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凝缩与移置这一对概念最早出现于弗洛伊德的《释梦》中,后来经由拉康,进入了麦茨的电影符号学体系中,从无意识的工作机制、无意识的语言运作机制,转变为一种和精神分析语义学中的隐喻和换喻联系对照的电影修辞。通过讨论凝缩/移置这对经过弗洛伊德提出、拉康引申和改造的概念,如何在麦茨的理论体系中成为电影修辞格这一问题,用一种类似概念史的方法,从一个较新的具体角度对麦茨的研究思路和理论价值取得更多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人类诗歌共通之源呢?一个可能的答案是"诗性无意识"(Poetic Unconscious)。诗性无意识是一种以记忆和意象为词语总汇、以无意识的运行规则为语法、在人类的语言产生之前的原始语言,其原型和工作原理仍然存在于现代人的梦境之中,并有遗迹反映在古老的语言如古代汉语和以古汉语创作的中国古诗之中,在现代派和后现代的诗歌中也有表现。由于它仍然遵守的是前语言的表意法则,因而可以说是人类通用的语言。这种语言有着不为种族、语言、文化、传统所限制的意指法则和表意原理,因而可以说是超文化普遍诗学的基础。在当代文艺理论领域,拉康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萨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相结合,完成了使无意识从象征模式到语言模式的转换。如果沿着拉康的思路,以弗洛伊德的释梦方法,结合古汉语的意指原理和中西诗歌的表意分析,探索"诗性无意识"的特征、表意机制和内在逻辑,可以完成从普通无意识向诗性无意识的转换,为建立跨文化诗学奠定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3.
一、无意识理论无意识理论在弗洛伊德的整个理论,尤其是早期理论中占着核心地位,是整个精神分析学的基础,弗洛姆首先充分肯定并极力推崇这一概念,认为“在弗洛伊德的发现中,确实没有比无意识这个发现更为重要的了。”从而,弗洛姆在基本层次上接受并继承了先师的无意识概念,主要包括:第一,人的心理活动不仅有意识的部分,还有大量的无意识,而所谓无意识,便是指没有被意识所觉察,在意识阈限下活动的东西,它是意识活动背后的一种最底层的精神活动和心理活动。因此,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不包括无意识,那就不能成为完整的系统”。弗洛姆也打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无意识——拉康理论评述夏冬红拉康(JacquesLacan1901~1981),法国精神分析学家。他是带着一股叛逆精神而跻身于法国精神分析舞台的,他有许多大胆的假设与有说服力的实践。拉康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已经被修改得面目全非,他的任务便是...  相似文献   

5.
“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通过改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提出了“爱欲解放论”。这一理论不仅在西方社会,而且在我们国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不少人把它理解成一种主张“放纵性欲”的理论。其实,这是误解。本文根据马尔库塞提出“爱欲解放论”的主要著作——《爱欲与文明》中的论述,对它作出介绍和剖析。“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马尔库塞认为,精神分析学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学,而且是一种哲学,其主要哲学价值在于向人们揭示了人的心理结构的秘密,并由此在一种新的的意义上规定了人的本质。他的《爱欲与文明》一书的副标题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哲学探究”,所谓“哲学探究”,就是通过剖析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提炼”出人的本质是“爱欲”的思想。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他在有意识的思维活动的底部,发现了一个一直被人忽视的“无意识”领域。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以来,语言哲学成为欧美各国哲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与英美语言哲学派别的思路不同,战后法国结构主义突出语言在人文学科研究中的基础作用。在法国结构主义者中,雅克·拉康(1901—1981)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同当时巴黎流行的对青年马克思的讨论一样,拉康也强调对弗洛伊德早期著作的研究。早期弗洛伊德通过梦及其他心理行为“猜测”到无意识的存在。在他那里,无意识是人的本能欲望的领域,包含有延续种族的性冲动(里比多)和保全个人的“我”的冲动。它的呈现只是间接的、隐蔽的,它是人的根本动力能源。弗洛伊德这一基本概念遭到新弗洛伊德学派的反对,因为它无法直接从经验上加以证实,被认为是不科学的。正因为如此,拉康提出“回到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他的序言里告诉我们,这本书的起源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这些年代,那时他第一次接触到精神分析,并“天真地认为弗洛伊德刚才发现无意识的思想。”后来,他才深信弗洛伊德并没有做过这件事。现在他认为,无意识的概念在哲学思想界早就流行了,而且在弗洛伊德开始他的划时代的研究工作的前几年,这一概念在欧洲确是相当  相似文献   

