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杜威的教育著作中,民主主义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作者分析了杜威民主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关系。在杜威看来,民主主义为了要继续存在必须改变和前进,并对教育提出了挑战。面对民主主义的挑战,杜威始终认为:民主社会必须有一种为了民主的教育体系;民主主义还为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参照点,这样就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同样,民主主义的发展依赖于教育,也就是说,民主主义和教育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2.
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是杜威实现其民主主义理想的首要工具。他之理想的教育既非传统教育 ,也不是进步主义教育 ,而是以民主主义为原则的教育 ,即民主主义教育。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基本内容包括 :以民主主义为原则 ,培养民主主义社会公民的教育目的观 ;重视儿童的天性与个性 ;主张学校是一个民主的社会 ;要求学校实行民主管理 ;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 ;以科学方法改进教学方法 ;实施综合化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3.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专门辟出一章,深入探讨了职业教育问题。他从其民主主义的理念和经验论哲学角度,对传统的职业教育进行了批判,对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认真研究和探讨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为基本参照,概览杜威的教育思想,以杜威的哲学思想作为视角,追溯杜威的教育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5.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完备地介绍了他的教育观点,并以他的经验哲学为基础,建立了一个逻辑性很强的教育体系。杜威教育思想对世界的影响是前人不可比拟的。他批判了历史上种种错误的、保守的教育观,破中有立。正如杜威自己所讲:“一种新的运动  相似文献   

6.
在解读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时,应重视其对民主的定义和师生关系的解释,并使之结合幼儿教育。把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用于指导幼儿师生关系,对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探究幼儿"民主"师生关系时,将通过对杜威"民主"教育助学思想的解读,针对目前我国幼儿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更为理想的幼儿师生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民主主义理想与教育——杜威的教育社会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实现民主主义是他的社会理想,他把教育视为实现这一理想的首要工具。他的教育社会观就是阐述如何通过教育来实现其民主主义理想。杜威认为,科学特别是实验科学的方法与精神是实现民主主义的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青少年掌握和养成这种科学的方法与精神,并将这种科学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基于此,实现民主义,一方面国家要大力发展、普及这样的教育,一方面按照民主主义的要求改造现行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文本”诠释过程也是“语境”彰显的过程。“杜威访华百年纪念”教育类文章,着力于对杜威教育哲学的再阐释、在历史与逻辑统一视域中对“杜威效应”的考证,以及将杜威教育思想置于东西文明对话中予以解析,彰显了当代中国教育学术的“全球本土化”价值取向,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新语境”。  相似文献   

9.
李海艳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6):58-60,78
从对《民主主义与教育》文本分析的角度指出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是根据目的的性质、良好教育目的的特征以及在批判传统教育目的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提出的,要义表现在个体内在的和社会的两个层面;论述了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不仅不是"教育无目的论"而且是明确的,即实现民主主义的社会理想。提出其丰富的内涵和蕴意对促进我国新课改深入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要重视教育目的的内在性、现实性、动态性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促进儿童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0.
杜威的教育目的理论是其教育思想中最受争议的地方,也是理解其整个教育思想的关键点。人们对杜威教育目的理论的分析评价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争论纷纭,莫衷一是。台湾学者高广孚视杜威教育目的理论为杜威教育思想中“聚讼之焦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切尔德(J·L·Child)认为杜威的教育目的论为“难解之迷”。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对杜威“生长”概念的看法上。本文意在经过对“生长”理论的分析,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力求廓清笼罩在杜威教育目的理论之上的迷雾,进一步深化杜威教育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杜威是美国20世纪的杰出的教育家,提出了适合当时美国社会的教育思想,培养了社会良好公民。而陶行知师从杜威,却不墨守师道,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培养了大批教育工作者、艺术人才和为革命献身的干部,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行知对杜威教育理论的超越和创新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他对杜威教育理论的超越,从而指导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与文化密切联系。探究杜威教育思想的文化根源,在于深刻理解杜威教育思想中所反映出的特定历史时期美国文化的特点,目的是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下,为立足中国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杜威(1895—1952年)是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写了大量的教育论著,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被译成十二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民主主义与教育》这部著作,在旧中国,是大学教育专业教育学的教材,有些实验学校就是按照他的教育思想来进行实验的。新中国成立不久,一九五四年十月,我  相似文献   

14.
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和教育》(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所著《民主主义和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英美学者把它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儿》并列。不过,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奴隶主阶级的教育蓝图,把教育视为少数自由民的特权,其最高目的是培养统治广大奴隶的哲王;杜威则呼吁民主的教育,借以实现民有、民治、民享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卢梭的《爱弥儿》在法国启蒙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分析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主张 ,阐述了胡适“教育救国论”的理论来源和基础。其次 ,肯定了“教育救国论”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界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历史作用。第三 ,指出“教育国论”及实用主义杜威思想的局限性和缺陷 ,说明它在当时中国社会走向破产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杜威作为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者与民主主义者 ,对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由此提出了自己的新个人主义平等观 ,将全新的时代内容赋予旧有的个人主义之中 ,并且把他的教育平等思想作为实现对美国资本主义改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由于契合教育救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需要,杜威教育学说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一度被视为“新教育”的化身,不仅成为研究热点,而且成为教育制度革新以及教育实践改革的重要学理基础。然而,时至20世纪50~70年代末,出于思想改造的时代要求,杜威教育学说被视为唯心主义与资产阶级教育学说的代表,成为“谬论”与“反动”教育学说的代名词,受到全面批判、彻底否定与坚决摒弃。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育学恢复重建过程中,杜威教育学说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表又被重新认识、客观分析与理性对待,成为重要的教育思想资源与理论来源。杜威教育学说在中国的境遇变迁,折射出中国教育学说的变革历程。未来的教育学史研究,要在坚守教育性质与遵循教育学自身发展逻辑基础上,解决好杜威教育学说是什么、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与杜威教育学说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杜威的德育理论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一个最要组成部分,杜威关于道德教育的观点导源于他对教育的根本看法。杜威的教育理论与传统的教育理论不同,它关心的不是知识而是“经验”,所谓“经验”,在杜威看来,就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表现”。在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的变动不居,要求有机体必须为适应环境而不断构造既有的经验。经验构造的过程即教育的过程,因为借助经验的构造或经验的不断增加,人们不仅提高了对环境的认识和把握,而且也加强了对自身的理解和控制。所以,杜威把教育的本质界定为“经验持续不断  相似文献   

19.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杜威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得到了新一轮的诠释。纵观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不同时代产生的影响和我国理论界对该思想不同程度的研究,可见我国近百年来对杜威教育思想解读过程中的一些有积极意义的认识和误区。  相似文献   

20.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对美国的传统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深入批判。他提出良好目的的三个标准是现实性、实验性、目的和手段相互转换;其特征是: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活动和需要、教育目的必须能转换为方法、教育者必须警惕抽象的终极的目的。杜威把教育目的区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他虽然宣称教育本身无目的,教育过程在它以外并无目的,但他并不是"教育无目的论"者,他的教育目的是为民主主义社会服务。杜威教育目的观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三点: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现实性和生活性,应重视教育目的的内在性和主体性,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性和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