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伴随传统牧业社会的现代转型,依附在传统生产方式之上的价值观念体系正在经历从未有过的变迁过程。河西走廊牧业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可还原为“核心层—基础层—外显层”三重层级结构。在多层级双向互动中,传统万物有灵的“赋魅”式价值观念与科学主义“祛魅”式价值观念及崇尚资本的“再赋魅”式价值观念交错并置,整合共生,日益呈现加速化、差异化、多元化、主流化等价值观念变迁趋向,既推动了新的复合型生计方式生成与更广泛的文化交流,同时亦使社会面临价值失范风险。把握社会转型时期牧业社会价值观念变迁规律,引导其良性变迁,对于推动牧业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社会隐没”是转型前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个突出现象,那时在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中,社会自主空间近乎完全隐没。追溯这种现象的历史渊源,文章认为其背景在于中国传统宗法伦理社会“超自然魅力”的“祛魅”和“解构”,其逻辑起点则源于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与西方启蒙话语体系的耦合。正是这二者的耦合,20世纪上半叶、乃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铿锵有力的革命话语一直主导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运行,并使“社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一度近乎完全“隐没”。   相似文献   

3.
皮珀认为,休闲是构成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一,但是当代社会“休闲异化”有目共睹.这种异化包括认识和价值两个维度,而现代性的根本特征——“祛魅”所导致的“工作至上”世界的无止境入侵是休闲异化产生的根源所在.克服休闲异化,皮珀寄希望于基督教信仰的复魅,这或许是一个给人启发的进路,但在经受理性化长期洗礼的现代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复魅作为克服异化路径,或许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4.
工业文明以来,在由知识和创新驱动的高度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各国都面临着维持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的全新挑战。西方教育改革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向“市场接管”的演进路径,市场行为的自发和自利性必将导致教育中人的“异化”。后现代生态理论范式主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从“祛魅”到“返魅”的世界观转变,反映在教育改革中,要用有机的整体性的生态世界观,设计和建构新的生态教育模式,把教育从“机器”的隐喻转变到有机的生物体的隐喻中来。  相似文献   

5.
非政治化的经济、非伦理化的政治、非宗教化的伦理被视为“理性祛魅”后的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大进步。卢梭将“政治的正当性与权威的基础在哪里?”和“道德的新基础在哪里?”这两个终极的价值与意义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秩序与意义的悖论。鉴于现代政治的这一困境,他自觉地把秩序与意义的双重关怀置于思维的重心:在批判唯理性的“进步”秩序观之基础上,揭示了科学、艺术的进步与道德风尚的异化;指出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文明、秩序、理性与进步本身的先天不足;建构了以“公意”为旨归的“道德共同体”与以“公民宗教”为基石的价值意义体系这样一种新的社会政治秩序和德性生活。然而,由于思想中固有的“前瞻”与“后顾”的张力,卢梭也没有很好地走出现代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会的风险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特质在于其全球性、虚拟性和开放性,这使得“网络社会”内在地包含着结构性风险,所以,“网络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风险社会”,而如何防范和管理“网络社会”的风险正成为当今人类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跳神”这一活动在很多东北作家的小说中都有表现,不同时期的东北作家描述“跳神”的价值判断是不一样的。从现代到当代,经历了一个从历史祛魅到神性附魅的变化过程,这既反映了社会时代的改变所造成的不同时代作家思想倾向的不同,也从侧面说明了东北萨满教本身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以“市民社会、政治国家与依法治国”作为分析框架,分析和解释了中国市民社会兴起后形成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分化与互动最终导致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出台。依法治国的推行,使我国法治思想发生了转变,那就是立足于“治理”而不是“统治”,立足于市民权利而不是国家权力,立足于社会而不是国家。当然,我国以依法治国为核心的政治文明还面临着困境,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来摆脱。  相似文献   

9.
中国已无可回避地置身于全球风险社会之中,这一客观情势要求在社会治理中必须提高“社会”灵活主动的参与与介入,强化“社会”的自我管理,但社会个体化所可能导致的原子化又严重威胁着社会自我管理的“社会”基础.为此,必须顺应新的历史条件重建“社会”这个既有别于市场、又有别于国家(政府)、同时又能与这两者积极互动的行动主体.而社区与社团,则是“社会”这个行动主体的基本承当者.  相似文献   

