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式化模式是元杂剧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是主题的表达还是剧情的发展线索,无论是创作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还是戏剧的结局,都表现出鲜明的程式化的倾向。这种程式化现象,既与中国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固定的审美观念有关,也与源于人性自身在现实中永远无法得到最终解决的永恒主题有关,同时,还与中国注重伦理文化与"中和"之美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徼州传统装饰图案根植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其虚实相生与空白美、以形写神与形神兼备、图形符号的理想化与程式化及色彩的单纯朴素化等特征反映了徽州传统装饰图案与中国传统绘画在艺术特征上所具有的共性,并显示出徽州传统装饰图案所具有的"绘画特性".  相似文献   

3.
建本《水浒传》插图的模式化、表意性特征源于绘工对戏曲表演程式化之借鉴。建本《水浒传》插图的程式化特征隐含着文本的价值判断,下层绘工、刻工对于文本的误读等使文本产生了增殖;而建本插图不分场合的礼节化、梁山好汉的普遍的"儒士化",与建阳地区深厚的理学底蕴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中国艺术史是情感与程式矛盾运动的历史。中国艺术所表现的情感是带有政治伦理色彩的、以"中和"为审美特征的情感。中国艺术还具有"程式"特征,就是艺术表现中的种类、类型、材质、风格、形式或笔法等所体现出的深植于集体无意识深层,成为无法摆脱的具有稳定传承的定式。程式是用来装情感的,程式又是消极的,它有惰性,但情感有时受它的驱使,有时是反抗它的驱使的。当情感以一个时代为整体普遍发生变迁的时候,程式却固守不变,此时艺术走入末流;当最适合表现新情感的程式终于找到,艺术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大发展的新时期。这中间的流动构成中国艺术的历史。"中和"之情与惰性"程式"的本质特征、"师资传授"和"传移模写"的尚古创造传统,导致中国艺术的历史具有轻微、静态、缓慢的变化性,独立于世界艺术史之外。  相似文献   

5.
外贸信函的程式化语言是外贸信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词汇、句式和篇章三个方面讨论了外贸信函程式化特征的表现和翻译方法,据此提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外贸信函的程式化特征的传授。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中的“程式化”因素和特点 中国的绘画,和中国的戏曲一样,具有一种极鲜明的所谓“程式化”的因素和特点。但是长期以来,“程式化”或“程式”等概念在不少同志心目中往往是一个不得喜爱的贬词,因此有些同志即使肯定中国绘画,也往往对“程式化”问题采取回避态度——在一些讨论中国画特点的文章中避而不谈它的“程式化”因素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敦煌文学的程式化特征主要体现于歌辞作品当中,同时于一般诗歌和变文等诗体作品中也大量存在。程式的使用在中国汉魏六朝时期的本土诗歌中已经有所表露,但尚未表现为普遍特征,其作品一般篇幅不长,构成也较为简单,这些都与敦煌文学中的程式表现大相径庭。研究认为:敦煌文学作品与佛教的亲缘关系,敦煌写经中对中古汉译偈颂程式的充分反映,皆表明敦煌文学的程式化特征源于汉译偈颂。从中国文化传统的层面来看,汉译佛经偈颂这一行为,使《诗经》时代的口头诗学传统在经历了中古文学数百年的断层之后,重新在作家书面文学领域获得了部分的继承和发扬,而敦煌俗文学则正是沟通二者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这种艺术形式是在民间讲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口头程式理论的提出为口头传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界。蒙古史诗的程式化特征也存在于元杂剧中,具体表现在作品结构、角色设置、表演规范和故事情节、人物上场诗、情景描绘、民俗文化的表现、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元杂剧形成程式化的特征是与讲唱艺术的影响、民族审美传统的改变、技艺的传承、表演的客观条件及作家创作的相互影响和经济利益驱动演员表演的相互模仿等有关。元杂剧和其它讲唱艺术一样,都有程式化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9.
一以往,我们讲中国戏曲审美特征,普通流行的是谈它的歌舞化、虚拟化、程式化等表演形式方面的特证.当然,也有人泛泛提到重教化、重和谐、重表现等中国传统义化的民族特色.甚至还有人只强调某一点,或程式规范(因为无程式规范就不叫中国戏曲)、或抒情写意(因为西方话剧最讲摹仿写实)、或歌舞表演(因为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等等.我认为  相似文献   

10.
用分析语料方法考察了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基本层次动词+附加语"结构的使用特征。在范畴化框架下,动词可分为上位动词、基本层次动词和下位动词。通过分析中国大学生的写作语料,探讨了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基本层次动词+附加语"结构的高频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