8.
德里达对意识的在场形而上学的解构,所诉诸的正是不在场的无意识,因此他的整个解构哲学可被视作对无意识的阐明。但德里达认为无意识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名称,精神分析的无意识概念依然处于启蒙进步主义的框架中。因此,对无意识的考察应该通向书写及其延迟和差异效应。一方面,胡塞尔的无意识概念只能在发生现象学中获得理解,它被理解为意识活动中的一种"被动性"现象,这种无意识或者是"意识之前",或者是"意识之后",但最终都可以还原为意识。据此德里达有理由认为,胡塞尔并没有通向真正的无意识,对无意识的准确刻画应该是"被书写的无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对弗洛伊德的解构分析,德里达表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是断裂的和不可转译的,两者之间具有延异和充替的关系,而这意味着无意识是不可分析的,因而这种无意识概念也构成德里达对弗洛伊德的批判和对精神分析的抵抗。但"无意识现象学"并不是绝对矛盾和不可能的事物,一种无意识的现象学要得以可能,必须以对"力"进行更彻底的现象学还原为前提。  相似文献   

9.
"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拉康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改造。拉康认为,无意识不具有实体性,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主体是空无,"我"不断被他者建构,不断走向异化。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20年间,一系列重要著作重新形成了对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看法。这些修正性著作既抨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陈述的有效性又抨击它的科学地位。埃伦伯格(H.Ellenberger)用他里程碑式的《无意识的发现》(1970)比任何其他人都更进一步地开创了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这种整体重估。他从历史的角度,揭示了弗洛伊德是多么深受19世纪动力精神病学先驱的影响。在他所说的历  相似文献   

11.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批判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倡导集体无意识理论,重新划分了人类心理结构,并具体运用到了审美和艺术的分析之中,成为了深层审美心理学的当之无愧的开拓者。他的具体贡献在于:其一,把文学艺术和审美现象植根于集体无意识之中,强调了历史积淀的原始经验对于审美活动(特别是文学艺术活动)的决定性作用。其二,具体阐述了集体无意识通过原始意象和幻想而显现为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并由此揭示出艺术的社会意义。其三,在心理类型学的构想指导下,揭示了艺术创作中两种模式以及两种审美心态。其四。揭示了无意识的象征或符号化在艺术中的根本意义。其五,具体分析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一些代表作品,揭示了其中深蕴的无意识内涵,加深了人们对现代主义艺术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简论无意识的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人的心理构成问题,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第一次把它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并且认为无意识是人的心理的深层结构,是主体部分。他的学生荣格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思想,又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他们的这些思想对于研究无意识构成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看作是先天的本能行为,同时又把本能仅仅归结为性本能。荣格虽然克服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学倾向,看到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作用,但他又片面强调无意识中的先天遗传因素,因此也具有历史的局限性。笔者认为,无意识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庞大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研究。如果从产生的条件来看,可把无意识分为先天无意识和后天意识;如果从  相似文献   

13.
深入研究弗洛伊德对文学艺术理论和实践的贡献,当首推无意识表现说文艺学思想体系的创立。他对文学艺术的一切贡献,都可以纳入这一体系的创立之内。尽管弗洛伊德在自己的论著中没有直接用过“无意识表现说文艺学”这一范畴,但他对文学艺术的各种论断表明,他的文艺学思想正是无意识表现说文艺学思想。本文仅就此说的有关依据及对现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几点必然导向谈几点探索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艺观认为文学艺术是无意识的原始冲动升华的产物;艺术的动力来自性欲,而根源是被压抑在无意识领域的性本能冲动在儿童时期所形成的"俄底浦斯情结"(恋母情节).弗洛伊德开创了运用心理学研究文艺现象,把心理学和文艺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向,是对文艺学新发展的一个贡献.但他把文学艺术活动的动力完全归结为原始的性要求、归结为"俄底浦斯情结"的作用,把文学艺术活动看作是纯粹的无意识的活动,是十分牵强的.  相似文献   

