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40—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在政治上经历了从担任广东抗英前线领导者到赴镇海军营、祥符工地“效力赎罪”,乃至遣戍伊犁的剧烈变动,在生活上处于一生中最不安定、飘忽奔波的状态中。虽然他仅在战争初期在广东直接参予对英战事的筹划,但他后来的进退去止都是由战局形势的变化所决定的,因此他的思想认识特别是对英国的认识和制敌方略的变化,和这场战争的发展密切相关,对正确理解当时中国人对鸦片战争的看法,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林则徐与伊犁农田水利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修水利,筹办屯垦,是林则徐遣戍伊犁期间的最重要的活动,是他对伊犁地方开发事业的直接贡献,也是林则徐新疆三年谪戍生活中的重要一页。关于这段史实,史籍记载简略,且有岐误之处,后人不察,常致错引,近人已指出了这一点。本文拟据有关史料略加考订,结合我们在伊犁调查考察的结果,现对林则徐在伊犁兴修农田水利的实际业绩进行研讨。自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统一新疆以后,于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一职,在新疆建立军府制度,同时还着重推行以屯垦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这是新疆  相似文献   

3.
《新疆社科信息》2006,(6):32-36
哈萨克语的重叠手段;林则徐《回疆竹枝词》中的维吾尔语考释;新疆汉语方言中的“把”字句及其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关系;伊犁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研究;试论杨增新“无为而治”的治新政策。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后期,坚持禁烟抗英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被遣戍伊犁。他身在冰天雪地,精神却在凌空翱翔!带病研讨新疆史地,潜心讲求筹边之策。此时正值战后英国对中国进行空前的掠夺,巨额赔款加上战争的破坏和消耗,使清廷财政拮据,对新疆的经费开支,不能不感到短绌。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秋冬,林则徐协助伊犁将军布彦泰,在三棵树、红柳湾迤东垦地三万三千三百五十亩,举办“民屯”;在阿勒卜斯垦地十六万一千余  相似文献   

5.
林则徐的筹边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前后的反鸦片斗争中,伟大的爱国者林则徐正竭尽全力抵御外侮,振兴中华之际,不幸却被一股中外默契的强大政治逆流所冲倒,险遭灭顶。爱国者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斥责、查问、待罪、革职、降调、效力等一连串的灾难纷至沓来。林则徐当谪降至镇海前线效力时仍以全部赤诚继续“鞠躬尽瘁”,希望挽救民族和自己的挫折命运;但其结果是一切付诸徒劳。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1841年7月13日),他终于遭到“严谴”,从尊贵的钦差大臣一落千丈为“遣  相似文献   

6.
林则徐流放伊犁时曾作七古题为《壬寅腊月十九日,嶰筠前辈招诸同人集“双砚斋”作坡公生日,此会在伊江得未曾有。诗以纪之》。诗中对苏东坡颂扬备至,说,长松为您洗尘,仙鹤向您致意,还有龟兹的乐舞欢迎您。我们真想身着紫袍,临风吹笛,想来您在空中听到,一定会掀动胡须开怀大笑的。写完这首七古长诗,林则徐言犹未尽。一天之后,他又和了邓廷损次子邓尔颐怀念苏东坡的七律一首:  相似文献   

7.
林则徐西部山水诗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则徐山水诗以描写中国西部山水为主要题材。若以道光二十二年(1842)贬谪新疆伊犁为分界线,其前期外出试差写西南山水与后期谪戍伊犁写西北山水,由于心境、环境等皆大不同,因此诗的意蕴、情调亦自有变化,但其一贯标举的“风骨”则无大异。虽然其山水诗艺术造诣不能与近代初期的山水诗人代表龚自珍、魏源相比肩,却自有其感染力,并弥补了龚、魏山水诗未及西南与新疆山水题材的不足,于近代初期山水诗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8.
最近读到几篇有关林则徐的文章,其中大都谈到林则徐在伊犁捐资认修哈什河引水渠龙口工程的事,但都没有提及该渠的开挖时间。哈什河引水渠,习称旧皇渠、大湟渠,有别于它以南的新皇渠即小湟渠;当地维吾尔人民称之为“阿克乌斯坦”,直译为白色的大渠,是水质清好的意思;前若干年改称人民渠。据《新疆图志·沟渠三》称:“哈什旧皇渠,在(宁远——今伊宁市)城东一百四十里,导源哈什河,长二百里,广二丈,今灌田二十八万八千余  相似文献   

9.
清代伟大民族英雄林则徐1839年在广州查禁鸦片时,曾去澳门巡视,向澳葡官员“申明禁令,谕以安份守法”。澳门在那时是鸦片集散地。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也以澳门为推销鸦片的据点,奔走于澳门、广州之间。这是促使林则徐巡视澳门主要原因之一。林则徐当时任湖广总督,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在虎门销毁二百多万斤鸦片。林则徐在取得这场轰动中外的更大胜利之后,仍恐英国鸦片贩子和奸商利用澳门的藏匿鸦片,便下决心巡视澳门。  相似文献   

10.
在伊犁地区,有一条东源哈什河,向西流经伊宁、霍城两县,灌田百万亩,长达一百余公里的人工灌溉大渠——人民渠。这就是一百多年来在新疆各族人民中广为传颂的、由我国著名爱国者林则徐修建的“林公渠”。清朝,为了解决驻军和家眷的粮食供应,在天山南北各地大兴屯田,开荒种地。伊犁是当时清朝统治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驻有大批军队和其它人员,因此也是全疆屯田的主要地区之一。但是,清朝统治新疆初期的屯田,主要由汉、回等族士兵组成的绿  相似文献   

