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东胡政权存在的大体时间、林胡、楼烦、匈奴等"诸胡"称谓、东胡与冒顿单于前匈奴的关系等问题的考证,进一步论证匈奴政权创建于头曼时期甚至更早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认为匈奴族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按照现在能够检索到的历史文献的记载,全面观察匈奴政权创建时期的历史,将匈奴政权列为北方民族政权建设的滥觞之一是有道理的。之所以视它为“之一”,是考虑到在匈奴族建立政权的那个时代甚至以前,还会不会有其他政权的存在,比如,同时代的月氏、东胡。对于匈奴政权的创立者,以往研究多认为是冒顿单于,事实上应当是头曼单于甚至早于头曼单于,冒顿时期是全面完善的阶段。而匈奴政权的单于庭、龙城、蹛林,也都是具有统治中心、祭祀中心等特点,也应当从其具体作用和相互关系等角度再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一、中原与西域的亲缘西域,从最初的发生就是一个宏大概念。它是在中原与草原即西汉与匈奴的长期战略对峙中出现的"第三方"。匈奴冒顿单于在公元前176年致信给汉文帝,告诉汉朝匈奴已经打败月氏,包括楼兰、乌孙二十六国,而这个功劳是右贤王取得的。右贤王所居之地,正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汉朝当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不得不屈服于匈奴的压力,对于匈奴人的炫耀,也只  相似文献   

4.
"断匈奴右臂"是汉朝国家战略的相关认知或欠准确,"表河西,列四郡"不等于战略实现,仅是初步环节,经营西域关系其能否彻底落实。"取三十六国"、掌控塔里木盆地,重创匈奴西域势力,但与乌孙"结为昆弟"东西攻逐匈奴出天山北路,方是战略关键。天山北路是匈奴掌控西域的孔道、联通中西亚的重要商路。武帝时,霍去病、李广利、马通进兵天山,宣帝时,"蒲类将军兵当与乌孙合击匈奴蒲类泽";明帝时,窦固等"击白山,得夷吾,破车师",应视为根本上的战略践行。安帝以降,汉廷"欲闭玉门、阳关""欲弃凉州",西域经营发生转折,"断匈奴右臂"战略无从实现,"西州"参见薛小林:《汉代地理观念中的"西州"》(《西域研究》2012年第4期,第7~16页)、《西州与东汉政权的衰亡》(《史学集刊》2017年第2期,第46~53页)。势力兴起更给国家内政带来负面影响。汉朝在东北边疆,有"断匈奴之左臂"战略。元狩二年,霍去病"逾居延至祁连山",四年,"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兵锋先抵天山、再达兴安岭,体现出武帝朝欲断匈奴两臂,凭借西域、东北合围蒙古高原游牧族的宏阔的整体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5.
论西汉政府设置河西四郡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战国时代,秦、赵、燕三国都有各自的长城。秦并六国后,连接了原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东起辽东,西至临洮(今甘肃省岷县)。这时东段长城以北,主要是匈奴、丁零和东胡的游牧区,西段长城以西,主要是月氏、乌孙和西羌、氐的游牧区。到了西汉初期,在匈奴强大的压力下,月氏的大部分和乌孙相继被迫西迁,河两地区遂成为了匈奴的游牧区。当时在这个地区的游牧民族还有小月氏和西羌。小月氏是指月氏西迁时留下来的一小部分月氏人。西迁的月氏人被称为大月氏。  相似文献   

6.
匈奴虽是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民族,但自匈奴第一个单于——头曼单于起,就有了自己的政治中心。其后冒顿单于建立匈奴奴隶制国家,便有南北单于庭和龙城之设。确定单于庭和龙城的地理位置对于研究匈奴社会政治及汉匈战争至为重要,故中外学者曾作过许多研究。本文试就单于庭、龙城之今地提出一些新见,未知是否言之成理,望得到诸治匈奴史学者及历史地理专家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因定居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矛盾、冲突、碰撞而引发的战争,从东向西逐步展开,西域成为了汉朝与匈奴争夺的重要战场。双方斗争的结果,汉朝统一西域,匈奴一部分归汉,一部分远迁欧洲。比较双方的西域政策,区别不大。匈奴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制度落后、综合国力弱、内部分裂以及掠夺性的经济政策所致。但是,匈奴在西域的活动,使那些孤立的民族和地区开始互相接近,促进了他们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改变了西域乃至中亚居民迁徙的方向,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汉初的河西匈奴●郝树声秦以前,月氏游牧于河西长达六百年之久①。当是之时,“东胡强而月氏盛”②,匈奴尚不称强大。公元前265年,赵将李牧大破匈奴于代郡、雁门;秦始皇时,大将蒙恬还率兵三十万北击匈奴,略取河南地(今鄂尔多斯一带),却匈奴七百里;直到秦汉之...  相似文献   

9.
乌禅幕部落起源于哈萨克斯坦南部草原,公元前1世纪以前主要活动于中亚泽拉夫善河畔的康居(后称“粟特”)与伊犁河畔的乌孙之间。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2年),乌禅幕投奔匈奴日逐王,东迁新疆天山地区,成为匈奴统治西域的重要生力军之一。匈奴“五单于争立”时乌禅幕部随匈奴单于之子稽候猾东迁蒙古高原。近年新疆天山地区和蒙古高原发现的“胡须墓”,实乃乌禅幕部留下的遗迹。  相似文献   