15.
过去的意识哲学认为"自我"作为主体是理性的,而且能够在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展开自己的意义,然而这仅仅是从有限的思路来讨论问题,忽视了主体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的结构性作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让"自我"的非理性层面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释,与之相关的"无意识"和欲望也都与构建人格的"力比多"有关。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结合了索绪尔的语言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和"欲望"的观点予以重新解释,颠覆了传统的主体"自我"的形象,否定"自我"的建构性与合法性,用一种反讽的方式揭示出一个"异化"的"自我"能指概念,这样的"自我"不仅始终无法满足其对象的欲望,同时也是属于一种语言和文化结构性的无意识的自欺,是一个空洞的幻象。"自我"的本质被潜在地证明为一种不可能。  相似文献   

16.
荣格研究心理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的无意识情感,即情结。情结具有联想、同化和内聚功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它只在有限的程度上接受意识和理性逻辑的控制。文学艺术创作从体验生活到构思、完成作品之所以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充满直觉顿悟和灵感现象,无意识情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意识情结总是以原型及原始意象的状态存在。原型是指示知觉的普遍模式,它作为一种有规律的造型原则影响着艺术的纯形式。原始意象被翻译成特定时代艺术语言的过程就是象征。象征是无意识情结的投射。这种投射主要通过抽象与移情两种途径,人人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明确地意识到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触犯了一种理智的偏见”,并自信“通过阐发人类现实的一个崭新方面——无意识,以启发和帮助人们用理性控制自己的非理性情感、意欲,实现理性,提高人类的文明,……。”①然而,  相似文献   

18.
如果不从个体心理而从集体心理的角度来看,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显得比他的老师在思想史上更为重要一些。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荣格修正和丰富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为人类的无意识打上了社会的印记。这样,他的美学思想也就呈现出了与弗洛伊德的不同面貌。卡尔·古斯塔夫·荣格(GaH Gustav Jung,1875——1961)生于瑞士。他于24岁转向心理学和心理病理学。当他第一次读到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时,将其称之为“灵感的源泉”。1907年,他与弗洛伊德在维也纳一见如故,并在此后保持了6年的私  相似文献   

19.
(一)弗洛伊德的悲剧学说 弗洛伊德的悲剧观主要是通过他对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悲剧杰作的分析和评价体现出来的。 (1)关于“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整个精神分析学的一大支柱。它与“性欲”和“无意识”关系密切。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引论》中曾经指出精神分析的两条“定理”是“无意识”和“性冲动”,他说:第一条定理认为:“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页)第二条定理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更有甚者。  相似文献   

20.
拉康关于主体建构过程、无意识的语言结构等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女性主义批评产生了三方面的影响:一是改变了女性主义者对性别问题的认识,群体意义上的性别主体开始为个体和差异的主体所替代,性别构成中的语言属性得以揭示和突显;二是拉康所提出的想象态和象征秩序的阶段划分,为女性主义批评寻找女性语言之源提供了理论启示;三是女性主义批评内化和吸收了拉康的语言先在论,将语言与女性身体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女性语言、身体写作等理论主张.女性主义批评对拉康理论是扬弃式继承,一方面对拉康的菲勒斯中心主义的象征秩序及主体性构成进行批判,对匮乏论进行改写,强调女性身体的异质性;另一方面与拉康对象征界的认识不同,女性主义批评更关注前俄狄浦斯阶段的母性关系,强调这一时期的符号延留对无意识、潜意识的影响.拉康的理论对女性主义批评的语言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