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杨欣 《九江学院学报》2021,40(1):110-114
李大钊新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其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理论基础,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早实践,倡导了中国"以人为本"的新闻报道先风.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前期主张改良建国,"宪政秩序内的言论自由观""权力监督的媒介功能观""查事之精的新闻真实观"和"启蒙民众的传者受众观"构成其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李大钊主张革命建国,无产阶级专政和公有制成为未来国家形态的根本特征。李大钊"学"随"术"变,"阶级专政的新闻自由""主义宣传的传媒功能观""解喻现象的新闻真实观"和"崇拜民众的新闻受众观"构成了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基本内容。这种思想的跳跃,呈现出极致性、功利性和急躁性等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最早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系统介绍的章,但是这篇章的很多内容都是参照了日本学的作的。本通过对比《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日本学河上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两篇章,分析李大钊和河上肇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采取的不同态度,并提出《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不仅是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章,也是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4.
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关键阶段。《新中华报》和《解放日报》作为延安期间共产党兴办的重要报刊,在办报的过程中传播和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化的进程,促使延安时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高潮。《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播和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桥梁、渠道作用,为党的新闻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河上肇(1879-1946)是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思想家,作为亚洲较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仅将日本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高度,而且其著作在中国多次再版,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起到了启蒙作用.我国马克思主义先驱李大钊曾赴日留学,在他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河上肇的思想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厘清河上肇对李大钊思想的具体影响,不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还是对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晚清以降,关于中华民族观的讨论大都以建成一个现代的中华民族国家为目标和指向,这在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中可见一斑。既有研究多侧重他1917年提出的“新中华民族主义”对现代民族观形成的意义。如从观念史角度重新审视,可以发现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隐含于其探求再造中华国家道路的始终并随之演进。在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呈现出从“种族”民族观到民族主义民族观再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曲折复杂的演进脉络。他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形成的民族观,为党的中华民族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期,李大钊在中国赫然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李大钊就已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作了"初步提示",并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李大钊是倡导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大致依"诠释"、"实践"、"批判"、"建构"四种范式展开,从研究路径来说,"诠释范式"主要取马恩经典著作诠释和思想史路径,"实践范式"主要取新闻史学研究的实践史路径,"批判范式"分析了西方新闻学的理论观点,"建构范式"主要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建构路径.从这四种范式及其研究路径梳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可以使得既有研究在理论层面更加清晰,进而,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语境化的理论谱系,它经由数代理论家和政治家的接续努力,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与时代、实践对接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入中国,经由革命时代、建设时代、改革时代、新时代四个时代,每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都在努力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理论话语体系。进入新时代,面对全面开放条件下的新传播格局,执政党赋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新的内涵,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体系。这个理论创新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某一个人力量和智慧所能成就的,需要执政党长期、集体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七一讲话"从多方面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学科的学术和学理研究的视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的内在禀赋、"两个结合"的基本原则和学理依循,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主题研究的境界.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不仅造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特质和特征,而且还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理论内涵和思想智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两个"相结合",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则的科学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理依循的凝练.从两个"相结合"及其内在联系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学科研究的重大课题和学理要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主题"探索有着重要的学术的和学理的启迪.在学科和学术研究中,要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理论主题以及相应的思想内涵、理论创新和学术意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关于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有入库规则说、平等受偿说、优先受偿说等几种观点。从立法目的、法律功能、法律成本和效率、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中国司法解释的性质和来源来说, 中国应选择优先受偿说的观点, 赋予代位债权人优先受偿权, 建立代位权上优先受偿权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民国武术置身于当时人们追求"科学"的话语背景之中。以"传统"为特征的国术(武术)与当时的"科学"话语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与抵牾。国术界要实现以武图强的远大抱负,国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鲁迅与陈铁生的论战围绕国术是否有提倡的必要展开,一方面为国术的科学化做了舆论上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促使国术界开始反思传统武术的痼疾。进而,国术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了国术科学化的改造,其实质是确立发展国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国术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当代期刊编辑理论研究,已经逐渐淡化了对期刊本身的功能、基本属性,办刊特色等的讨论,因为编辑学的理论发展,已经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对于人文社科学术理论刊物,现在更多的是在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编辑出版与全球化背境下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联性;当代学术批评与编辑的选择性思维方式;当代学术期刊的编辑过程及编辑活动与学术评价的关系;当代网络化条件下的学术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关联研究等与文科期刊相关的更为重大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4.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司法机关在办理中是仁者见仁,法学人士在讨论研究中是智者见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应以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阻止其他共犯利用其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  相似文献   

15.
在不签发提单的情况下,利他契约理论能很好地解释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当事方的权利义务。但在签发提单的情况下,该理论就不敷使用。借助罗马法中的准契约理论,既能对提单下的义务转让进行合理解释,也能解决在实务中诉权的确定之难。  相似文献   

16.
对于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问题,人们往往是从行政许可实施违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于设定违法及其责任追究的探讨却相对薄弱。然而,行政许可设定一旦违法,其对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将会更大,因此,对许可设定的违法及其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以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不仅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案件的深刻剖析,论述了认定合同的依据、广告行为的效力、公司与股东的责任以及公司主体的混同等重要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面面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对贫困生帮助很大,同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提出贫困生认定工作仍需要进一步采取各种相关配套措施,以推动和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9.
良友版《中国新文学大系》丛书出版的背后,有一些文学史细节被遮蔽。其中诗集卷因图书审查委员会的反对不得不“临阵换将”,由郭沫若改为朱自清,这确系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文化围剿政策之体现。朱自清编选的范围来源一方面依靠他在清华大学授课的讲义《新文学纲要》,另一方面得益于《新诗年选》、《分类白话诗选》两种诗选提供的“启示”。朱自清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新诗集卷编选完成,选了五十九位诗人的四百首诗歌。  相似文献   

20.
社会范畴化虽然是人类认知的基本路径,但是却塑造了人的群体资格,进而成为了人完成社会认同化过程而建构认同的基本前提.社会赋予人以多元的群体资格,而人则形成多元的社会认同.多元的范畴资格对应着人们内在的“认同库”,各种社会力量则成为“认同场”上激发一重或多重认同的主要因素.在此过程中,回族的国家认同得到了彰显与强化.捕捉民国时期回族国家认同的表征形式,进而分析其建构、重构过程,刻画出其借助大众传媒而“传播扩散”模式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