10.
<正> 青海鲜卑之由来与分布 秦朝末年,居住在我国东北的东胡族强盛起来并开始向西扩张,后来在争夺地盘的斗争中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其中一部退入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旗大兴安岭中的“鲜卑山”,此后,人们便称这部分东胡人为“鲜卑人”。 东汉永元年间,汉大将军窦宪击败匈奴、北单于远遁,鲜卑人乘机进占漠北匈奴故地,以后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到了酋长檀石槐(?——181年)时期,便“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分其地为三部,东接夫馀、貊,二十余邑为东部;从右北平至上谷十余邑为中部;从上谷以西至敦煌、接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各置大人主之。”此时的鲜卑部落,还处于氏族社会末期家长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176年大月氏西迁,导致西域诸国在天山南北重新分布.塞人南下,乌孙西迁,匈奴则从蒙古高原进驻析罗漫山巴里坤草原、吐鲁番盆地等大月氏故地.公元前108年,吐鲁番盆地的小月氏两部落归降汉朝,从吐鲁番东迁酒泉,从而引发了中亚民族新一轮大迁徙.在汉朝与匈奴对西域争夺战中,姑师人从罗布泊西岸北迁吐鲁番盆地小月氏故地,后来分化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楼兰人则于元凤四年(前77)南下都善河(今车尔臣河)姑师故地,更名“鄯善”.公元前176年,匈奴击败大月氏之时,西域只有二十六国.公元前108年姑师人从罗布泊北迁吐鲁番盆地后,与当地小月氏遗民融合,由一国发展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东汉班固写《汉书》时,西域诸国发展为三十六国,最后增至五十五国.  相似文献   

12.
关于“信”“传送”“留苦”的确切含义──同林干教授商榷阿尔丁夫林干教授在其《匈奴通史·匈奴的文化》一章中,论述匈奴有无文字的时候,谈到匈奴“单于写给乌孙以西各国或各地的书信”问题。他写道:“……至于《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上载:‘自乌孙(驻牧地在今伊...  相似文献   

13.
乌桓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它在西汉时活动于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原先是东胡部落联盟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元前206年(汉高帝元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逃散,乌桓一支逃至乌桓山(在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附近),从此便以“乌桓”之名出现于史册。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东胡的疆域四至,日人白鸟库吉曾作过探讨,他认为“东胡之北界毫无文献可征”,“其东南二面,盖自造阳(今河北怀来县)以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市)以长城与中国接境,西方则以兴安岭左右之地与匈奴相连。关于其东北方面……东胡强盛时代,此方面已与具有哈尔滨以南铁岭以北一带平原之貉相临矣”。这里关于东胡西境所至之论述,历来并无反对之意见,但笔者却认为东胡全盛时的疆域应包括锭个蒙古高原或蒙古高原的大部在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匈奴部落只是东胡部落联盟的一名成员,和东胡诸部具有同族或亲属关系,根据何在呢?据王沈《魏书》记载,乌桓(亦称乌丸)人的葬仪是这样的:“贵兵死,敛尸有棺。始死则哭,葬则歌舞相送。肥养犬,以宋绳婴牵,并取亡者所乘马、衣物,生时服饰,  相似文献   

15.
如何认识西汉与匈奴的和亲?学术界看法不一。崔明德在《西汉与匈奴·乌孙的和亲》(刊子《烟台大学学报》1989年第三期)一文中详细论述了西汉与匈奴的全部和亲,认为汉匈和亲应分三个阶段:(1)西汉前期与匈奴的和亲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西汉出于主动,匈奴处于被动,而“白登之围”成了汉匈和亲的契机。这一时期的和亲是当时的必然趋势。(2)  相似文献   

16.
在张骞"凿空"之前,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的东西通道已经发挥着促进文化沟通、文化交流、文化融汇的作用。匈奴强盛时期,曾经控制西域地方。对西域的经济掠夺,包括商业利润的获得。对于分夺商业利润的利益追求,可能会促使匈奴在西域的军事行政势力对商贸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政策。而长期以来西域"商胡""贾胡"的活跃,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匈奴控制时期西域地方以及整个丝绸之路交通体系的商业形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排比分析,推论认为:《汉书·郑吉传》所载郑吉“数出西域”,很可能是指他曾参加过太初元年(前101年)击大宛、元凤四年(前77年)刺杀楼兰王、本始二年(前72年)护乌孙击匈奴等事件。  相似文献   

18.
乌桓为两汉时期活动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魏晋以后称为乌丸。它原先为东胡部落联盟的一个组成部分。汉初(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联盟瓦解,部众逃散,其中主要的两支分别逃至乌桓山(在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西北)和鲜卑山(在今内蒙古哲盟科尔沁左翼中旗西,此鲜卑山与拓跋鲜卑祖先所居的大鲜卑山并非一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三世纪,匈奴族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社会生产力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匈奴的原始共产制经济和按照血缘编制的氏族部落组织,迅速瓦解。奴隶劳动开始较为广泛地使用在生产上。以头曼为首的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奴隶与奴隶主两大阶级尖锐对立的新形势。部落联盟开始向奴隶制的国家过渡。前209年,头曼子冒顿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废除部落联盟选举制,自立为单于,建立了奴隶制的匈奴国家。此后他就以“斩首虏赐一卮酒,而所得卤获因以予  相似文献   

20.
当年刘邦从“白登”脱出 ,是他冒险自己逃脱出来的 ;刘邦北上平城 ,意在冒顿 ,更与冒顿的“诱”兵之策有关 ;北上之前 ,刘邦曾派出十余“辈”“使者”前去“视冒顿”刺探情报 ,但都被冒顿所欺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