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哲理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尔重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0(5):89-93
《老子》以歌诀的形式写出了中国的哲理长诗,在世界哲学史上有出类拔萃的地位。《老子》以其鲜明的特点,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李邦国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
清人魏源曾说;“解老自韩非下千百家,老子不复生,谁定之?”(《老子本义》的确,这个“谁定之”的历史积案,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然而对老子问题的研究,又是十分必要,它对研究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史有很大的影响。 老子是春秋末期的伟大哲人,是孔子之师,这是司马迁公正的结论。《史记·老子传》记述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 相似文献
3.
李定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4)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它的实质是什么?五千言中,提法不同,为后人的研究工作增加了不少困难。过去有关《老子》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争论,分歧也在这里。断定《老子》是唯心论的认为:(一)“道”是“常无”、“常有”的统一,两者统一于“常无”,“道”是形而上的本体。其根据是《老子》第一章。(二)“道”是先天地生的东西,先天地生者“非物”,因此,“道”是“绝对精神”。其根据是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三)“道”是产生字宙万物的总根源,精神生物质,这是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其根据是第四十二章“道生一”。“道”究竟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弄清这个关键问题,《老子》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也就可以断定了。本文就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相似文献
4.
吴扬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Z2):25-26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乃至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党报,也是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创办时间最长的一张党报.它筹备于南京,出版于武汉,后迁至重庆,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最顽强的报纸,在战火中从未中断过出版.迫于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制度,《新华日报》为了把共产党的声音传给群众.在与国民党新闻检察机关周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斗争方法,使人民感受到共产党人的不屈. 相似文献
5.
赵怡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5):85-87
《禁闭》是一部以《存在与虚无》中阐发的观念为基础的哲理剧,有着高度的哲理性和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来详细分析剧本如何在本体论上体现存在主义的哲理主张,结合作品分析如何具体理解“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这些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以期能够更好的把握作品内涵及外延。 相似文献
6.
冯锦珊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弗·杜金采夫1987年推出的长篇新作《白衣》荣获1988年度苏联国家奖金。作品揭露了1948年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8月全会之后清洗与李森科持不同观点的“魏斯曼—摩尔根”学派的真相,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在苏联引起轰动。然而小说的价值不仅表现在这方面,认识社会只是文学职能之一,从社会角度观察文学也只是文学批评方法中的一种。当社会重大事件的内幕在一部作品中透露出来时,评论界往往特别敏感,读者反应也异常强烈。待事过境迁,思想的尖锐性逐渐平息时,人们必定会从哲理性、艺术性等角度对作品做更深层次的探索与评价。《白衣》正是一部既从哲理性高度去思考人类 相似文献
7.
唐国军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4)
《老子》历来被定位于哲学或政治哲学书,但从本质上讲,《老子》是"君人南面之术",是政治学。从政治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形上的政治哲学,同时也包括实践的政治理论;不仅包括政治的理想范型建构——《道经》,也包括对现实政治实践的评判与政治改革设计——《德经》。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与《老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永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Z1)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体大虑周的古代文论巨著。据刘勰自己说:“《文心》之作也,本乎道”(《文心雕龙·序志》。以下凡引该书.只注篇名)。所谓“道”,就是规律。然而我国儒、道、佛三大派,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想规律和创作规律的理解都在歧异,因此,探讨《文心》的思想渊源和归属、便成为“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搞清楚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理清刘勰美学思想的脉络,而且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对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尹振环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下称帛书)证明今本《老子》有许多失实的地方。单就定名、结构布局说,就有如下问题: (1) 始初并无《道德经》之名,帛书甲本有无篇名已不可知。乙本篇末有“道”之篇名,“德”系据“道”而补(见《老子乙本图版》12页252行下),“经”字乃帛书整理者所加。所以“道经”、“德经”之篇名也属后人所为。这又一次证明《史记》所言 相似文献
10.
林一顺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65-69
《老子》是一部文道并茂的哲理散文诗集 ,其简古清秀、绚烂多彩的语言风格的形成 ,标志着古人对诸多修辞方式的自觉运用在先秦时期已达到成熟阶段 ,现代修辞学意义上的各种辞格几乎都能在《老子》中找到实例 相似文献
11.
桂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3):415-416
武汉大学博士后余元洲先生的新著《老子新编》,本人先睹为快,觉得很不错。说它不错,是因为通篇体现了一个“新”字———结构新奇、诠释新意、语言新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结构新奇合理《老子》通行本,又称《道德经》,有“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和“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两种体例。但是,无论是何者在前、何者在后,道经中都有许多德经的内容,德经中也有不少道经的内容。而且,所谓“德”者,在老子那里,是“得道之德”,这又由于“君王用之以治国,百姓用之以行事”而表现为不尽相同的标准或要求。今余元洲先生将其划为“社会之道”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13.
