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收集近年来有关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文献资料,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后发现,目前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在对事件概念认识、成因分析以及对策分析上有一定的深入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许多可以弥补和完善的地方,比如对事件与环境问题的关系上分析,仍然需要进一步深挖。  相似文献   

2.
高海红 《现代妇女》2013,(11):44-44,42
在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的当今社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预警处置机制等都相继推出,各种方案也充分运用到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这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在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其作用也难以充分地发挥。该论文通过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并通过云南孟连事件和贵州瓮安事件这两个典型案例来加以说明。这对于各级政府、基层领导、公务人员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和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群体性事件的增多。如何认识和对待群体性事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群体性事件作为当前的一种社会现象,必须纳入到整个社会进程中进行考察,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冲突时有出现,随着新兴媒介的发展,公众越来越倾向于利用网络来发表关于社会问题的态度和意见,并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也由此得以频繁发生。那么,究竟什么是网络群体性事件?它的演化规律是怎样的?政府又该如何有效应对它呢?本文试图一一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继2009年7月24日发生通钢事件后不到一个月,又发生了类似的林钢事件。林钢工人对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表示不满,将企业改制小组重要成员、濮阳市国资委副主任软禁在办公室,迫使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林钢改制暂停。联想到近些年来发生的其他带有暴力色彩的群体性事件,不难发现当前社会中的利益冲突确实已达到一个相当紧张的程度,这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转型加速了社会利益的分化,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强烈变动,利益关系深度调整,原有的利益格局被迅速打破,各种利益群体开始出现,贫富差距扩大趋势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遏制,收入低与分配不公平等问题日益突出。各种问题大量积压,特别是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就业难、食品安全等问题越发严重,各种矛盾不断凸显、加剧,并往往通过群体性事件的方式出现,且呈多发态势。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94至2004年,全国群体性事件从1万起快速上升到7.4万起,年均增长22.2%,参与人数从73万人次上升到376万人次,年均增长17.8%。","全国群体性事件在2005年曾一度呈下降趋势,但从2006年起又开始上升。2006年全国发生各类群体性事件6万余起,2007年为81万人次,2009年上升到90万人次。"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群体性事件的大量暴发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及和谐。  相似文献   

7.
刘颖  韦磊 《现代交际》2012,(4):224-225
高校隐含的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近年来,高校发生的小规模群体性事件已经说明高校存在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当前高校蕴含了一定的社会矛盾,这极有可能成为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大学生的生理特征决定了,这一群体参与群体性事件具有较强的可能性。高校大学生一旦发动群体性事件,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原因在于:高校大学生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在群体性事件中往往善于利用其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大学生发动的群体性事件更容易博取更多人的同情和支持;从历史上看,高校学生发动的群体性事件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往往是深远而广泛的。  相似文献   

8.
从群体性事件的初始阶段、发展阶段、爆发阶段和平复阶段等深入分析网络舆情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联系,可以看到,网络舆情贯穿着群体性事件发展的始终,网络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有一定的助燃作用。为了有效地处理群体性事件,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和疏导,建立公开透明的网络信息发布体系,完善法规,联合媒体加强网民道德教育,共同治理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9.
江娴 《公关世界》2023,(4):65-67
法社会学是研究法律与社会的关系的学科,是法学与社会学相互结合的产物。法社会学视野下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大学生对自身利益没有借助公力救济或者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权利保护不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大和群体性等特点,本文基于法社会学的视角,探讨建立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管理机制。建立评价预警机制,实时监测高校中的不稳定因素,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化解。主要是通过对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及治理,来实现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给和谐校园的构建及社会稳定带来了考验。在限定高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从预防、引导和反思这三方面探讨应对高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路径,为处理高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新民周刊》2月30日的文章说,2009年全国发生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有两个主要特征:网络化和官民冲突。这些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是当前公权力代表组织和机构权限过大,缺乏制衡其被滥用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群体性事件的起因是复杂多样的,因此,其预防也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分阶段、分步骤预防,再加上民族地区的种种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本篇从事前预防这个阶段阐释了针对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13.
2013《社会蓝皮书》指出,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群体性事件作为公民参与的一种特殊形式正在给政治环境带来重要的变革。本文在分析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现状以及政府应对情况的基础上,探索频发的群体性事件使政治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政治环境的改变对行政组织的变革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一、群体性事件与“快闪族”的定义及特点(一)、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及特点群体性事件就是指群众性矛盾纠纷事件,它的参加人数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这类事件具有很强的对抗性和社会复杂性,如果处理不当则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5.
信息的黑洞     
近年来中国愈发进入了一个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时期。据《2005年社会蓝皮书》和《瞭望》周刊等报道,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从1993年的1万起增加到2003年的6万起,2004年则上升至7.4万起,2005年为8.7万起,2006年超过9万起,并一直保持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16.
今年年初,《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公布实施后,农村集体土地征收与房屋拆迁继而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据《半月谈内部版》报道,近年来由集体土地征收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案件触动着社会敏感的神经。有关专家学者表示,我国土地管理法  相似文献   

17.
从“南康事件”看群体性事件的处理 2009年6月15日10时许,江西省南康市发生一起因当地政府整顿家具市场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造成105国道和赣定高速公路南康进出口处拥堵,并有十多辆警车被掀翻在地。这一事件通过网络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媒体后来称之为“6·15南康事件”或者“南康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8.
遏制民粹化特别是青少年的民粹化是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体现出来的民粹化因素对我国依法实施社会治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群体性事件与民粹主义存在密切联系,两者具有相似的社会背景、阶层基础、简单逻辑、非程序主义、非理性狂暴和组织性不足。这些相似性正是中国群体性事件中民粹因素涌动的逻辑基础和学理根基。群体性事件中民粹因素的主要表现是要求正义立马兑现、要求诉求直达天听、极端仇视精英、攻击体制象征物、自恃道德高尚、非理性的打砸抢烧等六个方面。青少年是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参与主体,应警惕群体性事件中关于青少年民粹化的三种发展趋势,分别是青少年学生的民粹化、青年知识分子的民粹化和青年叙事话语的民粹化。  相似文献   

19.
《南方日报》3月31日的文章说,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呈高发态势,给政权稳定带来了极大挑战。处理群体性事件不能简简单单一堵了之、一抓了之。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转型期,各利益主体之间发生利益纷争在所难免。要避免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争执扩大化,防止社会矛盾引发危害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需要政府搭建各利益群体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疏通各利益主体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