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先圣王之治民也。无太过无不及以为政。适合乎中道而已矣。夫太过则操切。不及则因循。操切则民劳怨而心离。因循则民偷惰而气靡。心离者兆乱。气靡者致衰。此皆治道失乎其中。太过不及之为病也。故礼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是道也。帅中道也。张而不弛。操切太过者也。弛而不张。因循不及者也。均非中道也。故文武弗能为也。以言张而不弛也。秦始皇役戍卒以筑长城。隋炀帝竭脂膏而通淮连。商君刻薄。废封建井田。荆公固执。兴青苗新法。一时民心离叛。亡不旋踵。其去文武之道远矣。非失之太过欤。以言弛而不张也。汉尚黄老。杂而不纯。至桓灵政柄下移。受制于宦官外戚。遂移汉祚。篡夺相乘。晋侈倩(?)。士大夫放达自(?)。召(?)王五胡之(?)。卒(?)不(?)  相似文献   

2.
为国之要。在于因时。无论以法律治国。道德治国。然不可违时而为治则一也。故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夫能因时为治。故能张弛(?)宜。盖尝论之。治国如鼓瑟琴。张而不弛。则膠柱而调瑟也。弛而不张。则无弦之琴也。解弦而更张。则因时以为治也。夫张而不弛者。以往圣人之法治将来。扬雄有言。圣人之法。未尝不关盛衰焉。昔者尧有天下。举大纲命禹。夏般周属其子。不膠者卓矣。唐虞象刑惟明。夏后肉辟三千。不膠者卓矣。尧亲九族。协和万邦。汤武桓桓。征伐四克。不膠者卓矣。礼乐征伐。自天子所出。春  相似文献   

3.
罗纲异翳之械多。则鸟乱于上矣。鉤组(?)笱之变出。则鱼淰于下矣。法令之滋彰。文告之烦苛。刑之颇类狱之放纷。则民扰于国矣。读诗至大风有隧。未当不叹民之罔极民之回遹。民之未戾。莫非由贪人败类在位者之所致盖贪则政烦赋重。所以硕鼠而民号乐郊。鸿雁而民无安宅。败则荡检踰闲。所以板板而民卒瘅仳仳而民天(?)礼烦则乱。法重则駴。政散民流。所由来矣。夫尧曰钦明。舜曰温恭。禹曰祗承。其居  相似文献   

4.
听讼与无讼     
听讼与无讼林鹏《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引“范氏曰,听讼者,治其末塞其流也,正其本清其源,则无讼矣。”怎么正本清源,没说。又曰:“圣人不以听讼为难,而以使民无讼为贵。”怎样使无讼,没提。《大学》:“子曰:听...  相似文献   

5.
重器说     
有重器于此。一人宝之愈乎。数十百人宝之愈乎。日一人宝之愈。窟室藏之。什袭珍之。虽有至亲密友莫由这窥伺而窃取之矣。虽然有大盗至一人之力不能独抗而无失也。则是一人所定宝不如数十百人共宝之为愈也盗又有大焉者至此数十百人之力犹不能御以全此重器。则此数十百人又不如数千万人共宝之之为尤愈矣。国家天下重器也。无大盗则一人能守之。无强寇则数十百人能守之。秦隋一人守之者也。周之封建汉唐之郡国镇数十百人共守之者也,西欧各国之地方自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历史上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看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出:“民犹水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严重警告,强调治国安邦必须以民为本的思想。孟子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孟子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章句上》)齐宣王问他:汤放桀,武王伐纣这类以臣试君的事情可以吗?他毅然回答:“闻诛一夫纣矣,未闻试君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因为桀、纣是残贼人民的  相似文献   

7.
王船山行政思想试探——严以治吏 宽以养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汤浩 《船山学刊》2000,(4):16-19
王船山对我国古代传统行政文化的建设和改造,发表了不少卓越的见解。本文只拟对他关于治吏治民方面的论述试作粗浅的探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应当如何治吏?如何治民?这是历代君主在行政过程中必须处理的两个重点问题。《左传》记载郑国子大叔攻杀“萑付之盗”时,言及孔子曾经说过:“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1)自是以后,“宽猛相济”原则,便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民信条。司马光更誉之为“不易之常道”(2)。到了明末清初,针对这一信条,王船山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第一,他…  相似文献   

8.
训有似异而实同者。盖不可以不察也。板之二章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孟子释之曰。泄泄犹沓沓也。又申之曰。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按孟子此章之意。以遵先王之法为。主故第二节日。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第四节日。遵先生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第六节日。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末节日。责难于君。谓之恭。所谓责难者。责其君为尧舜之君。即所谓遵先王之法者也。反是。则谓之泄泄谓之沓沓矣。恐人不知也。又  相似文献   

9.
三代以上。治与学本诸已。而天下有治功。三代以下。治与学不本乎身。而天下无治术。岂今人果不及古人耶。由其所以为治与学者。未得其本故也。中庸曰。治国其如示诸掌乎。论语曰。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孟子曰。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又曰。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夫以天下之大。而化为寘诸掌中之小。岂故为是大言耶。盖固有运于掌中之道在也。孔子之语曾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其语子贡亦然。曾子释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曰忠曰恕。其为词也二。而以此释一贯。何耶。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以忠恕待人。其视人  相似文献   