性欲和性别是早期道家关注的主要主题.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讨论或多或少是摆脱了情爱的内涵的.<老子>谈到的性欲远远地超乎人之上,它是在生物学和宇宙学的框架之中展开的.道家关于性欲的观念具有一种"性的疏远"--一种对欧洲古代和现代情爱观念的疏远.另一方面,源于希腊古典时期的"情爱"的古老模式,又颇类似于<老子>中关于性的想象.<老子>不赞成苏格拉底式的厄洛斯的"对身体的克服"--这一点,就像在基督教的许多信仰派别那里一样,因为对身体的克服很容易转变成对身体的蔑视.此外.对于<老子>来说,人际关系并不是进入性交的一把钥匙.而且,最终在性交中起作用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人与神圣事物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超越感官的东西黏附于性欲之上,身体也好,世俗的东西也好,都不可能通过性交而被超越.西方哲学所走的是一条区分情爱和性欲的道路,<老子>一书中是不曾涉及此区别的.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学说源于古代的道术。这些古代治理天下的原则与方法,相当多地保存在《尚书》中。《尚书》中多次以涉渊水比喻治国,《洪范》篇更总结了人们对水性的认识,给予老子以深刻影响。《尚书》历记夏、商、周时期人们天命观的演变,由《商书》的天命失落到《周书》的敬德保民,“德”的范畴被老子继承发展,诸如不争、忍、柔、谦下、慎初与慎终、保民,这些都构成了老子伦理政治学说的基本内容。老子在《尚书》“含德”、“重积德”的基础上提出了“孔德”、“常德”,以此为中介,进而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玄德”。老子继承了《尚书》中的道,井把它上升为宇宙本源和自然法则。 相似文献
15.
胡曲园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老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过重大的影响,虽然它全文不过五千字,但是内容极其丰富,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兵书。不仅历代的统治者要向它探索统治的方略,而且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也要从中寻找精神的武器。在中国哲学史上,象韩非、王充那样的唯物论者固然承认自己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就是反对老子的唯心论者,也都暗中向他吸取思想资料,历代的大诗人、大作家接受老子思想的就更不用说了。在中国是如此,在国外,《老子》也是一切所谓汉学家的注意对象。特别是在当前,西方许多学者(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学家)都认为老子的“道”的学说,同现代自然科学的某些论点不谋而合,并且中国古代的科学萌芽多同道家有着联系,从而在国外掀起了一股研究《老子》的热潮。 相似文献
16.
傅晏风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3,32(6):155-163
《老子》讲的道,最终是自然之道,所谓“道法自然”。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大多从柔弱开始,刚强告终,从而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符合辩证法的著名命题。但忽略了矛盾运动中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得到统一,其辩证观难免偏执、刻板。《老子》讲权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老子》把自然界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现象,企图运用于人类社会,让庶民百姓“无思无欲”,回归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相似文献
17.
陈广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老子将自然科学与哲学融为一体,表述了丰富的自然哲学思想。(老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其后经淮南王和张衡发展,成为道家和中国宇宙发展论的主旋律k老子)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包含着天道自然的哲学观念;而(老子)对人类生命科学、冶炼术、交通工具等等的探索和成就,不仅表明老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自然科学家,也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朱森溥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解放以来,对《老子》哲学,讨论得极其热烈,取得了很大成果。但对其认识论思想,尚乏专文论证。不过,在论老文章中,每一涉及,辄加贬黜。不是说它否认感觉和经验,在搞先验主义;就是说它反对人的认识,在宣传蒙昧主义。真是众口一辞,似成定论。然而就我对《老子》一书的初步考察,觉得上述意见似欠公正,与该书本意不合,值得商榷。我认 相似文献
19.
20.
《老子》不是唯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曲园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4)
关于《老子》哲学,一向有着不同的看法,在文化革命期间,认为《老子》是客观唯心论,似乎已经成了定论。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有人甚至说,《老子》的世界观问题是永远解决不了的。我想不应该是这样。《老子》问题长期不得解决,可能是由于我们探索得不够。一、《老子》是物活论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时,曾经指出人类思维的发展历史可以分做三个阶段:一是原始的、朴素的辩证法时期;二是对个别事物进行分类解剖时期;三是科学的辩证法时期。《老子》这一著作产生在两千多年以前,并且具有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把它归到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