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作家东西的小说《后悔录》从社会对性的压抑这一个角度表现了残酷的政治运动对人性的扼杀,揭示了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相互冲突而终难统一的痛苦和无奈。作品描写了扭曲的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环境是怎样使人形成了一种畸形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致在心理与行为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令人对正常的人性的扭曲与失落悲叹不已。  相似文献   

2.
无产阶级文学要不要表现人性和人道主义?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 一种说:人性和人道主义思想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武器,是同共产主义思想水火不相容的,所以,无产阶级文学不但不应该表现而且必须彻底批判人性和人道主义。这是过去长期流行的古统治地位的意见,现在也还有不少人坚持这种观点。 另一种意见认为:人性和人道主义并不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概念,它的内容是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人性和人道主义也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武器,既有资产阶级的人性和人道主义,也有无产阶级的人性和人道主义。无产阶级文学当然不能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性和人道主义,但却应表现无产阶级的人性和人道主义。我是赞成这种意见的。 无产阶级要彻底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但并不是要一般地否定和反对人性和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既承认人性和人道主义,又揭示了人的阶级性,揭示了阶级斗争的规  相似文献   

3.
文学与人性     
文学是人学。文学要表现人,当然要描写人性。所以人性与文学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多年来,人性却成了文学的忌讳。许多阐发人性的文章,许多表现了人性的作品,都被冠以“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恶谥。在一些批评文章中,人性与文学倒成了互相排斥的异物。二者真好像出生在两个不同门第家庭里的一对情侣:一方面情意  相似文献   

4.
西方哲学的人性解读经历了本质主义向非本质主义的转向,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在颠覆了本质主义人性论后,并没有把对人性的解读引向"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人",把人性理解为在现实生活世界和现实生活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人性的表现是一个由潜在到显在的表现过程,作为表现过程中的具体人性需从人满足其需要的具体行为过程中加以具体地分析,即需要分析人性表现过程中的表现主体、表现源、表现场域、表现方式及表现结果诸因素。对人性的共性概括须走向对人性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 人的问题是历史观的一个重要问题。六十年代以来,在批所谓资产阶级“人性论”中,由于“左”的倾向的影响,人性、人道一概被归结为资产阶级、修正主义,因而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似乎马克思主义只能讲阶级、阶级斗争,不能讲人性、人道。这些年来,西方资产阶级歪曲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手法,也是抓住人的问题大做文章。因此,有必要研究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胡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重要文章的发表,是对近几年来我国围绕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争论的科学总结,它不仅澄清了许多理论是非,更重要的是教给了我们如何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乔木同志指出:“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和解决人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就是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说明人、人性、人的本质等等,而不是相反,从抽象的人、人性、人的本质等等出发来说明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的一个根本分歧,也是我们现在这场争论中的一个根本分歧.”因此,认真探讨马克思研究人的方法论问题,对于我们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道路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说《呼啸山庄》可谓英国文坛的一朵奇葩.作者艾米丽·勃朗特更赋予了男女主人公双重的性格.凯瑟琳在林顿带给她的虚荣和希斯克厉夫带给她的真实感受与快乐中徘徊,而希斯克厉夫经历了歧视、人性的压抑和爱情的背叛后,变成了采取极端的爱和极端的恨来面对他的人生的方式.正是男女主人公独具魅力的双重性格特征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社会现实-资产阶级人类的不平等,也由此导致了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8.
人性是一个含混的词语,它是人类行为的终极决定因素,千百年来对性善、性恶的争论从未停止,无论从文学还是文学理论等各方面都有过很好的论述,但是这些论述大多停留在性善或性恶的单方面,因为人是复杂的高级动物,在现实生活中,人绝非单纯的用"性善"或"性恶"来判断,人性的波诡云谲使得单纯的考察一个极端显得尴尬与不负责任.在一个性善、性恶中间是否还存在一个中闻地带,即灰色地带,又如何正视这个灰色地带,笔者截取这一地带中的特殊形式"恐惧",通过三篇文学作品加以阐释,倡导"快乐至上"生活原则和人生气象.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肯定了人的本质、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抽象的人性。那么,具体人性就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的具体的人之本性。人生活的具体的社会环境是如何规定人性的呢?具体说来,客观的社会环境包括许多层次,那么,反映到人身上的社会性也就表现为不同的层次.比如,社会从横向上分为经济结构、社会意识结构等,它们内化在人身上就表现为人的活动的经济性,思想性等.再如,社会中存在着一系列的群体结构,如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展现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间贯穿着共同的精神内涵,这就是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高度肯定。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其整个理论都是建立在抽象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并且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相似文献   