11.
林则徐的政治思想,择其要可分为“爱国思想”、“民本思想”和“忠君思想”三大方面。本文仅就林则徐的“民本思想”作一些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幕风".这是林则徐在伊犁戍边期间,闻悉故相王鼎在京"尸谏"的噩耗后所作的哀悼诗.它表达了林则徐对知遇恩相之死寄予无比悲痛的真挚感情,也是他和王鼎深厚交谊的真实写照.一道光朝是清代康乾盛世已化为烟云,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逐渐加深,清帝国由  相似文献   

13.
1962年,当福州市筹办林则徐纪念馆时,林则徐的后裔林念晶先生捐赠了一部珍贵的林则徐研究资料,即《衙斋杂录》,原存林则徐的长婿刘冰如家,现存林则徐纪念馆。该资料系林则徐在新疆期间摘抄邸报和地方档案资料而成。《杂录》分上下二册,封面称“林文忠公衙斋杂录”,落款陈培锟敬观。全二册共75页,不标页码,看来是林则徐阅读时随手抄下来的。册后题“刘冰如珍藏”,并印“少穆”篆字印章。上册摘抄邸报的时间是壬寅(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日开始到癸卯(道光二十三年)十月,全是关于清政府对清朝官吏的任免升降邸报,内容多与鸦片战争或鸦片战争善后的人  相似文献   

14.
出生地林则徐出生地,根据林宾日(则徐父)析产阄书并实地调查,是在福州屏山南麓的左营司巷内。房屋位于巷的一条秃衙中,衙中只有两座房屋,东为“罗氏试馆”(林则徐读书处),西为“林家支祠”(林则徐出  相似文献   

15.
明代赎刑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赎刑或赎罪,是我国古代法制史上统治阶级规定犯人可用财物折抵刑罚的制度。它由来已久,《尚书·尧典》有“金作赎刑”的记载。《吕刑》中规定,墨刑“其罚百锾”,劓刑“其罚惟倍”,大辟“其罚千锾”。《国语·齐语》载管仲“制重罪赎以犀甲,轻罪赎以(?)盾”。秦时广泛适用赎耐、赎黥、赎迁等规定。汉承秦制,亦允许以钱赎罪。魏、晋、南北朝至隋,赎刑逐渐形成制度。唐初实行“明德慎刑”政策,赎罪进一步法律化,经宋、元至明代,赎罪的规定更为详尽。《明史·刑法志》称明代“赎法比历代特详”。本文拟就明代的赎刑制度作一初步的探讨。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巩固新王朝的统治,重视立法工作。洪武三十  相似文献   

16.
李恭忠 《广东社会科学》2023,(6):136-154+290
1808年英军侵占澳门事件中,两广总督吴熊光认为对手异常猖獗并且拥有船大炮利的优势,如若开战清军无法取胜,只能通过暂停“贸易”这一惯常手段迫使对手妥协,然后迅速恢复对英贸易,以免激发更大的海防危机。吴熊光的现实主义策略虽一时奏效,但被深居紫禁城的嘉庆皇帝视为太过软弱、有失“国体”,因而被革职治罪、遣戍伊犁,由此开创了清朝历史上封疆大吏因为“夷务”处置不当而获罪的先例。“吴熊光之困”反映了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集团在愈益明显的西方扩张势头和军事优势面前的无奈,预示着二三十年之后卢坤和林则徐等人的类似遭遇和更大危局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7.
拓荒同志的《林则徐与王鼎的知交》一文(载一九八四年第二期《福建论坛》,以下简称《知交》),是深入研究林则徐的一篇佳作.但文中关于“林则徐因病奏请开缺调治,清廷赏假三月.在此期间,林则徐抱病来到王鼎的故乡一一陕西蒲城,缅怀恩相王鼎”的提法,笔者不敢苟同,略陈刍荛之见,祈请赐教. 道光二十六年三月二十日,陕西巡抚邓廷桢,病卒于西安任所.三月三十日,清廷命署理陕甘总督林则徐继任,仍暂留甘肃,会同陕甘总督布彦泰办理青海“番务”,俟办竣后赴任②.六月二十四日,林则徐离开兰州,赴陕西巡抚新任,七月初九  相似文献   

18.
《清史列传》载:“林则徐行次广东潮州,病卒。”其实,林则徐是逝世于距离潮州西南约五十五公里的清代普宁县县城——洪阳镇。  相似文献   

19.
伊犁九城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统一新疆后,筑建了著名的伊犁九城,设伊犁将军,驻惠远城。本文拟就伊犁九城的兴衰,作一探察.不当之处,希读者指正。一清朝政府于乾隆二十年平定准噶尔后,继又肃清了大小和卓木叛乱势力。为了加强统治,恢复发展社会生产,保卫边疆的安宁,于乾隆二十七年十月十六日,设置了“总管伊犁等处将军”,后改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以伊犁为控制  相似文献   

20.
当英帝国发动可耻的鸦片战争,用大炮袭开中国大门的时候,道光帝举棋不定,最初起用抵抗派林则徐、邓廷祯等人,继而任用投降派奕山、奕经等人,最后以《南京条约》开了不平等条约的先河,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邓廷祯等被遣戍新疆伊犁,奕山、奕经降职后被派往新疆,出任和田办事大臣、叶尔羌(莎车)参赞大臣。他们都从东南沿海到了新疆,身分却有天壤之别。后者仍然是朝廷命官,前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