和文化建构逻辑。这些话语共同构成了新媒体舆情的主要表达内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对欧洲极右政党中的一种新型政党“新民粹主义政党”进行研究 ,剖析了其核心特征、组织特点、选举基础 ,比较分析了其与新法西斯主义政党的异同。文章认为 ,欧洲新一波次的极右翼浪潮并不是新法西斯主义力量的发展和壮大 ,而是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民粹主义政党。这种新型政党在意识形态上属于反体制的右翼 ,自称代表了社会的“主流” ,在组织方式上把高度集中的组织结构与个性化和富有魅力的领袖结合在一起 ,其选民基础大部分以年轻的男性为主 ,且多来自私营部门。新民粹主义的出现反映出西欧社会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8.
国民革命引发的近代中国最大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乡土社会动员,给民粹主义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场;盲目崇拜农民,从小生产者的立场出发否定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财产私有制,运动贫苦农民对乡土社会进行激进改革,是湖南农民运动民粹主义思想潜流的重要表征;涌动于乡土社会动员中的民粹主义是农民运动和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二重化"社会中存在网络异化的现象,表现为人的现实性被弱化,人受到网络的"控制"和"反噬"。网络异化的实质就是人与科技关系异化、人与人关系异化、人本质异化。因此,应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规范网络行为、强化网络虚拟主体自律性的网络道德价值定位、加强网络虚拟主体素养的立体教育、搭建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或通性关系等方面消解网络异化,最终建构一个文明和谐的"二重化"社会。  相似文献   

20.
民粹主义这种起源于俄国的社会思潮,自20世纪传入中国之后,虽未形成一种独立的派别或思想,但从未与无政府主义明确分开过.中国的民粹主义并非是简单的舶来品,中国具有民粹主义生存的土壤:小农经济为民粹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土壤;民粹主义“崇尚人民”的精神内核与中国的“民本”思想传统是一致的.民粹主义重视农村和农民的特征,成为了滋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辅料”,对于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民粹主义这一“辅料”自身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而言,却是“有毒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