11.
人作为自然、社会的存在物,其人性的形成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铁凝的《大浴女》以尹小跳等人物的不同生活经历为表现平台,形象地展示了人性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人类追求美好、摒弃丑陋、在困惑中实现人性的突围,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不夜城》是一部以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民族资产阶级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在另一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部以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为题材的作品。既如此,我们便获得了这样的权利:一方面要求它真实地揭示民族资产阶级固有的本质,另一方面也要求它正确地表现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但是在这两方面,影片都不仅使我们大失所望,而且使我们感到愤慨。《不夜城》首先捏造了一个完全违反事实的前提——资产阶级的本性已经改变了;接着,便大做文章:似乎根本用不着什么阶级斗争,只要诉诸人性、爱、感化之类的手法,资产阶级便会整个地欢天喜地地被“带进社会主义”了。这是一个荒诞的神话,但正是资产阶级需要的的神话。我们必须拆穿它。  相似文献   

13.
所谓人性,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本质属性,人则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不从整体上把握人,不从人所生活于其中的一切现实关系的总和上理解人,就无法对人性作出合乎实际的科学解释。在人性问题上历来分歧所以甚众,就同研究者各执一端,未能把人看作是现实整体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奥瑟罗》的基本主题是具有深刻社会内容的爱情悲剧。爱情冲突和争权冲突紧密交织地构成了这部悲剧的集中而尖锐的悲剧冲突。《奥瑟罗》的悲剧性集中地表现在善良无辜的苔丝狄蒙娜的冤死上。主要的凶手是伊阿古,伊阿古是导致奥瑟罗与苔丝狄蒙娜爱情悲剧和两人惨死的主要根源。苔丝狄蒙娜追求的是自由而真挚的爱情,苔丝狄蒙娜的追求和毁灭具有深刻的反封建的意义。奥瑟罗和伊阿古——这是欧洲封建社会末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两个方面:资产阶级人性文明的理想和资产阶级反人性的野蛮的现实。  相似文献   

15.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严肃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先生的一部重要的巨著.本剧中所刻画出来的人物性格鲜明独特,不仅反映了美国20世纪初人们的思想状况,而且从一个侧面深刻剖析了人性本质的东西,人性内在的灵魂深处的东西.本文就剧本中重要人物之一伊本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不难看出剧作家在披露物质文明造成现代人精神紧张、变态和扭曲的同时,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人性的真实.  相似文献   

16.
每一艺术创作在结构上都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司各特对英国历史采取一个中国地位,在各个极端方向中间采取调停立场,所以他选择站在两派中间的人物为主角,正表现了这种世界观。诗人必须具有坚定的活跃的世界观;世界观不同,它表现的史诗结构也不同,但没有世界观就没有结构。福楼拜说:“写作正确,必须同时感情正确、思想正确,而且表达正确。”但福楼拜不是光有个世界观,然后考虑用作品表现,而是为了写作要取得一个世界观;他把首尾倒置了。1848年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般世界观都象福楼拜遭到危机,而且危机随时代发展而愈加尖锐。作家的世界观就是作家生活经验的全面的、提高了的概括性总结。如果作家和生活的实际斗争隔阂,和多样化经验隔离,那就把所有的世界观问题抽象化了,其结果必然丧失艺术创作力量。没有世界观就不能正确叙述……就不能造出史诗结构,结果是史诗结构公式化、单调化。现代小说家如乔艾斯,如达斯·帕索斯在作品中主观主义的最高发展,实际是把人的整个内在生活转化为经常的外物化的中性东西;这种新的结构形式正是垂死资本主义的适当反映;它把人变为物的附属……变为块然静物了。不少资产阶级虽也反抗这种自我异化;它的特殊绝望形式实是表现这个反抗的失败;只表示作用,而没有真正力量。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最优秀的人道主义反叛,如罗曼罗兰、纪德,为什么要超过1848年后的资产阶级文艺传统;它和颓废主义时代是一个根本决裂,而且意义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17.
康拉德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的伟大传统,始终关注人的生存,人性的栖居,在作品中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维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这在他的丛林题材小说中尤其有全面深刻的体现。随着思考的深入,康拉德对人性有不断深入的理解,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悲剧人性观和“积极悲观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科技与人性之间存在冲突,表现为科技颠倒了人的主客体地位、科技发展使人的不自由程度加深、科技发展冲击着人的基本尊严与人权。在现代科技发展背景下,人性自我调适具有必要性,应加强人性自我调适,保持人在科技中的主体地位,维护人的精神自由和创造性,尊重人类伦理生活,保持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以实现科技与人性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体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特征,充满了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追求,与各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在抽象人性论与现实的人、个人主义与以人为本,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两方面存在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一生都崇尚自然、憎恶文明,主张人应当按人的本性、自然状态无拘无束地生活.试从自我、社会、自然三个角度入手,着力探讨劳伦斯在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性这一主题,试图籍此寻觅出劳伦斯对人性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