10.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大量替代构成对劳动力的挤压,这导致在与资本的博弈及财富分配中,劳动力的博弈能力下降。这一博弈关系的变化预示着人类未来生存状态的某些变化:生存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内卷越来越严重,尤其体现在就业、财富分配和教育方面,从而导致多数人的包括获得感、自我认可与社会认可在内的生活快感严重降低,甚至连终生学习也无法改变这种局面。竞争与内卷相互加剧到一定程度即过度竞争,将突破越来越多人放弃某些合理人生目标的临界点,使他们选择降低目标并减少努力的代内“自杀”和减少甚至放弃生育的代际“自杀”的人生策略与行为,从而形成“自杀性社会”。目前看来,尚无破解“自杀性社会”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提出、成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完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道德论、利益论、宗旨论到社会主义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体现了社会价值所具有的汇聚、兼容并蓄、推陈出新的特质。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统一,统摄与驱动着社会历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1895年《马关条约》和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维新派为救亡图存,提出了“大民族主义”的文化革命纲领,它已经包含有反帝反封建性质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想、民权学说和科学救亡思想,表明旧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文化现象,"山寨文化"是基于模仿的边缘文化,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形式;"山寨文化"具有明显的消解中心、反叛传统等后现代表征,它的出现迎合了后现代文化下大众物质与精神消费的需求,并与当前向后现代社会过渡的社会语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必然经历一个民族化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理想从我国古代社会到我国近代社会的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最终奋斗目标--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国的这种"大同"社会理想有着不谋而合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最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5.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包括文化心理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和大众文化批判三个维度。文化心理批判维度主要是在坚持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的基础上,援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极权人格、法西斯主义兴起的文化心理根源展开分析,探索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中介机制;技术理性批判维度主要揭示了启蒙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本质与缺陷,探讨了科学技术在当代西方社会异化使用的哲学世界观基础与现实根源,强调科学技术已经沦为一种控制和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工具;大众文化批判维度主要揭示了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不仅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统治方式的变化,而且反驳了资产阶级学者所宣称的西方社会是一个物质丰裕、无矛盾的理想社会的观点,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不过其危机的表现形式已经从古典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或者转化为社会发展日益总体化和个人自由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或者转化为合法性危机,因而西方社会仍然存在着革命的可能性。革命的前提就是通过对当代西方社会采取“大拒绝”的革命方略,并通过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政治意识和革命意识。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价值在于把唯物史观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统治方式的新变化和革命的可能途径。其理论的弱点在于不能把经济批判、政治批判、文化意识形态批判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为在寻求西方人自由和解放的现实途径上的浪漫主义和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结构的论述主要采取的层次和要素分析法,对于今天分析特定历史时期下产生的"三元社会"也一样适用.通过社会结构层次和要素分析法的方式,论述了社会整体结构,得出了考察社会体制与制度是考察社会结构的有效途径,并运用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从社会体制与制度角度论述当前游离在城乡二元结构中的"夹心层"即"三元社会",呼唤着新一轮的社会体制与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人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三个基本范式,其中,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已深入人心,越来越成为普适化的文化,而和谐人文化还未形成一定的文化范式和理论形态.鉴于此.《和谐人》一书从社会主义和谐人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关键层次的视角,阐述了"和谐人是一场人文化的变革"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农村调查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寻乌调查》集中体现了他所倡导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重要思想,是我党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由于《寻乌调查》所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农村社会,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丰富资料,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客家社会与文化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法国哲学家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是一个十分独特而又表述十分艰涩的理论体系.德波把"景观社会"与马克思的"商品社会"相比较,重在面对当今世界新情况提出他的"社会批判"理论.德波阐明了什么是"景观"及"景观社会",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景观社会"形成了"意象统治一切",提出由"景观社会"中的"真[-伪"二重性所以"伪世界"充斥,要有一种"革命性"的"总体策略"才能超越"景观社会"中"意象与幻觉的统治"等关键性命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既反对忽视客观条件变化,单纯暴力革命的想法;又反对意在否定工人阶级革命主观能动性的“和平过渡”思想。他们在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平变革”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的社会化大生产及其与资本的互动,激化资本和信用制度固有的二重性的矛盾,并引发社会危机,从而完成社会体制的变革。而由于传统意义上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消失,“单纯的管理”层“知识型”工人阶级成为新的“社会革命”的主体力量。随着股份制公司的发展及其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的建立,共产主义将成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