10.
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贽认为,“《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兢,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以小贤役人,而以大贤役予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是犹以小力缚人,而使大力者缚于人,其肯束手就缚而不辞乎?其势必至驱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之水浒矣。则渭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忠义水浒传序》)第一次从人才角度对《水浒传》的丰富内容作了评价。虽然叶昼、金圣叹也对其中的人才问题发过一些精当的意见,可惜未引起今人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孝经之义。广矣大矣。识其微者。其惟张子西铭乎。夫孝始于不忘所生。推不忘所生之心。故敬宗。敬宗故可以收族。广收族之义。则四海皆兄弟。天下为一家。而与万物同归于天。故张子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圣人之教人。莫大于孝。其示民莫严于祭。易曰。观(?)而不荐。有孚颙若。传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祭者。所以充民爱  相似文献   

12.
古圣人之制作大抵皆起教於(?)眇深衣之应规矩绳权衡也斧依之为斧文以著其能断也黄目之尊之言酌于中而清明于外也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而非僻之心无自入也既莫不皆然矣况乎书契之兴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岂偶然效孔子系易偁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其言  相似文献   

13.
窃维今日读经。万不可不削其伪谬。置其无徵。以从易简。否则无裨实用。枉费心思。昔之为学者。童年入塾。皓首穷经。而淹通者不数人。况今日乎。今之世变甚矣。中外交通。文化互进。欲求体用博达之才。断非以仅能读十三经为能事。矧十三经几时可通乎。孔子删定五经。使人博文约礼。若孔子生今日。又不能不亟谋删定矣。何以必删定也。即正经与民之义也。然则经有不正者乎。曰凡谬伪无徵。不足以兴民行者。即不正也。如易正也。圣人明天道正人事也。而杂以河间女子所献说卦三篇。无  相似文献   

14.
近世以来。国变之烈。民生之艰。风俗之敝。古未有也。追究厉階。一言以蔽之曰。人心感召而已矣。治乱之源。几于善恶。国家文化。莫非治乱善恶之迹。觇文化高下。亦据其迹之情状何如耳。吾之民族。为五大文化古国之一。伏义以降。圣圣相承。学术典章。群经备具。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书。订礼乐整理发挥之功。尤乎尚矣。孟子谓集大成。自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夫民族文化。尧舜文武创建于前。孔子继承表彰于后。于博大精深之中。寓平正通逹之旨。究之靡穷。用之切要。后之作者。无可逮焉。尊之至圣。非有私于孔子。尽五千年文化。惟孔子足以代表也。孔子之学。以中  相似文献   

15.
“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眉批:“尔又何来问我为?轵,注不解,何也?轵,轮小穿也,又与枳同。轵夫言尧既已仁义黥尔,是非劓尔矣。轵犹枳篱之枳,言蔽固之也,又安可游!又可以‘轵夫’属上句,谓意而为轵夫而叹之。”“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徒之涂乎?”眉批:“《天地章》‘摇荡民心’与此‘遥荡’同意。”“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根批:“盲瞽有别。”“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眉批:“秉成。”又在‘乘’字旁旁批:“秉”。  相似文献   

16.
<正> 子张(前503—?),春秋末陈国人,姓颛孙,名师。孔子学生。以勇武激进著称。孔子曾说子张偏激,子路卤莽。他主张,读书人面临危难的时候,就要把自己的生命拿出来;见到有利可图时,就要考虑应该不应该去取得。1.1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相似文献   

17.
学不切于躬行则顺之无以导天机之和逆之无以消气质之戾。圣人修道之教所以致中和之化也。凡示人学诗学礼学文。皆举一端为言。其总论学则成己成人。为人道之大。躬行实践。推诸天下以化无形之大乱。何者惟孝弟忠信。则实践于躬而得诸心征诸人。此说乐之所由生而乖戾之所以平也。论语开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注学之为言效也。犹泛也继之曰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初也。切矣犹未实指其事也实指其事云何。则孝弟忠信而已。此有子曾子所以引伸于后也。何则凡效先觉之所为或诗或礼或文艺。  相似文献   

18.
七月二日第二次讲演昔陆象山先生应朱子之请。至白鹿书堂讲学。以论语孔子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和二句警惕学者。大旨以喻义喻利辨君子小人之归。谓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乎义则所习在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在利。所习在利、斯喻予利矣。故学者必先辨志。科举取士已久。为士者专注意于埸屋之得失则其志之所向、已与聖贤背驰摊而上之。则又惟官资之崇、录(?)之厚薄是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书《国语》记载了周厉王止谤的事情说:“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育,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周厉王禁绝国人对他的批评,否则,就将批评者处死,搞得大家都不敢讲话,只能以目相示,敢怒而不敢言。于是,厉王自鸣得意,告知他的臣子邵公,说他会弭谤。邵公劝谏厉王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邵公还进一步做了好多比喻说:“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  相似文献   

20.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孟孙之爱我,药石也。美疢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王引之曰:“药石,谓疗疾之石,专指一物言之。非分药与石为二物,故下文云‘美疢不如恶石’,又云:‘石犹生我’也。……《大雅·板篇》:‘不可救药’,《韩诗外传》‘药’作‘疗’”。今按:王氏说误。药石为古人治病两种主要手段。药指汤剂丸散之类,石指针砭之属。“药石”与“疾疢”相对,同为并列结构。若谓药石为“疗疾之石”,则“疾疢”岂不成为“致疾之疢”乎?如此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